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興媒體重新解構和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方式、方法。在新媒體環境下,文摘類報紙要堅決搭上、搭好“互聯網+”這班高鐵列車,走出一條接地氣、聚人氣,貼近讀者、吸引用戶,推動傳統紙媒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努力適應內外環境變革的新生之路。
關鍵詞 文摘報;改革;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 G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4-0098-02
當下,我們正處在一個萬物互聯、信息飛速傳播的時代。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正日益增長。在“互聯網+”的概念下,新興媒體重新解構和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方式、方法。對于很多基于傳統傳播平臺的媒體形態來說,撲面而來的新機遇、新挑戰,成為這些平臺必須直面的生存、發展之路。
1 風起潮頭,文摘改革正當時
眾所周知,基于廣泛的新聞信息資源,進行二次加工整理的眾多文摘類報紙,曾有過輝煌的過去。如今,很多都面臨著讀者群縮減、發行量下降、廣告等經營性收入下滑等困局。面對新媒體環境下人們獲取信息更加便捷、更加個性化、更加互動和自主抉擇,文摘類報紙如何走出一條篳路藍縷、玉汝于成之路?
答案就是:張開雙臂擁抱新媒體,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搭上、搭好“互聯網+”這班高鐵列車,走出一條接地氣、聚人氣,貼近讀者、吸引用戶,推動傳統紙媒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努力適應內外環境變革的新生之路。
信息化大潮下,有“唱衰說”認為紙媒尤其是文摘類報紙生存堪憂,在新興媒體沖擊下無從還手,逐漸走向消亡是早晚的事;而“無憂說”則認為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固然對文摘類等紙媒有很大沖擊,但紙媒有固定的高黏性讀者群,遲早會讓流失的發行和廣告收入觸底反彈,最終基本盤會維持在一定范圍之內……大相徑庭的認知,只是業內和業外眾多關心、關注行業發展的預測和研判之一。文摘等傳統紙媒從業者既不必談虎色變、畏難消極、妄自菲薄,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和勇氣;也不可夜郎自大、無視變革,盲目自信、忽視危機,躺在過去的老皇歷上不能自拔。
新媒體環境下,文摘類報紙的改革正當其時。而且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此時不改革,文摘類報紙失去的將不僅僅是優化自身、減負增效的大好時機,更將把主動而為、升華提質的改革動能白白虛耗殆盡,成為最終埋葬自己的“掘墓人”。
2 時不我待,“自救”不能走老路
新媒體對于文摘類等紙質媒體來說,并不如看起來那般洪水猛獸。網絡文化既有先進的優勢,也有負面的逼仄。文摘類報紙唯有借助好這一新時代、新技術條件下的新平臺,揚長避短,努力在渠道、內容、平臺建設等方面,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競
爭力[1]。
曾有媒體人總結新媒體平臺的幾大弊端:信息超載帶來迷失及缺少信息權威性、信息占有虛假膨脹形成網絡依賴、超鏈接瀏覽損耗閱讀耐心產生浮躁心態、無限過濾功能造成態度極端化等。
這些正是傳統媒體可資借鑒,并突出重圍的重點所在。即便是被戲謔為“不生產新聞只做新聞搬運工”的文摘類報紙,如何“搬運”,怎么“搬運”,“搬運”過程中哪些要提煉、哪些要重新排列組合……這些都是產生差異化產品,取得獨特競爭優勢之所在。文摘類報紙恰恰需要在這些領域做出自己專業的、高質量的、獨具特色的新聞二次加工產品,得以鞏固基本盤,吸引潛在受眾,進而將內容優勢轉換為渠道優勢、服務優勢。
當然,新媒體領域存在的弊端,只是暫時的。目之所及,很多互聯網強勢企業已在和正在做著改進、提高和完善,留給文摘類等紙質媒體優勢轉換的窗口期時間已然不多。傳統紙質媒體這些年辦了網站、上了App、開通了微博和微信,但除個別優質媒體資源外,大部分很少有人點擊下載,更不用說付費使用了。再加之,知識產權保護、投資持續且巨大等因素的考量,文摘類報紙再走紙媒這幾年已然走過的老路,已無必要。
3 搭車上路,“自強”須從主業興
以目前許多報紙的水準來看,做好自己的主業,依然是文摘類報紙從“自救”到“自強”的核心生產力。
在互聯網信息同質化的今天,文摘類報紙的二次加工能力,是信息傳播異質的重要體現。新聞引客,特點留客。各家有各家的配方,版面和呈現的文化氛圍都各不相同,才最有可能成為用戶選擇一份報紙的依據。這就是品牌,也是用戶黏性保證的基礎。那種對品牌不去完善、提高,而輕言舍棄、人云亦云的,只能永遠比別人慢半拍,最終導致邯鄲學步。新媒體正在深刻改變著傳播,對于文摘類報紙,需要搞清楚“變什么”與“什么不變”。
