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萍 李海艷
摘 要 隨著傳媒商業化浪潮的發展,如今的網絡綜藝處處彰顯著消費文化特征。《脫口秀大會》作為一種文化商品,它的文化商品化促成了制作方、廣告商以及受眾之間的多方共贏;此外《脫口秀大會》立足于當下的娛樂環境,在向受眾傳播個性化、去中心化、日常生活化的消費文化觀念的同時也建構了快感,這也是該節目商品文化化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 《脫口秀大會》;消費文化;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4-0105-02
《脫口秀大會》是由騰訊視頻和笑果文化聯合出品、京都念慈菴獨家冠名的脫口秀對戰節目。節目在形式上開發了“素人VS明星”的對戰模式;在內容上,有對新聞事件的諷刺,也有對社會熱點的洞察,表演者更善于用輕松幽默的話語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獨特看法?!睹摽谛愦髸啡碌墓澞繕討B深受觀眾喜愛,熱門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其點擊量和播放量更是居于同檔期綜藝之首。一時間,《脫口秀大會》成為綜藝界的現象級節目。隨著傳媒商業化運作模式的發展,媒體與資本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文化資源也被包裝成市場上供人消費的文化商品?!睹摽谛愦髸芬环矫媸敲襟w獲取利潤的商品,具有文化商品化特征;另一方面又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消費需求,具有商品文化化特征。
1 《脫口秀大會》的文化商品化
受經濟動機和商業利益的驅動,文化資源逐漸被納入市場經濟體系之中,成為面向大眾的文化商品,并遵循著商品生產與消費的邏輯?!睹摽谛愦髸烽_播之時,策劃人李誕說:“總冠名京都念慈菴,《吐槽大會》冠名完,又來弄《脫口秀大會》,因為冠名費沒花了讓我們退,我說還剩兩萬塊錢,再給你做一個節目不得了嗎!”雖然是一種調侃,但也不難看出,《脫口秀大會》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在資本的操控下淪為商品。該節目從制作到播出,每一環節都涉及到多個利益主體。
首先,為了宣傳自己的產品、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廣告商在節目中植入廣告,誘導觀眾進行消費,以實現商品的促銷。《脫口秀大會》在開播前就受到客戶的認可,節目招商近2億,贊助商高達7個。其中不僅有“京都念慈菴”對《脫口秀大會》進行的獨家冠名,也有“現代牧業·鮮語純牛奶”“別克君威”“新氧整形App”等品牌對節目提供的資金贊助。廣告商對節目的贊助,讓制作方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收益。
其次,《脫口秀大會》不僅是被受眾消費的商品,也充當了廣告產品的促銷員。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也被廣告實施了物質生活消費的誘導。節目除了傳統的硬廣植入之外,還把廣告寫進段子,廣告內容與節目的娛樂特質相結合,既傳達了產品的理念和訴求,增加了品牌的曝光度和消費者的關注度,也讓觀眾在開懷大笑中欣然接受廣告的植入,提升了受眾對該品牌的好感度,增強了消費者對該產品的購買力,從而更好地實現廣告商的利益訴求。
最后,受眾在觀看節目時貢獻的居高不下的點擊量,被制作方當作與廣告主進行交易的籌碼,但整個過程對受眾來說并非毫無裨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激烈的競爭壓力使人們處在高度的焦慮之中?!睹摽谛愦髸酚酶阈Φ恼Z言、夸張的動作、插科打諢的態度以及冒犯的文化觀念讓受眾在表演者的嬉笑怒罵中忘記煩惱、開懷大笑,從而緩解壓力、釋放焦慮、放松心情。
廣告商用金錢和制作方換取了節目廣告促銷的價值,受眾用點擊量和制作方交換了節目娛樂消遣的價值,制作方又用節目的點擊量向廣告商換來了高昂的資金。作為一種商品,無論是在生產、交換還是消費的過程中,《脫口秀大會》都促成了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多方共贏,這也恰恰說明追求市場和利益的消費文化在本質上是媒體與商業合謀下的大眾狂歡。
2 《脫口秀大會》的商品文化化
《脫口秀大會》作為商品,其最大的交換價值就是點擊量,對于文化產品來說,優質的內容才是點擊量的保障,具體表現為節目所傳達的意義和快感?!白裱順分髁x,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自我表現的生活方式,發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這一切,都是消費文化所強調的內容”,也是當今網絡文化所呈現的特征,更是社會大眾的精神消費需求?!睹摽谛愦髸妨⒆阌诋斚碌膴蕵翻h境,在向受眾傳播個性化、去中心化、日常生活化的消費文化觀念的同時也建構了快感,這正是該節目商品文化化的具體體現。
