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
注銷一個APP賬戶到底有多難?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實驗發現,在主流的17款APP中,有7款不支持注銷,占到4成;有2款APP內無法直接注銷,必須人工客服介入;有1款須提供本人手持身份證的照片后才可注銷;有4款需要先解綁所有第三方授權APP或相關支付賬戶才可以注銷;有1款要求一年內無購物記錄才可注銷。用戶請神容易送神難,這種行為屬何性質?現行法律中是否有相關條款對此進行約束?用戶碰到這種情況該向哪個部門求助?
事件解讀
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各種類型的手機應用程序也層出不窮。大多數時候,這些軟件注冊起來十分容易,通常只要輸入自己的姓名、手機號、郵箱等相關信息,幾分鐘就能搞定。不過,倘若賬號不用了,銷戶卻沒那么容易。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這種行為損害了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知情權、平等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條,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第十條,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第十四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享有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中要求,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在用戶終止使用服務后,為用戶提供注銷賬號的服務。
遇到無法注銷賬戶的情況,消費者可以先與經營者協商,若協商不成,后續可通過向消費者協會投訴、向工商局等部門反映等進行救濟。
我國《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個人發現網絡運營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要求網絡運營者刪除其個人信息。如果對方擅自處理消費者個人信息,受害者可委托專業人士向法院起訴維權。對方涉及嚴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還有可能要承擔行政與刑事責任。
方案:郭小蘭 楊皓 編輯:鄭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