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科學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了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于學生素質、知識、技能的協調發展大有助益,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導致化學教學效果不佳,不能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這種現狀亟待得到改善。本文將對科學素養的內涵加以探討和分析,并重點論述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意義和有效方法,以期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從而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學生;科學素養;培養方法
一、 引言
化學作為一門應用型科學,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要想學好化學,需要學生能夠深入透徹地理解化學知識,同時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化學領域有所建樹。而這些恰恰屬于科學素養的范疇,也就是說,化學教學的實效性主要取決于科學素養的培養效果,學生的科學素養越高,意味著化學教學水平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將主要精力放在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上,采取合適的培養方法,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從而實現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
二、 科學素養的內涵
一直以來,國內外學者都在不斷地研究科學素養,對這一詞匯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全面,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探索以及經驗的積累,現已分成兩大派系:一種認為科學素養指的是運用科學知識來理解世界,改造世界,主要是針對知識和能力達到了一定層次的學者而言的;另一種觀點認為科學素養包含了科學知識、科學技術以及科學對社會的作用,目的是讓公眾來理解科學觀點和科學技術,明確科學研究過程,感知科研成果對生活產生的影響,這是針對廣大群眾而言的。將這兩種觀點融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科學素養的構成元素,即與科學相關的意識、能力、知識、方法、品質,這些都是科學素養的必備要素,也是科學素養的重點培育內容。
三、 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意義
隨著高中化學教學的改革,教學觀念、方法、目標都有了極大的轉變,應試教育思想被摒棄,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已經被正式提上日程。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積極運用新型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化學教學中,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設置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為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表達能力創造條件,那么學生也會早日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這不僅有助于素質教育的實現,更能夠全面提高國民素質,促使我國的社會經濟保持蓬勃健康的發展。
四、 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方法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部分化學教師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仍然缺乏足夠的重視,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理論和實踐融合不緊密,這些都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誤導,致使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化學教學而言極為不利。要想保證高中化學教學的實效性,達到對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培養,首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態度,當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化學知識,參與化學實踐,這樣高中化學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必然會有所提升。一般來說,高中化學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包括了以下幾種:
1. 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教師可以一邊講解理論知識,一邊進行趣味實驗,既能夠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夠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學生的目光會牢牢集中在講臺上,教學效率也能得到一定的保證。
2. 加強新舊知識的關聯性,學習新知識時不忘鞏固舊知識,在正式上課之前通過提問來了解學生對原有知識的掌握程度,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望,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化學知識水平,可以取得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3. 考慮到化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可以將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引入到課堂教學中,雖然學生對這些化學現象比較熟悉,但是他們普遍不了解反應原理,教師不但向學生展示了化學反應變化過程,而且闡述了相關原理,學生的好奇心自然被調動起來了。
4. 在化學教學形式上也不應拘泥于固定形式,可以讓學生自由組成幾個學習小組,每節課都給學生留下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部討論化學問題,并從每個小組中選出一名代表來講述研究成果,其他小組和教師對其予以評價,這樣化學課堂的氣氛更加活躍,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下進行學習,學習效率也會更高。
(二) 樹立科學的學習態度
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的思想直接關系到化學教學效果,有些教師對新課標的認識不夠準確,采用的教學方法陳舊落后,理所當然的會影響到高中化學教學的開展,對此,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態度,將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當成第一要務。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要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發展,不斷地將正確的科學態度滲入至每一堂課,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的思維,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達到高中化學新課標的要求。
培養正確的科學態度的方法很多,比較常見的有參與式教學方法。參與式的教學方法需要每一位學生都全身心的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氛圍中,這種教學方法是為了讓不同家庭背景、生活背景、不同智力和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公平的體驗到學習的過程中,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促使學生快速地掌握學習方法,構建自身的知識技能體系,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感情,并把知識和情感相結合,最終實現化學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性。可以說,參與式教學方法對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意義重大,并且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值得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予以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教學中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化學教學改革,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制定完善的教學方案,以滿足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和化學教學的實際要求。同時,教師還要引進和借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確保高中化學教學真正兼具趣味性和學術性,從而給學生單調乏味的高中生活增添一抹色彩,讓學生在化學課堂上收獲快樂和知識,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連友.新課程下高中化學科學素養的培養[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4,03.
[2]張英鋒,張永安.新《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理念[J].學科教育,2004,11.
作者簡介:
曾文江,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平和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