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應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以課文《春筍》為例,闡述了使低年級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語文課堂;生動有趣;策略
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和諧,師生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激發,相互促進,形成這完美的統一,這樣的課堂才是生動有趣的。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如何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受到學生們的歡迎是老師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一、 巧用課堂導入,用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根據低年級學生天真活潑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創設一種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才能使學生在教學環境中產生興趣,投入學習。如:在教學《春筍》一課中,以謎語導入——“頭戴節節帽,身穿節節衣。年年二三月,出土赴宴席。”讓學生從有趣的猜謎活動進入課堂情境,而謎底又恰巧是所學課文標題,使學生學習的興趣更為濃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添加些音樂元素,或配樂朗誦,或讓學生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就不僅能調動課堂氣氛,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樣在《春筍》一課中,在學生朗讀時輔之以有節奏感的輕音樂,并配上響亮有力的雷聲點綴,創設春天春雷響起的情境,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化為一個個即將破土而出的春筍娃娃,學生的朗讀欲就更強烈了,取得了很好的朗讀效果。
二、 采取多種形式,讓課堂朗讀多樣化
在課堂上進行賽讀、分角色讀、表演讀是最能讓學生很輕松地理解課文,同時能把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在《春筍》一文中,請學生把自己想象為一個個春筍娃娃,它們在泥土中沉睡,隨著劃破天空的春雷的呼喚,它們逐漸蘇醒,然后凝聚全身的力量,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春筍在陽光、春風、春雨的滋潤下盡情舒展、生長、微笑,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進行小組賽讀、男女生賽讀等方式,來比一比哪個小春筍最迫不及待想要見見外面的世界,哪個小春筍的生長速度最迅猛,哪個小春筍最享受陽光和雨露等等,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讓學生感覺到課堂的生動有趣。
三、 多種方式分析課文,讓學生“動”起來
在課堂教學中提倡學生用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出學習的結果,讓學生能讀就讀,能說就說,能畫就畫,會寫就寫,會演就演。通過不同方式提高學生運用理解運用教材的能力。主要方式有:1.讀:通過個性化的朗讀呈現出對課文情感的理解感悟。如《春筍》,讓學生將自己對春筍迫不及待從土里鉆出來的急切心情通過繪聲繪色地朗讀表現出來。2.說: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傳遞出學習結果。把語言信息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讓學生說說在泥土中的小春筍聽到春雷爺爺的呼喚會說些什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3.寫:把語言信息轉化為個性化的語言。通過寫感受、寫讀后感方式表達出來。4.演:讓學生讀演課文,訓練語感,體驗情境。請學生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分別扮演春雷爺爺和小春筍,用表演將當時的情境重現。5.畫:通過畫畫體現對文章信息的分析、判斷。教師引導學生將一節一節向上生長的春筍畫出來,幫助學生了解春筍生長的方式和方向,理解春筍頑強旺盛的生命力。
四、 采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笑”起來
新課標指出:“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用欣賞的眼看待每一個學生,睜大眼睛尋找學生的優點,及時捕捉他們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的閃光點,對他們進行肯定和贊揚。讓學生在老師的評價中產生興趣,增強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在激勵性評價中可以采用語言激勵和體態激勵:
(一) 語言激勵
在朗讀課文時,教師可以用兒童化的語言來激勵學生讀好相應的句子,在教學“像嫩生生的春筍娃娃”時,指名學生進行朗讀,表揚學生讀出了春筍的嫩,用語言激勵其他同學還有誰能讀的更嫩一些,引導學生讀出春筍之嫩,同理,從“娃娃”一詞讀出對春筍的喜愛之情,教師要善于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讀好課文。
(二) 體態激勵
當學生在課堂中有了點滴進步,教師不妨送給學生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豎起的拇指,一個贊許的眼神,學生就心領神會,學的更用心了。比如在《春筍》一課中,對于重點字詞朗讀的精準、到位的學生,教師一個簡單的體態激勵,就會使得其他同學踴躍舉手,想要得到老師的表揚與肯定,師生互動效果十分有趣。
五、 創造性理解課文,讓學生“想”起來
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文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性的理解課文,而不是只面對冰冷冷的文字。比如由于行文的需要,對某些內容往往寫得十分簡略,甚至省略不寫,形成空白、跳躍之處。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些空白之處、跳躍之處進行適當的填補,與此同時,創造性復述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比如在教《春筍》一課時,學生在復述時多處加上自己的想象,如想象春雷爺爺喚醒春筍時會說的話,春筍聽到春雷爺爺的呼喚后它們的心理活動,在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的春筍會說些什么,等等,通過多種生動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六、 巧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樂”起來
隨著科技的發展,課堂教育技術不在僅限于書本與插圖,PPT的利用以及音頻、視頻的運用課貫穿課堂的始終。比如轟隆隆的雷聲可以更加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到春雷的響亮與熱情;春筍生長視頻的播放,可以更加清晰直觀地讓學生了解春筍的生長過程,體會春筍的土里鉆出來的用盡全力、出土后在陽光雨露滋潤下舒展的形態以及蓬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七、 結束語
教育呼吁創新,我們要打破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興趣,把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加強語文與音樂、美術等學科的聯系,把讀與唱、畫、演等形式加入語文課堂中,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寬松、和諧、愉悅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
參考文獻:
[1]趙丹芳.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祝文波.如何打造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J].教育探索,2013.
[3]陶傳貴.語文教學的語言藝術[J].文教資料,2005(32).122-123.
[4]黃莉莉,孫國琴.巧用多媒體優化語文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
作者簡介:
吳雯,江蘇省昆山市,昆山開發區兵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