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照片對于人們具有重要地紀念價值,它記錄了生活中的美好時刻,特別是結婚照、寶寶滿月照等特殊日子拍攝的照片更加顯得珍貴。隨著科技發展,電腦照片已成為主流,電腦底片甚至比照片更具有紀念價值和意義。然而現在的攝影服務當中,“底片收費” 、“二次付費”等現象也成為了行業的“潛規則”,讓消費者很受傷。文章將通過一則案例的實證分析,希望能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且更好的保障消費者自身的權益。
關鍵詞 拍攝 版權 權益 保護
作者簡介:張可飛,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254
原告于某年10月14日拍攝寶寶照片。按照約定是拍攝99元的活動套餐,套餐內容包括10寸超大相冊、入冊10張,精美音樂盒一個,二次服裝二次造型。在拍攝過程中,約拍了60張照片。拍完照片后立即選擇入冊照片。在選片的過程中,店內業務員向原告介紹店內的套系,并指出“99元套系的相冊少,不好看,冊子的質量也不好”,經介紹后,原告增訂了店內的最低套餐,即380元的套系,8寸相冊一本,入冊20張,底片20張。同年,11月25日到被告處取照片,拿到8寸相冊一本,內20張照片,一個音樂盒。原告提出,應把其他原始底片交付予原告。被告店員不予交付,說:“本套系沒有底片,只有20張入冊的底片,只有成長套餐才會贈送全部底片。”現底片已全部刪除,因此產生糾紛。
原告提供了2份證據:(1)拍攝照片的憑證,即證明與之形成的拍攝合同。(2)攝影公司交付的20張底片。證明所交付的為精修底片,沒有原始底片。
被告稱:(1)攝影底片的版權歸屬于攝影公司,攝影公司有權刪除多余底片。(2)預約單是商家活動僅為成本費,收據當中寫的是“后期”,所以是“后期”的制作費并不是拍攝費,且合同并沒有出現違約或撤銷合同的情形,拒絕賠償。
該案一審判決以證據不足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一)拍攝費與成本費的認定
在此案件中,商家答辯時稱:收據中僅寫“后期”, 是拍攝完以后的制作費,并不是拍攝費,并且辯解當時預約單的費用是成本費,也不是拍攝費。本人認為,在攝影公司,拍攝費用主要包括在拍攝過程中攝影師和助理為之服務而產生的費用。制作費用是對原始底片進行修理、處理,制作成冊所產生的費用。而成本費用即廣義上的總成本,即包括了在整個拍攝過程中產生的拍攝成本和制作成本等費用。因此,成本費用應是包括了拍攝費用和制作費用的。拍攝費和制作費、成本費用在會計入賬當中都是同樣的處理,即以成本入賬,并不需要明細區分。
同時,在消費過程中,商家進行業務的時候僅僅只是介紹了套餐所能得到的東西,并不會詳細介紹你這個套餐里面包含了哪些費用,而消費者對于這些費用并沒有清晰的界定。在消費者看來,交付的費用都是以完成合同內容為目的的,任何的費用都是以拍攝為基本的。事后來強調費用的區別對消費者是不公平的,是有違約合同的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的。因此,筆者認為,在該案中商家僅開據“后期”兩字是欠妥當的,除商家明確的制作費用以外,其他所提出的拍攝費用與成本費用的界定是不合理的辯解。
(二)版權的歸屬
在該案中,攝影公司是否有權刪除照片?被告提出,攝影底片的版權歸屬于攝影公司,根據《著作權法》第十七條:受委托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即攝影公司所有。本案由于雙方之間未約定底片的歸屬,最終判決版權歸屬于攝影公司。
筆者認為,底片包括兩個權利,肖像權和著作權。肖像權,是公民以自己的肖像所體現的利益為內容而享有的權利,它直接關系到公民的人格尊嚴及其形象的社會評價 ,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項重要具體人格權。作為一般的消費群體,在訂立拍攝合同時,即少數人會注意到自身肖像權的問題,而未在合同中約定。著作權是基于肖像權的存在而存在的,以及肖像權優于著作權行使的法律特性。因此,筆者認為攝影底片的版權應當歸顧客所享有。
1.從合同性質來說,攝影合同屬于《合同法》中的承攬合同。根據《合同法》第251條:“承攬合同是承攬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合同法》第261條:“承攬人完成工作的,應當向定作人交付工作成果,并提交必要的技術資料和有關質量證明。定作人應當驗收該工作成果。簡言之,客戶為定作人按約交付定作費后,即享有接受影樓制作成果并對制作成果享有所有權的權利。客戶對影樓所拍攝的數碼照片享有所有權。
2.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來看,不違背特別法的規定,將原始底片交付為顧客,以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在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辦法第16條:“攝影攝像、沖印業經營者應當保證攝影、沖印照片和攝制錄像的質量。照片或者錄像存在明顯瑕疵或者因經營者保管不善遺失的,經營者應當根據消費者的要求免費修復或者重拍、重印,并依法賠償損失。經營者不得自行保留消費者的照片和底片。”這里的“底片”應當包含了數碼照片。
《云南省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第28條:“從事攝影、沖印的經營者……提供服務后,應當將全部照片、底片、數碼相機存儲的數據資料交付消費者,不得自行保留和另行收取費用。”這個條例明確提出影樓受托拍攝、并須向定作人交付的“工作成果”包含了照片、底片以及數碼相機存儲的數據資料。
《湖南省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第30條:攝影、攝像、沖印、光盤刻錄經營者,應當妥善保管消費者的膠卷、底片、磁帶、存儲卡及其存儲的數據資料,按照與消費者的約定提供服務后,將相關底片、數據資料交付消費者,并不得另行收費。未經消費者書面授權,經營者不得使用或者提供給他人使用消費者的照片或者其他影像資料。