1)個性化。社會文化越來越多元,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開放,大眾追求個性、表達自我的欲望也空前高漲?!睹摽谛愦髸窡o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在強調個人意識,降低表演門檻,節目口號“幽默不論資歷”更是體現了該節目對民間話語權的推崇。節目的表演者來自全國各地,從事各行各業,生活經歷和受教育程度也都不盡相同,他們在舞臺上分享經驗、侃侃而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更多的青年人勇敢發聲,表達觀點。
視頻彈幕也為觀眾互動提供了平臺。受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過彈幕表達出來,或贊同、或吐槽、或追捧、或冒犯,無論哪一種,都彰顯了受眾的自我意識。很多情況下,觀眾發出的彈幕也會成為表演者再次創作的源泉,許多彈幕都被寫進段子里,然后在節目中演繹出來,增加笑點的同時,也鼓勵更多的人參與討論。
2)去中心化?!睹摽谛愦髸返娜ブ行幕憩F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精英的脫冕;二是對權威的
反叛。
對精英的脫冕首先在形式上表現為大膽采用了素人與明星對抗比拼的賽制。明星歷來都是高高在上的偶像,供普通人仰望。但在該節目中,明星褪去了神秘的光環,以一個普通表演者的身份與素人同臺比拼,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精英與普通大眾之間的界限。其次,在內容上表現為對社會精英的調侃。撒貝寧在談保送北大的經歷時說到:“拿到通知書的時候很糾結,去吧,那么遠,遠離家鄉、朋友、小伙伴,但不去呢,北大也還可以。萬一你不小心收到清華的保送通知書,你的人生就毀了。”戲謔的語言使得處于社會頂端的精英走下神壇,犀利的語言打破了世俗常規的觀念,幽默的冒犯話語表達了大眾對精英文化的抵抗。
對權威的反叛主要表現在表演者對主流意識形態、對規則和秩序的反抗。大眾作為宰制體系中的從屬者,一直都接受著上層社會的規訓。但在社會控制之外,“被壓抑的大眾文化的冒犯力量卻一直活躍,其深埋的抵抗精神時而彰顯于身體,時而彰顯于語言”。池子談到北京地鐵的安檢有一個環節叫“喝一口”,就是喝一口自己帶的飲料,證明其無毒無害。有一次他過安檢,拿了一瓶礦泉水,喝了一口就全身抽搐,把周圍的人嚇得早高峰時期10米之內沒人敢近身。他特別開心,說是逗著玩的,結果行政拘留3天。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對自上而下的權力的反抗最終會被鎮壓或收編,但反抗權力的社會體驗卻為普通大眾帶來快感。
3)日常生活化。在文化向大眾化轉變的過程中,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解,高雅與世俗之間的差異也日漸消弭。大眾傳媒不僅越來越關注人們的日常生活,還以強大的文化認同力量引導著人們的審美趣味、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
《脫口秀大會》緊跟時代潮流,緊靠日常生活,以大眾所處的生存空間為創作背景,每期話題都緊緊契合當下的社會文化熱點。像“這個標簽我不背”“人生沒有撤回鍵”“以愛的名義‘綁架你”等話題談到的都是當下年輕人最常見也最無奈的問題。表演者從自身經驗出發展開自己的表達,將私人生活與公眾經驗相結合,引起觀眾共鳴的同時,也引發了大眾對該話題的熱烈討論。
《脫口秀大會》以社會熱點話題為核心,表演者對社會文化現象的戲謔和嘲諷既娛樂了受眾,又帶動了觀眾對生活的思考。節目用輕松搞笑的段子闡述觀點,緩解壓力的同時又引導年輕人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正確看待挫折與失敗,勇敢迎接未來,這也是節目口號“好笑要有意義”所要表達的內涵。
3 總結
《脫口秀大會》作為現象級的綜藝節目,它的成功并非偶然。作為商品,它促成了制作方、廣告商和觀眾之間的多方共贏,引發了媒體與商業合謀下的大眾狂歡;作為文化產品,它為受眾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傳達了深刻的現實意義。悲劇打動感情,喜劇訴諸理性,讓受眾在開懷大笑中引發對當下生活的思考才是該節目成功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鄭石,張紹剛.“單口喜劇”類節目的概念辨析及文化思辨[J].文藝評論,2017(8):108-113.
[3]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M].王曉玨,宋偉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4]楊魁,董雅麗.消費文化理論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視野和歷史的維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藏海群,張晨陽.受眾學說:多維學術視野的關照與啟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