所謂“變”,變的是傳播手段、方法、技術和平臺載體,用新媒體之長,創文摘報之新。比如借助博客、微博、微信、App等平臺,推介文摘報內容精品。當然,這些互聯網平臺不必全部新建,利用好現有平臺,特別是所屬報業集團兄弟單位的現有新媒體平臺,既集中優勢力量、整合資源,又節約發展經費、避免重復投資。另一方面,在保護知識產權、甄別信息真偽前提下,文摘類報紙大可利用好這些平臺,從中汲取所需信息資源;并通過新媒體迅捷的聯絡渠道,對文摘報傳統的發行、廣告和互動平臺進行拓展,與用戶互動、了解需求,組織線上、線下活動,進行新聞資源合作,甚至遠程培訓、檢索服務等。特別強調的是,一些報業集團內部業已成型、成熟、成規模的報紙電子化大數據平臺,不該只成為一個信息檢索平臺,更應該將積累幾十年而成的海量數據信息用起來、活起來,成為文摘類報紙另一個深耕的沃土。簡言之,就是假新媒體之手,形成對內聯合、對外互動,有效擴大用戶群,有效擴大報紙品牌影響力[2]。
所謂“不變”,不變的是品質,保持兼容并蓄,做到有思想、有文化,可讀性、互動性、可持續性。文摘類報紙以雜見長,即便不可能做到涵蓋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職業、不同愛好的用戶,也要盡可能在日常編輯中針對各自的目標人群,做信息篩選,汰劣推優,求得和諧。文摘類報紙要有政治家辦報的理念,要有思想、有大視野,有自己的精、氣、神。這些需要幾代報人,持續不斷地用有戰斗力的文字,批判的眼光和堅實的功底,最終通過通俗易懂、接地氣的故事性內容,展現出思想性與可讀性相結合的典范,真正保持一份文摘類報紙的文化品位和品牌吸引力。
4 與時俱進,提升素質勇擔當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發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處在資金、人才、機制洼地的省級及以下媒體,面對諸多前進道路上的荊棘,必須有一種披荊斬棘的銳氣和攻堅克難的能力。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新變化,不能有本領恐慌,應該主動迎接挑戰,自覺融入到媒體變革的時代潮流中,擔負起一名新聞工作者應有的責任。
首先,要有互聯網思維。一定要認識到,媒體融合不是傳統媒體的互聯網化,也不是各平臺間的簡單相加,是系統性的深度相融,是產業生態的重新構建。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新媒體環境下,須時刻以用戶的需求為核心,在提供信息的內容和形式上能精確制導,以便于用戶能在有效時間內獲得最有用的信息;同時合理配置優質資源,掌握并熟練運用新興平臺、渠道等力量進行資源整合;善于利用大數據資源,以數據信息服務為依托,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而塑造良好品牌,適時進入跨界經營,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
其次,要把知識更新作為一種常態。學習的實質是改變,通過變,提升水平,提高標準,提升格局。新時期,面臨新情況、新問題,信息傳播的節奏步伐更快、媒體工作壓力更大、約束更多,社會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互聯網思維、新興媒體發展模式等都必須靠學習來獲知。當然,簡單的課堂培訓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媒體有組織、有計劃地學習、實踐,才能幫助傳統的新聞工作者徹底地實現觀念的融合,走全媒體發展之路,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貢獻更多的力量[3]。
最終,文摘類報紙的發展,是要追求一種長期穩定的文化傳播效應。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無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更廣闊的空間、更便捷的途徑。某種意義上講,在文摘類報紙最需要變革的時候,新興媒體的大發展、大繁榮為這一行業注入了涅槃重生的力量;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候,越需要我們從容思考,“互聯網+”這班列車不容錯過。
參考文獻
[1]佟素蘭.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結合下新聞編輯素質的提升要求[J].記者搖籃,2018(2):49-50.
[2]馬麗萍,朱慧.新媒體環境下的公共圖書館參考咨詢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6(10):188-190.
[3]劉雅琪,李英偉.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的實踐與發展——以網易“數讀”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8(11):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