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2.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全國第六次體育場地普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體育場地共計169萬個,人均場地面積為1.46平方米。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要達到2平方米的目標??梢耘袛?,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發展將迎來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與此同時,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財政風險加大,各種剛性民生支出卻在不斷增加,使得過去由政府包攬的公共體育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的傳統模式難以為繼。此外,傳統模式下,大型場館長期閑置、體育設施重復建設以及場館、設施運行管理粗放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創新公共體育設施發展模式是當務之急。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公共服務領域更多利用社會力量,加大政府購買力度”;《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充分激發社會資本參與熱情”。江蘇、湖南、河北等省紛紛制定并實施《各省關于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實施意見》,清晰地肯定了PPP模式在公共服務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動社會資本成為經濟重要托舉力量的決心。但長期以來,公共體育場館和公共體育綜合類硬件設施(以下統稱體育設施)投資來源被政府撥款和體育彩票公益金擠占的現狀并未改善,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企業單位’(包括內資企業、港澳臺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占比僅為8.38%”。
政府和社會力量合作(PPP)模式,是指“政府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等方式,與社會力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長期合作關系”。公共體育設施采用PPP模式,可以當前形勢下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改善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的最佳選擇。
1.1公共體育設施采用PPP模式尚處于摸索階段。
在公共體育設施供給的早期制度安排中,因為社會力量在人力、專業技術和財力等方面的相對不成熟,政府部門是公共體育設施的領導者和指揮者,出于公益的考慮為消費者提供免費或低價的、類型單一的公共體育服務?!吧鲜兰o末,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西方國家政府開始調整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單一的結構,重新分配政府與企業的公共服務功能,即運用市場誘因,促進公共服務民營化或者鼓勵民營企業參與”。
在公共體育領域推廣運動PPP模式,既有現實需求,也具備了一定的條件,近年來,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財金〔2014〕113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指導意見的通知》(國發〔2015〕42號)等政策和文件的鼓勵和引導下,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通過PPP模式參與公共體育場館和公共體育綜合類硬件設施(以下統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管理,但是與水電能源、公共交通等其他行業的基礎設施相比,采用PPP模式運作公共體育設施,起步晚,行業特征明顯,現狀并不樂觀,距離“政府+社會力量”的模式還有一段較長的距離,目前還處于摸索階段。
1.2運作方式各異、主體多元,但缺乏對公眾訴求的關注
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運作的國家體育場是PPP模式在我國公共體育設施實踐中的失敗案例。國家體育場共投資將近32億元,其中,代表北京市政府的北京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出資58%,中國中信集團等四家企業組成中信集團聯合體出資42%。雙方按投資比例,組建公司對其進行融資、建設和管理等。根據合作協議,中信聯合體擁有體育場30年的特許經營權,至期滿后移交北京市政府,運營期間自負盈虧。遺憾的是,因為財務、法律等一系列不符合PPP模式精神的問題,2009年8月,北京市政府與中信聯合體簽署協議,由北京市國資委委派人員擔任國家體育場董事長、總經理,中信聯合體放棄30年的特許經營權,轉而獲得了永久股東身份。
對于起步晚、行業特征明顯、風險高的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社會力量仍持觀望和謹慎態度,BOT模式很難發揮提升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的作用。而中國最大的非國有文體產業綜合運營商——佳兆業集團,則通過其一直堅持的“輕資產、重運營”模式(TOT,即移交Transfer-經營Operate-移交Transfer模式),先后獲得了深圳大運中心、深圳南山文體中心、佛山高明體育中心、深圳觀瀾體育公園等五大標志性場館的運營權,成為公共體育設施PPP模式的另一種有益嘗試。
事實上,不論采用哪種模式,對公共體育設施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仍是市場,真正影響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的源動力是社會公眾,“公眾不是單純的公共服務接受者和市場經濟中的客戶,而應是公共活動的參與者。公民的參與和評價是政府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p>
本研究將通過分析上海市的調查數據,了解公眾對公共體育設施現狀的評價,研究何種類型的公共體育設施更能滿足公眾的期望,符合公眾的真實需求。
2.1問卷調查介紹
本文的研究數據來源于上海市體育局、上海市統計局和上海體育學院產業研究院聯合開展的“2015年上海市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的問卷調查。問卷由國家體育總局提供,以上海實有人口二期系統為抽樣框,對全部17個區(縣)20歲以上居民進行調查,根據PPS和隨機等距抽樣原則,以入戶調查的方式,共獲得有效問卷8020份,調查的內容包括人口統計學背景資料、日常體力活動狀況、參加體育鍛煉的基本特征、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參加體育鍛煉的消費、獲得體育信息的途徑、單位或居住小區體育鍛煉場地、設施狀況及使用程度等。
2.2樣本分析
樣本情況顯示,男女性別比例相當,城鎮人數接近農村人數的3倍,20~59歲的3個年齡組人數相當,60歲以上人口共計24.06%,大部分的人擁有高中或者大學學歷(68.34%)。研究從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場所、經常使用的室內(外)體育鍛煉場地設施、經常去的體育鍛煉場所與居住地距離、當前體育鍛煉場地設施與期望狀況、希望政府具體建設何種類型公共體育鍛煉場地設施、希望體育鍛煉場地設施建在何處等方面對調查樣本的體育設施評價及期望進行多維度分析和研究。具體情況見表1。

2.3研究結果
2.3.1大型體育場館、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等利用率低,公共體育設施有效供給不足

表2的統計結果顯示,上海市居民體育鍛煉的場所主要是社區的空地、健身路徑和公園空地,許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棋牌室作為室內體育鍛煉設施,側面反映了我國目前城市大型體育場館(或城鎮體育中心)、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的場館利用率低,服務大眾的中小型、社區型公共體育場館的有效供給不足。
2.3.2公眾體育鍛煉場地設施的建設需求強烈,且與社會階層呈正相關

