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昀
摘 要 情緒包括情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調節。其中情緒調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貫穿人的一生,不同年齡階段情緒調節有其自身的特點,反映出情緒調節的階段性;情緒調節的發展又存在連續性,早期是后期發展的基礎,在發展水平上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直至老年期達到優化。本文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對情緒調節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期對未來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情緒調節 動態 發展心理
中圖分類號:B84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在個體發展中,情緒被視為個體整個生命連續發展的核心動力。而情緒調節策略作為個體對情緒進行有效的調節,使個體處于良好情緒狀態以適應社會和環境需要的一種重要手段而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情緒調節策略是個體為了達到情緒調節的目的,有計劃、有意圖的努力和做法。目前對情緒調節的研究有很多,本文主要是從個體各個生命階段對有關情緒調節的研究進行概述。
1發展各階段的情緒調節
1.1嬰兒期
嬰兒情緒調節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差異性,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看護者的影響。看護者在與嬰兒的互動中提供生理和情感支持,基于嬰兒的先天氣質和各階段的發展特點不斷地塑造嬰兒的情緒調節能力和特點,此方式會通過嬰兒的內部工作模式和行為特征影響其人際交往方式和發展結果,進而影響其一生的發展。看護者對嬰兒情緒調節的作用機制,其解釋主要有四大理論模型——依戀系統激活與動力模型、自我決定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和共同調節模型。
1.2幼兒期
情緒調節策略的發展是學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核心成分,對幼兒未來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都有極其顯著的影響。情緒調節對個體生存和適應十分重要,尤其幼兒階段是情緒調節的萌芽期,將奠定個體發展情緒調節歷程的基礎。不同研究者在自己的觀點中對幼兒情緒調節策略有不同的分類,并認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在不同情境中使用的情緒調節策略存在差異。其中,陸芳、陳國鵬依據實證研究結果把幼兒情緒調節策略分為六種:自我安慰、替代活動、被動應付、發泄、問題解決和認知重構;姚瑞維、陳英和、趙延芹則將其分為建構性策略、破壞性策略、回避性策略和釋放性策略;Saarni依據情境是否可控將情緒調節策略分為兩大類:(1)情境屬中度至高度可控制: 幼兒提出的策略包問題解決、尋求照顧者、遠離刺激、內在策略(自責、焦慮、憂慮)、外在策略(責怪他人、攻擊行為)。其中幼兒評價問題解決策略和尋求照顧者是最好的策略,外在策略是最糟糕的策略。(2)情緒屬低度至不可控制:幼兒提出的策略包括自己從情境或情緒中離開,重新定義情境或情緒,尋求更多資訊、回避、否認,將自己從情境中抽離。前三個是幼兒認為較好的策略。
1.3學齡期
學齡期是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相對平穩的一個階段,是幼兒時期向青春期快速發展的過渡時期。學齡期認知能力的進步和學校教育的促進,使個體可以更加靈活的運用多種策略進行情緒調節,并且在不同策略間進行轉換;生理機制的成熟促進了情緒調節能力的穩定發展;活動環境的變化使撫養者的干預迅速減少,但仍起到重要作用。該階段情緒調節能力變得更加復雜,可以預測兒童很多重要領域的發展。
1.4中年期
中年期是情緒調節發展的穩定階段,成人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環境,這一時期情緒調節的背景包括家庭環境、工作環境以及其他社會情景。總體來說成人情緒調節是穩定和發展的統一,中年期情緒調節的具體特點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1)自動化情緒調節較多。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和生理的成熟,情緒調節能力趨于穩定,對認知資源需求少,成人在生活中可以通過日常的觀察和交流完善情緒調節能力,他們的情緒調節趨于自動化。(2)環境起到重要作用。成年早期和成年晚期比起來有更多的情景需要壓抑自身的情緒(如工作場合),但不斷增加的關于不同形式情緒調節代價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也促進了情緒調節隨年齡增長表現出發展優勢。
1.5老年期
老年期通常被認為是一個衰退期,在生理機能和認知能力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下降,但很多研究表明老年期生活滿意度高于青年期和中年期,Gross認為老年人和青年個體比起來情緒表達自動化的行為會不斷減少,情緒調節能力提高,較少的經歷消極情緒并且消極情緒持續時間比較短。
參考文獻
[1] 賈海艷,方平.青少年情緒調節策略和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4,27(05):1095.
[2] 姚瑞維,陳英和,趙延芹.3-5歲兒童情緒能力的年齡特發展趨勢和性別差異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18(02):12-16.
[3] Cole,P.M.&L.Teti;,et al.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A clinical perspective[J].Monograph of the society for Rea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94,59(03):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