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仝
摘 要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科技的飛速發展,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令網絡環境更加高效便捷,同時出現了對語言概括化、簡省化、速度化的需求,從而導致了一批又一批不合乎規范的網絡微語言的使用。由于網絡環境下失去了對語法、字詞、語義標準和規范的約束,使得語言不規范現象大幅增加。綜上,正視網絡語言環境,糾正微語言使用的錯誤成為了新時期需要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 網絡語言;詞語臆造;語言規范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9-0017-02
由于朋友圈、微博等平臺用戶基數的逐步增多,網絡語言會迅速在各大平臺擴散傳播。同時由于網絡交際的虛擬性、便捷性、普遍性,微語言生活中的各層次網民由于各種原因造出許多不規范的變異新詞,主要體現在語音、語義的變化以及受社會事件的影響這幾個方面。
1 語言臆造出現的原因
1.1 語音方面
1)方言詞的使用。微博平臺是一個開放性的交際溝通工具。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區有著不同的語言使用習慣,由于大多數方言字詞在普通話中找不到相對應的漢字,于是選擇與其相同讀音或相近讀音的字詞來替代,在傳播過程中也逐漸被其他地區和民族的網民所接受并大范圍使用。有些方言區的人因前后鼻音不分,將eng念成en,打字時便出現以“盆”代“朋”的現象,于是出現“小盆友”(小朋友)等詞;有的方言區(如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福建等地區)f、h不分,來自這個方言區的人將“喜歡”打成“稀飯”;有的方言區l、n不分,如蘭州方言中的“姑娘”打字為“菇涼”;有些方言區平翹舌掌握不好,于是出現了“妹紙“(妹子)、“次飯“(吃飯)、“滾粗”(滾出)等詞;還有東北方言中的“沒sei了”(沒誰了)以及粵方言的“猴賽雷”(好厲害)等詞都逐漸被大范圍使用。
2)合音詞的使用。所謂合音,實為相鄰的兩個音節產生融合而變為一個音節,在現代漢語中,字詞最基本的結構原則是一音一字一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遵循省力原則,慢慢地合音后字詞的語義在長期連用下很容易發生脫落和音變。在方言中大多數合音后的詞語沒有相對應的書寫模式。而微語言以同音詞假借的形式,產生了類似于“表”(不要)、“醬紫”(這個樣子)、“男票”(男朋友)等網絡新詞。
3)外來詞的音譯。由于網絡用戶層次的多樣性,一部分人群因不會拼讀外語詞、或因為輸入法無法打出外語字詞、再或是為追求娛樂性、夸張情緒,會把外語單詞以漢字拼讀的方式展示出來。如:“歐巴”“三q”“干巴得”“薩瓦迪卡”“搜噶”這一類音譯詞。這些詞被大范圍使用,甚至成了標志性的語言。
4)諧音詞的使用。有些網民為了標新立異,增加趣味性,在某種語境下用相同讀音的字詞代替原來的字詞,產生一種諧音音譯詞,以彰顯幽默。例如在論壇中,“斑竹”就是“版主”;還有一些英漢混合型詞如“狗帶”(go die)、“笑cry”(笑哭)、“厲害了word哥”(厲害了我的哥)、“因吹思聽”(interesting),其翻譯完全不符合英文邏輯,甚至完全違背了語義。
1.2 語義方面
1)錯別字及生僻字錯用。錯字在微語言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一些錯別字是由于無意中輸入錯誤,卻逐步被網民所接受而具有約定俗成的意義,還有一些錯別字是有意識的輸入錯誤,用錯別字來強化娛樂情緒。有些錯別字甚至已經將錯就錯,逐漸被接受為常用詞匯,具有固定的用法。生僻字也是微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詞大多數是由異體字和繁體字演化而來,這一類詞有一部分與原意相同,但更大一部分會與原意大相徑庭。如:囧,讀作jiǒng。本義為“光明”。錯別字、生僻字在網絡環境中的廣泛錯用,對現代漢語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不利于文字的規范和發展。
2)對長句的簡寫。“你們城里人真會玩兒”這句話本是一句網絡流行語,進而被網友減縮成“城會玩”,與之類似的還有網絡熱詞“然并卵”(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男默女淚”(男生看了沉默女生看了流淚)、“十動然拒”(十分感動然后拒絕了)、“戰五渣”(戰斗力只有五的渣渣)、“何棄聊”(為什么放棄治療)、“天涼王破”(天涼了,讓王氏集團破產吧)、“李菊福”(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火鉗劉明(火速前排留名)、人艱拆(人生已如此艱難,有些事就不要拆穿)等。
3)復合成分構詞: 兩種不同意義的語素相結合而構成的網絡新詞。如:“高富帥”“矮矬窮”“白富美”等。
1.3 社會事件方面