統計結果顯示(圖1):除無職業的居民外,有職業人群均認為體育鍛煉設施的現狀與期望比較存在差距。文盲和識字不多、初中教育程度的居民認為體育鍛煉設施與期望基本符合,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居民均認為體育設施現狀與期望存在差距。說明大多數上海居民對當前體育鍛煉場地設施的數量、種類以及公共體育設施提供的服務質量不滿意,反映了公眾對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需求較強烈,且與社會階層呈正相關。
2.3.3公眾對公共體育設施的真實需求:在居住地附近建設社區(鄉鎮)健身活動中心

表3的統計結果顯示:83.5%的上海市居民經常去的體育鍛煉場所與居住地直線距離不超過2千米,這與前文2.3.1的調查結果“居民目前主要進行體育鍛煉的場所為‘社區的空地、健身路徑和公園空地’存在相關性,說明目前上海市居民體育鍛煉主要選擇為距離居住地直線2公里之內的空地、健身路徑等。


作為一種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的起源和發展是滿足當地公眾體育鍛煉的需要。圖2顯示,上海市居民希望政府具體建設的體育鍛煉場地設施的類型,前三選擇分別是社區(鄉鎮)健身活動中心、綜合性健身休閑場所和體育健身主體公園。可以預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眾消費結構的升級以及從事體育活動熱情的提高,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中小型、社區型公共體育場館或者全民健身中心將應運而生。另外,在要求被調查對象從社區附近、商業區等十個備選項中選擇希望體育鍛煉場地設施建在何處的問題上,第一選擇幾乎全部指向“社區附近”(見圖3)。
3.1結論
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目前大型體育場館、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等利用率低,中小型、社區型公共體育設施有效供給不足;大多數上海居民對當前體育鍛煉場地設施的數量、種類以及公共體育設施提供的服務質量不滿意,反映了公眾對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需求較強烈,且與學歷、職業等社會階層呈正相關;83.5%的上海市居民經常去的體育鍛煉場所與居住地直線距離不超過2千米,進一步說明了重點支持建設中小型、社區型公共體育設施的必要性。
3.2建議
綜上所述,保留盆腔自主神經的子宮廣泛性切除聯合陰道延長術治療早期子宮頸癌患者可提高其膀胱功能及性生活質量,減少術后排尿不良事件發生率,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3.2.1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政策,加強對社會力量的引導和支持
改革過去計劃性政府投資管理模式,一方面,將各類公共體育設施投資規劃向社會公布,鼓勵社會力量根據規劃要求發起設立PPP項目。另一方面,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項目,條件具備的要積極鼓勵采用PPP模式,吸引社會力量投資。政府部門要從公共體育設施的“單一提供者”向社會力量的“平等合作者”以及PPP項目的“監管者”轉變,做好政策制定、發展規劃、市場監管和指導服務,放寬公共體育設施投資的市場準入,采取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設立基金等辦法,營造寬松公平的投資經營環境。
各地的新建公共體育設施項目,應優先考慮采用PPP模式,另外可通過完善和改造廢舊廠房、辦公樓、倉庫、商場、大型商業設施樓頂、地下室等具備條件的城市空間的方法,啟動實施一批全局性、戰略性的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示范工程,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成為體育場館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的主力軍。
3.2.2嚴格、規范進行項目論證,合理進行風險分擔、利益分配
公私合作的PPP模式,具有政府干預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混合經濟的特色。在公共體育設施采用PPP模式,本質是利用社會力量激發市場活力,實現公共體育設施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提高服務的供給效率。該模式在運行中會牽涉到政府、社會力量以及公眾等各方利益,嚴格、規范、公平進行項目論證,解決好風險合理分擔、利益合理分配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2.3重點支持建設社區型項目,鼓勵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項目設計
一般情況,社會力量,尤其是民營資本參與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對效益和效率高度關注,能否追求實現資源利用和自我收益的最大化,關鍵因素就是項目是否符合廣大社會公眾的需求。根據上文分析,本研究提出了重點支持建設社區附件中小、型社區(鄉鎮)健身活動中心、綜合性健身休閑場所等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議。此外,中小型、社區型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的功能定位與內部設計尤其要考慮社會力量運營實際和公眾需求。課題工作人員在對PPP項目進行調研過程中,就曾多次聽到運營公司對場館功能定位錯誤、內部空間設計不合理等問題的抱怨。因此,政府邀請或者要求運營公司、社會公眾共同參與項目設計,是保證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順利推進、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
3.2.4因地制宜,滿足多樣化公共服務需求
公共服務的需求具有階段性、地方性特征。近幾年來,我國人均GDP逐步提高,2014年,北京、上海等東部沿海和經濟發達省市的人均GDP均超過60000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圖4)。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后,人們對于公共體育服務的各類需求將進入高速增長期,社會對于公共體育服務的消費需求也隨之不斷攀升?!跋M需求的差異性,縱向體現在全國、地方和社區的設施差異性,橫向表現出同一層次服務、消費水平的多樣化?!?/p>

地方政府應結合當地實際及項目特點,靈活運用PPP模式的不同實現方式,切實提高項目運作效率。社會力量在運營管理公共體育設施期間,除了要保證公共體育體育場館完成提供體育健身場地的功能,還要豐富服務產品,提高服務質量,提供個性化服務方案。積極應用新技術、發展新業態,引入各類體育項目的培訓、群眾性、商業性等大學體育賽事,提供餐飲娛樂等衍生服務,并嘗試通過線上線下服務銜接,形成供給升級與需求升級協同推進、場館投資與消費良性互動的運行機制,使廣大社會公眾享受更多高效、便捷優質的公共體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