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毓瑾
摘 要:《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被稱為現(xiàn)實主義的源頭。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本文將從《詩經》的時代背景、審美特征和藝術成就來淺析這部中國古代文學巨著。
關鍵詞:詩經;時代背景;審美特征;藝術成就
一、《詩經》的時代背景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zhàn)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后產生的。《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yè)生產。《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產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關于《大雅》這十八篇的創(chuàng)作年代,各家說法不同,但均認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詩。《小雅》產生于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后。《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后。
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3000首之多,后來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詩有目無詩)。孔子編纂詩經之后,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其傳詩。《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shù)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于魏,魯詩亡于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流傳,而今只剩外傳10卷。現(xiàn)今流傳的詩經,是毛公所傳的毛詩。
二、《詩經》的審美特征
關于《詩經》審美特征的研究,后代研究者談論最多莫過于它的質樸之美,就好像除此之外,《詩經》再也沒有別的審美特征可談了一樣。其實,只要我們仔細想想,作為一部歷時幾百年、全面反映了周人不同生活的詩集,其作者又來自于不同階層,它的審美風格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質樸之美固然是它的重要審美特征,而且是它總體上所呈現(xiàn)出來的審美特征,然除此之外,本人認為,《詩經》中不同題材的詩、不同階層的詩,又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審美風格,大致為質樸之美、靈動之美與含蓄之美。
質樸之美是《詩經》從內容到形式所表現(xiàn)出來的總體審美特征。從內容上看,它通過生活中真實場景的描繪,再現(xiàn)了一幅幅平凡而又生動的生活畫面,無幻想,無怪異。從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上看,樸實而純美,不矯揉,不造作。從語言上看,平實無華,無虛構,無夸誕,特別是大量草木鳥獸蟲魚的運用,更使《詩經》,特別是《國風》,帶有某種野性的質樸。正如揚之水先生說“《詩》中的意象固然有所選擇,但‘形而下者可能遠多于‘形而上者。密意深情,多半不離尋常日用之間,體物之心未嘗不深細。不過總是就自然萬物本來之象而言之,這也正是《詩》的質樸處和深厚處。”
《詩經》在反映周人生活的同時,也再現(xiàn)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鳥翱翔于空中、魚騰躍于深淵、虎狼在曠野奔跑、鶴鶴于水澤長鳴、風雨凄凄、雞鳴嘈嘈、牛羊歸圈、秋蟲呢喃、日出日落、春華秋實……這一切,使《詩經》,不管是外表抑或內里都洋溢著一種“萬類霜天競自由”般得靈動之美。何謂靈動之美?它是指萬物在自由狀態(tài)下呈現(xiàn)出的一種本真的富有生命力的動態(tài)美。動態(tài)是文學藝術的魅力所在。在文學藝術中描寫動態(tài),是古今中外學者的一致主張。描寫動態(tài)是文學藝術的生命,也是詩歌與其它藝術爭勝的法寶。作為中國文學光輝燦爛的第一頁,《詩經》便是一部充滿著動態(tài)美的詩歌集。
那么,什么又是含蓄之美?李元洛先生說“藝術的含蓄,就是將豐富深廣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內容,熔鑄含蓄在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之中,作者不笨拙地直接宣揚或解說自己的觀點,而是充分調動人們的想象力,使人們通過藝術形象的欣賞,而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和美的享受。”那就是說詩人的情思不直接說出,而是把它寄托于物象,借物象來傳達,這樣,詩歌就有韻味,給人意味深長的感覺。“含蓄”包含兩個方面:意義上的“隱”和情感上的“寄托”。對于《詩經》含蓄美的認識,也正是如此,詩意或詩情的隱蔽,從而使詩篇或詩章具有了雋永活潑、耐人尋味的審美效果。
三、《詩經》的藝術成就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涌現(xiàn)的第一座豐碑,它如九曲黃河,泊泊滔滔,奔流而下,為幾千年的中國文學輸送著養(yǎng)料。《詩經》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真實再現(xiàn)了周人的生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思想,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抒情歌集,它所取得的藝術成就。豐富的詞匯和大量富有特色的意象,“賦、比、興”手法的開創(chuàng)與成功運用,不同階層、各具姿態(tài)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唱三嘆的復沓式結構等等,都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使千百年來的《詩經》,常讀常新。
《詩經》關注現(xiàn)實、抒發(fā)現(xiàn)實生活觸發(fā)的真情實感,這種創(chuàng)作態(tài)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是中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詩經·國風》是中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向不勞而獲的統(tǒng)治階級大膽地提出了正義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tǒng)治階級直接展開斗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
賦、比、興的運用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手法。關于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fā)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fā)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chuàng)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fā)了詩人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沐言非.詩經[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2] 《中國美學史》編寫組.中國美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蘇)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4] 李勇.美學原理[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