語言既是社會交際的工具,同時也是社會生活的記錄者。在網絡語言傳播的過程中,社會上發生的一些熱點事件經常會引起語言符號意義的變化,衍生出新的含義并被廣大網民廣泛傳播使用。
在里約奧運會上,傅園慧在采訪中回答的 “我已經使出了洪荒之力”這一句話無疑已成為最風靡的網絡流行語之一。還有那句頗有情懷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源自河南省實驗中學一名女心理教師的辭職信。這封僅有10個字的史上最任性辭職信,在微博中轉發評論量達到10萬。現代人普遍對遠方的世界有一種向往之心,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壓力,所以一封辭職信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共鳴并迅速被傳播發展。
2 微語言快速發展的利與弊
1)微語言的好處。一定時期的語言是對一定時期社會現象的映射,微博新詞的出現,讓網絡語言更準確快速的表達平時難以言表的情緒,有其自己獨特的表意優勢,在這個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時代,網民傾向于追求更加高效便捷、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微語言”在新時代的傳播背景下,更加適應人們的表達需求,被新一代年輕人熱衷使用。微博語言的運用不僅在微博平臺上有不可估量的影響,而且將會逐步滲透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語言。
2)微語言的弊端。(1)語言臆造忽略了現代漢語的規范性。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網絡語言有其傳播速度快、簡短便捷等優勢,但我們仍不能對其全盤接受。很多現象仍需要我們提高警惕:如對語言的濫用、誤用。微信語言作為快餐文化的產物,嚴重缺失規范性和嚴肅性。錯別字、生造詞、成語濫用等行為,使語言的規范性減弱;而成分錯失、語序錯用、表意錯誤則對中國語言傳統語法產生了嚴重的沖擊,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語法規范性的弱化。(2)語言臆造會肢解破和壞傳統語言。中華文化強調語言內涵深刻、表意婉轉、音韻諧美。許多網絡新詞的產生,忽視了我們一直以來遵循的造字規律,違背了語言正確的表述方式,主觀臆造和牽強拼裝的意圖過于明顯。如果一味任由網民標新立異的創造語言,而完全忽略了語言歸屬于現代漢語的事實,就會使“微語言”與現代漢語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必將破壞中華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語言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后果。(3)語言臆造會導致交流障礙。我們經常會發現打開微博或微信有一些廣為流傳的詞匯自己卻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有些微語言如果離開了相對的語言環境,就會讓人無法理解,部分網絡詞匯在現實語言環境中使用的時候,人們會發生嚴重的混淆問題。(4)對未成年學習語言造成障礙。由于青少年正在逐漸的學習過程中,無法正確區分網絡用語以及書面用語的使用環境,造成現實生活中甚至學習中大量運用不規范的網絡臆造詞。一些不懂得詞匯規范的小學生會將其運用到語文的答卷中。這也體現了網絡詞匯的弊端。
3 如何規范微語言
1)強化規范、加強監管。應加強對網絡秩序的管理,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凈化網絡環境,加強對網絡語言的規范性引導,加強對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的監測,引導網民使用、傳播規范傳統、充滿正能量的網絡語言,摒棄標新立異、粗俗不堪的網絡語言,在政策上加強網絡規范、提高監管水平、堅持輿論引導。同時,相關各新媒體行業平臺應加強審查、嚴格把關,比如可以設置詞匯列表黑名單,對網絡敏感詞語進行限制,避免網絡低俗詞語的大范圍傳播。
2)行業自律、加強引導。微博大V應自覺承擔責任,拒絕傳播無意義、無規范的網絡語言。廣大網民應提升自己對網絡文化的鑒別能力,網絡平臺應加強過濾低俗詞語,特別注意引導規范學生對網絡語言的使用。在學校教學中,對教師的授課語言進行規范,杜絕使用網絡語言,做出明確語言規定。網絡信息服務者、網絡輸入法等軟件應明確語言導向,對不標準的語言文字、低俗詞語拒絕提供快捷輸入、聯想輸入服務。
參考文獻
[1]敖永春,陳純柱.網絡語言傳播的失范與規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125-128.
[2]楊萬能.和諧社會網絡語言規范與人格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0(3):57-58.
[3]李素瓊,楊燕群.網絡語言變異現象與現代漢語語言規范[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