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
【摘要】初中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而且音樂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起著重要作用。初中教學中將舞蹈律動加進音樂課堂,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更全面地陶冶學生的情操。文章主要就舞蹈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及其所產生的效果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舞蹈律動;初中音樂教學;運用;效果分析
一、引言
當前社會背景下,傳統的教學理念早已被淘汰,新的素質教育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教學目標,旨在將學生培養為全方位人才。因此,以往不被重視的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如今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對于學生素質和能力的發展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習是很重要的,是為學生以后更高層次的學習生涯打好基礎。初中音樂教學,在釋放學生的學業壓力之外,還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素質教育背景下,將舞蹈律動融入初中音樂教學中,表明音樂學科的教學質量得到了廣泛重視,音樂課也不再只是空架子、擺設,它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舞蹈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意義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課堂教學模式幾乎都是以靜態模式展現,致使學生對這種常規的教學課堂感到枯燥乏味,也使教學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自古以來,音樂與舞蹈之間就有著密切的聯系,舞蹈律動對音樂的動態表現是極其生動的,以此來體現的音樂也極具形象性,所以,舞蹈律動與音樂旋律的糅合,使藝術情感的體驗將更加豐富。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將舞蹈律動融入課堂,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夠豐富課堂學習內容,增強音樂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而且,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烈,音樂課堂若過于死板,只是一味地按照常規教學,教師處于主體地位,長期下來,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也會消失殆盡,并且會產生一定的厭倦心理,對課堂的參與度也會大大降低。再有,初中生渴望得到外界的關注且表現欲強的心理特征也很明顯,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沒有樂趣,學生總處于被領導的地位,不能充分表現自己。所以,基于初中生的性格原因及心理特點,若能夠將舞蹈律動融入初中音樂教學課堂中,使學生能夠通過舞蹈律動來展現自己,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能給學生足夠的平臺和機會去表現自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將舞蹈律動融入初中音樂教學課堂,除了能夠提升教學質量之外,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三、舞蹈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運用的基本策略
(一)開展學科間的合作教學
在初中學習過程中,學校都會有課間操活動,旨在舒展學生的身體,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使學生的校園生活能夠更加豐富多彩,充滿樂趣。但大多數學校的課間操活動都會以廣播體操的形式進行,長此以往,學生會對廣播體操產生厭煩心理,只是以完成任務的態度來對待,甚至會出現行為排斥的現象,這就導致課間操活動的積極意義完全得不到體現。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采用音樂教學中的舞蹈律動元素對課間操活動進行改革,充分將體育與音樂相結合,拓展健美操、太極等形式的課間操活動模式,增強學生的興趣,也使課間操活動更加多元化,豐富校園生活,讓學生以更加積極熱情的心態去學習每一門學科。
(二)提升學生的音樂語言感知能力
音樂,主要以其曲調、節奏、速度及情緒等特點來形成一種音樂語言讓聽者聆聽、感受。但是,音樂的世界很大,其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部分音樂語言表現較為直白,聽者通過聆聽的直觀感受便可知道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但也有些音樂語言表現較為含蓄,其本身帶有很濃烈的藝術氣息,此時聽者仍以直觀感受,便會出現差錯,往往就需要細細品味。而對于初中生而言,含有強烈藝術氣息的音樂本就略顯枯燥,體會其內涵就更加困難。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舞蹈律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并提升學生的音樂語言感知能力。例如,對于《牧歌》的學習,教師就可以將音樂與舞蹈律動相結合,教授學生蒙古族舞蹈的簡單動作,使學生可以在這些基礎動作中更加深入地去體會歌曲想要表達的意義,從而更好地理解蒙古族人灑脫、自然的特性,也會對歌曲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增強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有些學生因為音樂基礎較差,對于音樂節奏感的把控很差,導致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也逐漸下降,音樂課堂學習效率不高。其實,對音樂節奏感的把握是很多學生都深感困擾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舞蹈律動融入音樂教學的方式,增強學生的音樂節奏感。例如,在進行《青春的旋律》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簡單的圓舞曲舞步,讓學生在身體律動中感受三拍子“強、弱、弱”的規律,隨著身體與歌曲的完美舞動融合,學生就能夠更深刻地感受三拍子圓舞曲的特點,對歌曲的掌握程度也會加深。
