胡澤文 曹玲 劉碩
摘要:“互聯網+”和大數據是國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實施的戰略,必然極大地促進不同行業對“互聯網+”和大數據創新實踐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能夠為“互聯網+”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提供得天獨厚的土壤。本文在論述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互聯網+”和大數據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意義的基礎上,結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管理工程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互聯網+”和大數據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實踐,闡述了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大數據;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措施與對策
一、 引言
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要加快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發展主戰場,全面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完善大數據發展政策環境。要堅持數據開放、市場主導,以數據為紐帶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培育造就一批大數據領軍企業,打造多層次、多類型的大數據人才隊伍。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5年3月5日提出,要加快實施制定和實施“互聯網+”戰略,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與各行業網絡化和數字化之間的融合和健康發展。
因此高校相關專業,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計算機專業等等,要加速改革進程,跟上國家大數據戰略發展進程,在大數據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隱私安全保護、大數據分析與應用、“互聯網+”領域的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全面改革。
大數據和“互聯網+”行動在國家層面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的革新,也極大地提升了各行各業對大數據和“互聯網+”方面的創新實踐型人才需求的數量。
教育部《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顯示,繼2016年北京大學、中南大學、對外經貿大學首批設立大數據相關學科后,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復旦大學等32所高校成為第二批成功申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本科新專業的高校。
國家大數據和“互聯網+”戰略催生下的新興學科和專業,該怎樣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處理新型人才培養與學科課程體系再造、培養方案革新和師資重塑之間的相互關系?成為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改革面臨的重大問題。
2016年,劉貴容、王哲和耿元芳認為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改革應重點培養應用型人才,并為此目標融合各系師資力量,通過本科導師制的方式培養創新實踐型人才。
2015年,朱光認為南信大信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存在很多問題,無法滿足大數據和“互聯網+”方面的人才需求,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議。2014年,黃晉首先分析了大數據時代對人才的要求,論證了開設大數據系列課程的必要性、課程教學內容和實踐形式。
2016年,馬海群和蒲攀將數據人才分為數據技術人才、數據管理人才、數據安全人才、數據分析人才、數據政策人才、數據開放人才和數據科學家這七種類型。在對這七種數據人才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數據人才培養的三種路徑。
然而,我們認為,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應主動迎合國家大數據和“互聯網+”戰略,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新增“互聯網+”和大數據方面的系列課程、實驗平臺和實訓基礎,重塑師資力量,構建面向國家戰略發展的大數據和“互聯網+”創新實踐型人才的培養方案。本文在國家大數據和“互聯網+”戰略實施的背景下,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簡稱南信大)管理工程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改革為例,簡要闡述學院面向大數據和“互聯網+”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實施的一些改革措施。
二、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開展大數據和“互聯網+”方面人才培養的優勢
(一) 三方共建和學科優勢
南信大是一所三方共建(教育部+江蘇省+氣象局)高校,2015年獲批四個品牌專業(信管、氣象、電子信息和環境),并且擁有“大氣科學”雙一流學科。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近4年排名始終穩定在A等級,躋身全國前10%。(數據來源: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
三方共建和學科優勢能夠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開展大數據和“互聯網+”方面人才培養提供巨大的人才資源、平臺資源和需求資源。
比如:中國氣象局“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增強資料應用、信息支撐能力、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是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徑。
(二) 資源和平臺優勢
南信大管理工程學院擁有一系列大數據和“互聯網+”方面的教學中心、協同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
如:“國家級大氣科學與氣象信息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江蘇省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大數據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軟件工程與信息服務實踐教育中心”“江蘇省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平臺。
三、 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互聯網+”和大數據人才培養的主要措施
(一) 發揮品牌專業協同優勢,創造環環相扣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
匯聚各品牌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方面的教學研究專家,共同確定面向“互聯網+”、大數據、行業特色(數字氣象和氣象信息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共同制定寓“教學+學習+科研+應用+實踐”于一體的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共同評估教學、科研學習和應用實踐效果。
(二) 緊貼“互聯網+”和大數據人才知識需求,全面革新課程體系
為促進國家大數據和“互聯網+”戰略的實施,滿足各行業對大數據和“互聯網+”人才的需求,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全面革新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新增大數據和“互聯網+”方面的系列課程。
比如南信大管理工程學院,為了促進大數據和“互聯網+”方向的專業改革,對信息管理類學科知識結構課程體系進行重塑:增設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深度學習等新興的信息類課程;在通識課程平臺中增設了“互聯網+”、IT行業創新與創業、商務談判、氣候變化與國際博弈等商務素質類課程,構建了內涵拓展、文理交融、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
(三) 依托學科、平臺和資源優勢,培養“互聯網+”和大數據創新實踐型人才
南信大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依托學校氣象行業特色,國家級教學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圍繞國家和江蘇省對“互聯網+”和大數據各類人才的需求,為江蘇省氣象大數據分析與應用、“互聯網+”現代制造業的變革,培養氣象信息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大數據信息挖掘與分析、大數據管理與商務智能方面的創新實踐型人才。
例如:管理工程學院學生積極參與“大數據和‘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訓練,先后獲得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銅獎(2016年)各一項,2016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銅獎,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銅獎(2014年)。
(四) 構建“互聯網+”和大數據創新實踐人才的協同培養模式
依托學科氣象(雙一流)、信息(品牌專業)、管理(博士點)等優勢學科,以行業、產業需求為雙輪驅動,以實現“三個導向(精英型、應用型、國際型)”人才分類培養為目標,構建融合資源建設、師資建設和學生培養于一體的人才協同培養模式。
(五) 實施校企協同,培養創新實踐型人才
與國內互聯網、大數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氣象信息服務方面的企業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聯合制定面向創新實踐和行業應用的課程體系和實踐平臺,成立“校企教學實踐中心”,實現校企聯合招生和實踐教學常態機制,培養信息管理通識人才和行業創新實踐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EB/OL].[2017.11.25].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09/c_1122084706.htm.
[2]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EB/OL].[2017.11.25].http:∥www.wxyjs.org.cn/zyldrhd_547/201503/t20150317_169093.htm.
[3]大數據人才培養之路該如何走[EB/OL].[2017.11.25].http:∥www.cbdio.com/BigData/2017-05/15/content_5518811.htm.
[4]劉貴容,王哲,耿元芳.“Internet+”下應用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現狀與對策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1):22-23.
[5]朱光.氣象大數據背景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為例[J].考試周刊,2015(82):11-12.
[6]黃晉.關于大數據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45):201-203.
[7]馬海群,蒲攀.大數據視閾下我國數據人才培養的思考[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6(1):2-9.
[8]胡澤文,朱曉東,劉碩.“互聯網+”背景下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考試周刊,2017(68).
作者簡介:
胡澤文,曹玲,劉碩,江蘇省南京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管理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