各個省對消費者在拍攝服務過程中,都有明確的規定,應當將全部照片的底片應交付消費者所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消費者得到數碼照片底片,實際是希望能自由地在不同的沖印店沖洗照片。這涉及著作權中的復制權,而且還不是版權意義上的復制權,僅指個人用途意義上的復制權。個人進行少量的沖洗復制,不會對著作權人的財產權造成重大影響,卻能夠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這個利益平衡應當做出適當的界定。為了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我國有關法律應當對電腦底片的歸屬有明確界定,應將原始底片和精修底片分別對待。對于精修底片,這是拍攝者花費了心思進行后期制作后,確實有一定的勞動成果的體現,版權歸拍攝者或者商家,這也是無異議的(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對于原始底片,從個人對原始底片的處理,不難看出,大多是用來發發朋友圈、微博,或是自己去沖洗,并不存在營利的目的性。因此,相關法律應當明確規定原始底片歸消費者所有。
(三)該服務合同中,攝影公司是否存在違約事實
該糾紛當中,攝影公司是否有義務交付全部的原始底片?這是判斷攝影公司是否違約的重要依據。該服務合同中約定“入冊20張,底片20張,音樂盒一個”。那么約定中“底片20張”是否已經明確約定了交付的底片的數量?
原告認為約定的 “底片20張”僅指的是精修的底片,并沒有約定原始底片的數量。而被告提出,“底片20張”是精修和原始底片20張,不包括其他原始底片。按照一般地拍攝習慣,商家都會講明,入冊幾張,精修幾張,原始底片幾張。在該案件中,被告未將精修底片和原始底片明確告知原告,導致原告將這20張底片認為是精修底片。在約定不明的情況下,根據《合同法》第61條內容解讀來履行,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
本案中,由于原告缺乏相應的證據證明20張底片是精修底片,最終駁回了其訴訟請求。
(一)攝影商家的告知義務
在顧客消費過程中,攝影商家往往避重就輕,或者遺漏了某些重要告知義務,導致糾紛的出現。因此,消費者詳細詢問約定的內容。
(二)缺少正規的書面文本合同
該案是條款約定不明確引起的糾紛,合同訂立雙方并沒有把各自的真實意思表示清楚,從而出現了有損消費者的行為。因此,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應當清晰約定合同中的關鍵條款,如明確是精修底片,還是原始底片,明確原始底片的歸屬等問題。
(三)拒絕無理的 “二次消費”
消費者與商家之間很少有訂立書面的正式合同,一般都是以預約單的方式表示,但里面的內容往往是不詳細的,有的時候甚至只有價格,與沒有套餐內容,而套餐的內容在真實性上面。而且在選片的過程中,商家會提出,如果要原始底片要10元/張、20元/張、30元/張等不同的價格。而現在的攝影行業中,對于原始底片的有償償付也是最常見的糾紛。因此當商家提出有償索取底片的這種情況,消費者應當拒絕。
(四)商家有義務開據正式發票,且注意開發票時內容的填寫,謹防陷阱
現在的商家一般都只開收據,要求商家開正式發票,他們都是拒絕的,而且在商家開的收據當中,他們僅寫上“制作費”或者“后期”,并沒有具體指導出是何費用。因此在費用方面,如果消費者有需求,那么在開據發票時一定要事先明確是拍攝費還是制作費。同時,可以要求商家開據正式發票。
(五)消費者要留好證據
大部分的商家僅提供一張收據,或是寫個套餐,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會出現的消費并沒有體現出來,也是導致糾紛過多的原因。除了寫明套餐內容外,對于其照片的版權問題也應當在書面合同中約定,以防止糾紛。舉證責任困難,按照合同糾紛處理,誰起訴誰舉證,作為原告除了收據之外,無任何的證明。若是同樣的顧客要打官司,根本無法從商家那里獲得證據,除非實先錄音,但往往一般的消費中,沒有人會時時的錄音取證。商家要賺錢無可厚非,但是商家看準了顧客的心理,愛占小便宜挖個坑給你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數碼影像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攝影技術,而我國法律法規對拍攝婚紗、寫真等照片的版權雖有相應的法律法規規定,但在實踐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消費糾紛,僅以消法解釋和合同約定約束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太過籠統,既不能保護攝影師的著作權,也不能保護消費者的肖像權。消費者也往往缺乏相應的維權意識,導致無法取得相關的證據材料,在糾紛發生之后,或自認倒霉,或草草了事。筆者建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能更多地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參考文獻:
[1]袁勇.人像攝影作品版權和肖像權的歸屬及法律保護.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03(4).
[2]張大成.論肖像攝影作品著作權與肖像權的沖突及解決原則.科技信息.2006(9).
[3]張海鐸.有關消費者知情權的法律保護策略分析.法制與社會.2012(9).
[4]張凱林.淺談攝影領域產品保護現狀及對策.法制理博覽.2015(3).
[5]劉媛媛.對消費“潛規則”說不.黃石日報.2009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