(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音樂和舞蹈一直都有著很緊密的聯系。例如,歌手在進行歌唱表演的時候,就算沒有伴舞,自己也會不由自主地跟著拍子進行律動,有時也會做出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同樣,坐在舞臺下的觀眾也會被之感染,跟著音樂的節拍去揮舞熒光棒,并創造出一些符合當下音樂氛圍的舞蹈動作,這些都是音樂與舞蹈不可分割的實際案例。因此,教師在初中音樂教學課堂中,可以通過音樂旋律讓學生隨之律動,培養學生對舞蹈動作的創造力。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對音樂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隨后為學生播放一段音樂,讓學生跟隨音樂去打節拍,并進行簡單的舞蹈動作。當然,舞蹈動作不是先前就設計好的,而是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自己創造的與音樂環境足夠融合的舞蹈律動。這樣,長期下來,學生對于自己創造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就會更加得心應手,創造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四、舞蹈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運用的效果分析
舞蹈律動與音樂教學的有機結合展現出了很好的效果,音樂課堂也擺脫了以往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的特點,使學生對音樂課的態度有所改觀,興趣也逐漸增強,學生對音樂課堂的參與度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進一步提升,音樂素養自然也提高了很多。在以后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探索音樂與舞蹈律動的融合,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舞蹈律動中能夠更加深刻地感知音樂所表達的意義,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下面對舞蹈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運用的效果進行分析。
(一)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氛圍與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是正相關的,良好的課堂氛圍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能夠起到積極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對課堂的把控能力要提高。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將舞蹈律動與音樂課堂充分融合,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過,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地為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而盲目地去增加舞蹈律動,應該充分結合音樂表現,在合適的節點添加合適的舞蹈律動,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準備好各個課堂環節,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
(二)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音樂課堂的常見模式便是聆聽。學生以此種方式去鑒賞、感受一首歌曲,往往會產生較為片面的感受,且課堂形式單一、枯燥,教師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舞蹈律動與音樂課堂的融合,使音樂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學生在享受課堂的同時也能夠對音樂所要表現的內涵更加充分的理解。
(三)提升了學生的音樂素養
初中音樂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生對各種音樂的感知能力。但是,在傳統音樂教學模式下,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是很困難的。所以,教師將舞蹈律動與音樂結合起來的方法,對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舞蹈律動是讓學生將對音樂的感知理解更加直觀地表現出來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體現出音樂的不同個性,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更多快樂,并且能夠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直接分享出來,這樣長期的探索、分享,對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
五、結語
綜上所述,自古以來,音樂與舞蹈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將舞蹈律動融入初中音樂的教學中是很有意義的,不但能夠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而且有利于提高初中階段音樂教學主要目標的完成度。再者,將舞蹈律動與音樂相互融合,也符合初中生的性格特點及心理狀態,使其對音樂課堂的興趣更強,參與度更高,對音樂的表現和理解也會更加深入。但是,舞蹈律動的運用與專業的舞蹈教學是有很大不同的,專業的舞蹈教學更加注重舞蹈動作的標準程度,而音樂課堂的舞蹈律動主要強調“動”,對于動作的標準度要求不高,舞蹈動作也很基礎,但要與音樂契合。所以,教師對于音樂與舞蹈律動融合的度要把握準確,始終堅持以舞蹈律動作為輔助性教學工具,主要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所要體現的內涵,課堂的主體還是音樂教學,還是讓學生更加簡單地去理解音樂、鑒賞音樂,感悟音樂的魅力,進而提升音樂素養,也使初中階段的音樂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方美茹.舞蹈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及效果的探討[J].北方音樂,2017(14):147.
[2]徐敏.淺議舞蹈律動在中學音樂課堂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6(09):137.
[3]張龍梅.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模式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