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冰雯 高澤瑩 曾曉真
摘 要 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當今在全國范圍內來看,許多傳統文化傳播效力日漸式微,構建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勢在必行。而粵東地區作為我國嶺南文化和廣府文化的交匯處,加之人口遷移的歷史原因,粵東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地域呈現,又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以新媒體為主要方式的粵東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臺為粵東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更多的機遇。
關鍵詞 粵東優秀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新媒體傳播平臺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9-0052-02
1 研究背景
1)地域文化的影響與傳播。“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的生活依賴地域自然條件,生活習俗與地域環境息息相關,二者結合則形成地域文化傳統。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粵東文化不斷沉積、發展,對廣東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是中華文化中地域文化寶貴財富。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傳統文化對于人格和心理結構的形成的作用大大減弱,年輕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逐漸淡化。在面對更具個性、更多元的傳媒環境時,傳統文化傳播手段的轉型是大勢所趨,在這樣的背景下,粵東地區作為文化重鎮,跟進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平臺的建設,以達到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更加高效進行的目的,是粵東人民的心聲,也是粵東文化自身的發展需要。
2)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現狀。近年來,粵東西北地區由于遠離經濟中心且自身經濟基礎薄弱,其文化發展保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文化陣地條件較差;二是投入力度不大,缺少資金保障;三是活動內容單調,創新能力不強;四是骨干人才短缺,服務水平不高。其中,粵東西北地區文化人才缺失是制約其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但隨著政府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扶持力度,文化設施現狀的改變,欠發達地區對文化人才的吸引力增加,這種狀況正在逐步改善,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旨在挖掘粵東文化的潛能、更好地傳播粵東文化,跟進粵東地區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臺建設勢在必行。
2 新媒體傳播平臺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效益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講話中指出,“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新媒體在現代的快速發展和高頻使用,使其成為當下最高效的信息傳播渠道。傳統文化傳播遇上高效、多元的新媒體時代,利用好新媒體這兩大特點,跟進傳統文化傳播平臺的建設,可有效促進傳統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創新和傳播。
1)依托新媒體傳統文化傳播平臺,傳統文化傳播更加即時高效。相比紙媒等傳播媒介,需要經過資料搜集、整理、印刷等繁復的流程,新媒體時代下只需使用電子產品進行簡單操作,便可隨時隨地進行信息采集、加工和發布,提高了信息發布的效率。再者,新媒體可實現短時間內大規模的信息傳播,大大提高了傳播的效率,很大程度上擴大了信息傳播的面積。人們可通過任意電子產品進行信息接收和發送,獲取知識的途徑更便捷。由此,傳統文化可以借助粵東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臺以實現高效傳播。
2)依托新媒體傳統文化傳播平臺,傳統文化傳播手段邁向多元格局。相較于紙媒只能靠靜態圖片和文字的固定排版傳遞信息,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形式更具多樣性,可以是音頻、視頻、Flash圖畫等,更生動有趣,所傳遞信息將更通俗易懂。多樣化的傳播形式有利于人們更直觀的接觸信息,從而更容易接受。簡單舉個例子,同樣一本小說,影視音頻和紙質書,相信影視會更容易被接受,也會留給觀看者更深刻直觀的印象。由此,粵東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臺能夠提供的多樣化的傳播形式,能更直觀且生動形象地傳播信息。
3)依托新媒體傳統文化傳播平臺,傳統文化傳播方式走向規范運作。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網絡文化對傳統文化也產生較大的沖擊。網絡用語的泛濫,直接影響了人們日常用語。例如,《詩經》中使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類含蓄而不失情調的語句,表達對對方的喜愛之情,而現代日常用語中僅用“我喜歡你”直接表達。從社會發展而言,語言表情達意的高效化無可厚非,但網絡用語甚至將其異化為“我宣你”,則完全無法從文字意義去分析,因為“宣”字并無法表達“喜歡”的意思。為此,跟進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建設,并施行新媒體傳播方式、傳播內容的規范化的輔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讓傳統文化傳播格局盤活的同時,走向規范化的運作。
3 優秀傳統文化新媒體傳播平臺的搭建思路
根據以上對于傳統文化傳播和發展現狀的分析,以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所出現的許多以傳統文化為內容、以數字技術為載體的新奇有趣的App、網頁等,這類有關傳統文化的App的逐漸出現,可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協助傳統文化的傳播繼承。鑒于我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手機市場,運營商、終端廠商、軟件與互聯網企業都在角逐,數以千萬計的應用程序,質量良莠不齊。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綠色的、質優的手機App。
1)該文化傳播平臺的應用對象。該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臺可先以青少年傳統文化愛好者為主要受眾,逐漸擴大受眾的年齡層,不斷推出新的創意,以挽留當前使用者,吸引潛在的使用者。平臺以短視頻為媒介,以隨意消費為方式,按個人喜好和臨時興趣進行消費。消費習慣從商品本身入手,創造商品本身的特色,逐步提高平臺質量,達到形成使用者對此商品偏好的目的。
2)該文化傳播平臺的整體架構。該平臺預計分為文化、交流、個人中心三個主要部分,通過推送精品的帖子,如視頻、圖片、書籍等,豐富文化研究者對粵東傳統文化的認識,了解蘊含在古老的粵東地區的傳統習俗、建筑、思想、文藝。以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深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同時,平臺將會設置有關于傳統文化的精品課程、名師講座、課題研究等,并在交流區域設置評論功能,方便各校之間的互動。
在課題研究方面,為了密切學生與指導老師的合作,關注學生課題研究發展的動態,軟件設置了課題討論區,管理員可對課題的開放性進行設置。參與研究課題的學生與其指導老師可在討論區進行互動,指導老師可根據學生所上傳的階段性收獲進行階段性點評,及時地為學生進行方向性的指引。如若開放討論區,其他外部成員便可參與到課題的討論,遇到感興趣的話題可以收藏好友文化活動。
3)構建該傳統文化傳播平臺的意義。該平臺的構建有利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時,該平臺是構建在網絡新媒體繁榮發展的形勢下,粵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平臺的新傳播模式,有利于推動粵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繼承。新媒體的普及和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務我們應該正視其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和積極影響,并利用其積極作用,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播。同時,提高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化傳播發展的重視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使得新媒體文化傳播平臺與傳統文化優勢互補,合作發展,一同構設傳統文化未來發展傳播的美好圖景,不忘民族之根,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4 總結
粵東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地方又是全國的,既是過去又是現在的,并具有未來的指向性。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臺既是文化傳播的技術手段,又孕育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觀念。在可預見的將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線上平臺式對策傳播方式將形成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粵東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臺作為新媒體的衍生品,其對傳播弘揚粵東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文化與傳播平臺二者的結合,將在文化的發展方向和存在形態方面塑造我們未來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方面的工作不僅有意義,而且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霍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媒體傳播策略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7(33).
[2]晏青.泛娛樂時代的傳統文化傳播:困境、方法與走向[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144-147.
[3]成語.綜藝娛樂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困境與創新[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