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李苗
摘 要 傳媒智能化是將來新聞業務領域必然面臨的變革,以算法為基礎的自動化機制正在參與新聞生產。新聞選擇是新聞生產的核心工作之一。傳媒智能化趨勢對新聞選擇機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新聞素材選擇范圍的擴大、新聞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信息的精準推送等方面。機器雖以擁有超越人類的智慧掌握信息推送的主動權,卻無法規避新聞選擇過程中“把關”程序的缺失、用戶的過度沉浸以及價值理性的缺失等問題。傳媒智能化在引發新的時代潮流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關于新聞傳播業未來更深遠的思考。
關鍵詞 傳媒智能化;新聞選擇;新聞生產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4-0020-02
1 傳媒智能化趨勢下的新聞傳播現狀
加拿大媒介理論學家麥克盧漢提出了“媒介即訊息”,即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為人們理解媒介發展進化的歷史提供了獨特視角。麥克盧漢還成功預言了互聯網社會的到來,開啟了以受眾為中心的用戶時代。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人類迎來了萬物皆媒、人機共生的智媒時代。人工智能使新聞傳媒業的變革站在了新的時代風口。
傳媒領域的技術變革日新月異,曾經風靡一時的移動直播曾站在時代的風口,被視為行業的未來之星。而今的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的時代“寵兒”,正在席卷各行各業,證券、教育、醫療、司法等都在因為其極強的大數據解讀能力和算法學習而被重構。而在新聞傳媒領域,TruthtellrR、Dreamwritter、快筆小新、xiaomingbot等機器人的出現引發了新聞人的危機感,也引發了關于新聞人與機器人之間對于專業能力和倫理道德的大討論。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升級,無人機、航拍器、傳感器等自動搜集數據進行信息生產的方式再次刷新了行業內對于素材獲取、內容呈現以及用戶體驗的認知。傳感器可以充當用戶私人需求與可感信息之間的“譯者”,將用戶身邊的“物”進行數據化,提供符合用戶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服務。VR/AR技術帶來的“身臨其境”式的體驗更是可以清晰地還原新聞現場,讓用戶置身于事發地,自主決定信息的選擇與接收。通過梳理人工智能在傳媒行業的應用與發展,可以發現因為技術的迭代更新,傳媒正以人性化的方式理解用戶,用戶的中心地位更加凸顯。而新聞行業內由于智能化特點的加持,傳統意義上的采寫編評的工作模式也在發生深刻
改變。
2 傳媒智能化趨勢對新聞選擇機制的影響
在新聞傳播行業中,新聞選擇是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實加以鑒別,選出新聞媒介值得傳播的事實。新聞選擇僅僅是對事實的選擇[1]。而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對于事實的選擇需歷經新聞來源的鎖定、新聞寫作中具體信息的取舍和新聞抵達受眾的跳躍三個階段。而在智能化平臺中這三個階段都具有了智能化的特點,都表現出極大的優越性。
1)傳媒智能化促進新聞素材選擇范圍的擴大。傳統的新聞來源主要來自于記者的采訪和第三方(如受眾和社會組織等)信息的提供,以此獲取新聞線索然后“下鍋做飯”。然而由于傳統媒體的局限性,與受眾連接較少,記者的信息采集又依賴于體力奔走,獲取的有價值的信息有限,無法實現新聞的大規模生產。智能化平臺大大提高了信息獲取的時效性,將離場受眾置于與新聞現場的同一時空。對于突發事件中的危險環境、與事實主體相關的物理數據等都由于新的技術設備的出現而彌補了以往對于這些領域新聞信息采集的空白,從而獲得傳統媒體無法獲取的數據。例如在2018年汶川地震10周年之際,國家減災中心將“空地一體捍衛者1號”無人機智能工作平臺引入應急救援演練部署中,以此來方便決策者遠程作業獲悉災情,滿足新聞記者及時向外傳遞有效信息的需要。
2)傳媒智能化促進新聞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在強調用戶體驗的今天,新聞產品的呈現要能夠愉悅用戶感官,集趣味性、有效性、通俗性等于一體。傳媒的智能化可以實現技術融合,集多種功能于一身,實現文字和語音、數據和圖表圖形之間的自由轉換,音視頻的自動截取和剪接,動畫可視化手段的呈現等方式都不同于傳統媒體單一的表現形式。智能機器人的產生更是直接挑戰了新聞生產主體記者的專業地位,依靠強大的算法組織程序和海量的數據作為資源的提取庫,高效準確的行為方式令記者望塵莫及。機器人寫作正在發展成為獨立的產業鏈,將來在以內容為本的大行業中會有極大的應用空間。機器人寫作敘事方式的多角度、不斷拓展的深廣度、對信息真假的進一步辨識等都會提高新聞報道內容的質量。
3)傳媒智能化實現信息的精準推送。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特點終極目標在于服務受眾,掌握受眾的閱讀興趣和點擊之最,為用戶制定私人“套餐”。“雁過留痕”,先進的技術可以捕捉用戶的每一次點擊字眼,計算用戶視線的停留時間,自動設置任務欄關鍵詞,這一系列的設計操作旨在通過用戶與日俱增的依賴感產生黏性,保持用戶活躍度。今日頭條作為業界智能化推薦最成功的代表,正在逐步完成從短消息、長文、短視頻、社群等各方面的排兵布陣,鎖定“你最關心”的內容形式,使用戶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感。今日頭條將算法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聚合多元新聞產品形成上帝視角,而后實現內容的挖掘與分發。但僅僅依靠算法的推薦而缺少相應的人工把關也是今日頭條最為輿論所詬病的地方。算法在媒體的應用緣于市場主體對經濟利益的追求,“算法沒有價值觀”的說法只是技術主義者的理想化宣傳,強調技術理性的同時,也呼吁社會責任感的承擔才是正道。
3 關于新聞選擇智能化的反思
1)“把關”程序的缺失亟需人工干預。以算法為基礎的自動化機制深入到了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但在最后的內容審核與把關過程中卻缺失了道德與法律的規制,而只是憑借純粹的技術抓取進行“議程設置”,算法“黑箱”取代透明的人工編審,事前的把關轉變為事發后的追責,新聞選擇的標準也由傳統的規范性轉變為受眾的需求為主導。由于掌握算法的傳播主體的不斷出現,拓寬了既有的傳播渠道,由傳統媒體掌握的信息傳播權也逐漸發生轉移。今日頭條號稱依靠純數據挖掘實現對用戶信息的個性化推薦,但沒有人工主觀判斷參與的分發機制擾亂視聽秩序的現象時有發生。2018年4月,今日頭條旗下的“內涵段子”客戶端App因為導向不正被永久關停,火山小視頻和快手等應用也被責令整改,這為算法推薦亂象注入強心劑。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相關部門的監管、法律條文的制定以及媒體本身算法審核機制的設定都亟待加強,同時這也是在為媒體的長遠發展做信譽背書。
2)用戶的“過度沉浸”亟需提高媒介素養。傳媒智能化通過高科技手段為用戶營造了符合其主觀認知與興趣偏好的“信息繭房”,由此“信息繭房”會打上用戶的個人標簽,在用戶持續不斷的使用過程中形成“標簽”固化。“信息繭房”由美國學者桑斯坦提出,由“個人日報”發展而來,用以表述用戶的資訊接收范圍被圈定的現象。智能化技術可以在分秒之間識別用戶的信息取向,相關鏈接以及持續的信息推薦都與用戶點擊的內容具有相同的特征。在虛擬網絡中,找尋符合用戶內心訴求的信息環境使其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是用戶媒介依賴癥形成的心理原因,而對于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等網絡應用鎖定用戶的智能化特點則決定了用戶對于媒介內容的過度沉浸。而充斥于“信息繭房”的內容不乏有“星腥性”的成分存在,標題黨盛行,娛樂性強。這就要求用戶有更高的媒介素養,自覺跳出媒介自動劃定的信息“牢籠”,抵制不良誘惑,脫離低級趣味。而新聞媒體也應該更加注重內容的質量水準,“內容為王”雖然是傳統媒體一直以來秉持的理念,但是也同樣適用于智能傳媒,以此來打造過硬的媒體公信力,才可獲取受眾的信任。
3)工具理性的膨脹呼喚價值理性的回歸。當今人類社會存在著兩大發展趨勢:“資本的全球性布展”和“技術日益成為社會的統治力量”[2]。馬克斯·韋伯明確提出了人類追求“工具”與“價值”的兩種合理性,從效果最大化與行為正確性兩方面來考察事物的發展,但他更擔心的是因為技術理性的過度推崇而侵蝕人類對思想價值觀的思考。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領域中憑借其對數據的挖掘呈現、“流量為王”新標準的確立、取記者而代之的文本書寫等功能引領著新一輪的改革潮流,但其在富有人文關懷的寫作、追蹤事實真實性的推理、有效數據的高精度識別等方面也鞭長莫及。新聞生產不回避功利目的,但它并非以功利為最高目的,而是肯定功利又超越功利[3]。人工智能參與新聞傳播事業時,應秉持人文理念和社會效益為先,生產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才是應走之路。
參考文獻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29-330.
[2]速繼明.資本與技術:現代性批判的雙重視閾——馬克思與海德格爾的歷史哲學解讀[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5:133.
[3]劉立剛.新聞傳播研究:范疇與范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