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白雪松 劉文燕
摘 要 林木資源不僅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還有較大的生態價值。但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林木資源狀況不容樂觀。濫伐、盜伐林木和非法收購、運輸濫伐、盜伐林木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處罰犯罪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本文通過對林木資源犯罪問題的研究,結合國內外情況,系統闡述林木資源犯罪現狀、罪名及現存問題和解決對策。
關鍵詞 林木資源 保護 罪名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G201401),項目負責人:劉文燕,項目名稱: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的實然狀態和應然趨勢研究。
作者簡介:趙靜,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法學本科生;白雪松,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社會工作本科生;劉文燕,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298
森林不僅可以給我們提供林木產品,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但我國森林資源相對匱乏,覆蓋率和人均面積低于世界正常水平。面對此現狀,如不重視森林資源,使民眾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減少關于林木資源的犯罪,我國業已貧乏的森林資源將受到極大的挑戰和威脅,而這也會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隨著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到戰略地位,我國發布了一系列保護森林資源的文件,但我國有關刑法仍不完善,群眾對于林木犯罪仍沒有系統的認識。以此為出發點,對現有刑法林木犯罪的罪名進行闡述,以及對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建議。
違法者法制觀念淡薄。由于文化水平較低,一些犯罪分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在山上砍樹賣錢是無關緊要的事。還有一些認為被發現的幾率太小,即使被抓住也無非是教育幾句,最多罰款了事。包括地方上一些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對此不以為意,對于破壞林木資源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有些工作人員為了蠅頭小利包庇犯罪分子。
(一)受經濟利益驅動
隨著經濟的發展,木材的需求大增、價格上漲,一些違法人員經受不住利益的誘惑,雖知道其行為的違法性,仍選擇鋌而走險。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家庭實在困難的人員,沒有收入來源,選擇了這樣一種既省事又來錢快的途徑。只看到了林木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生態價值,更沒有考慮到破壞行為所帶來的生態損失。
(二)林業管理機制不健全
首先,林業管理部門監督不到位。對于林業采伐許可證的審批是否審查到位,是否有效監督和指導林業站的工作。其次,林業站工作人員配備不足,林業專業工作力量薄弱。對于林業政策和林業保護的宣傳與教育不到位,民眾無法了解到森林資源保護的生態意義。最后,林業開采環節沒有落實有效監督。開采地址的選取,以及開采的方式和開采的驗收都需要監督與規范。
(三)法律規范仍存在漏洞
我國刑法對于森林資源保護的條款往往以“數量”來規范,只要不超過某個臨界點就可以。量刑時只考慮數量,而忽視不同樹種之間的差異、作用以及毀壞所帶來的危害。并且沒有規定對森林資源加以保護的條款,這在某種程度上表示刑法只是在林木的經濟價值方面有所傾斜,并沒有真正重視它的生態價值。
(一)濫伐林木罪
1.概念
濫伐林木罪是指違反森林法和其他有關保護森林和林木的行政法規的規定,未經批準或者不按要求,任意采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數量較大的行為。
2.構成要件
濫伐林木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保護林業資源的管理制度。我國制訂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保護林業資源。客觀方面有三個表現:違法要件,行為要件和數量要件。首先,行為要具有違法性,即該行為違反有關森林保護的法律法規。其次,有實際違反法律的濫伐行為。例如,未獲得采伐許可而采伐林木,或者雖獲得許可但違背許可所規定的具體要求而采伐林木等。最后,要達到“數量較大”的標準。濫伐林木罪的主體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包括村委會和鄉鎮人民政府。主觀表現為故意,既可以是明知違法而仍故意實施的直接故意,也可以是明知違法卻放任不管的間接故意。
(二)盜伐林木罪
1.概念
盜伐林木罪是指違反我國刑法及其森林保護的相關規定,以不法所有為目的,故意砍伐國家林木資源管理制度保護的、行為人不具有林木所有權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數量較大的行為。
2.構成要件
盜伐林木罪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一方面侵犯了國家保護林業資源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侵犯了國家、集體或公民對林木的所有權。客觀方面有三個表現:違法要件,行為要件和數量要件。首先,行為要具有違法性,即該行為違反有關森林保護的法律法規。其次,有實際違反法律的行為。砍伐的是行為人不具有所有權的林木,既包括公然砍伐也包括秘密砍伐。最后,要達到“數量較大”的標準。盜伐林木罪的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包括村委會和鄉鎮人民政府。主觀上表現為故意,而且只能是直接故意,并以不法所有為目的。
(三)非法收購、運輸盜伐、濫伐的林木罪
1.概念
非法收購、運輸盜伐、濫伐的林木罪是指非法收購、運輸明知是盜伐、濫伐的林木,情節嚴重的行為?!皼]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一罪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打擊盜伐、濫伐林木的行為。同時,對于林木產業的市場秩序的規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構成要件
非法收購、運輸盜伐、濫伐的林木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林業資源管理制度。同時,它也破壞和擾亂了國家林業產品市場的正常秩序??陀^方面有三個表現:違法要件,行為要件和情節要件。首先,該行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其次,收購、運輸的是盜伐、濫伐的林木。最后,情節嚴重。非法收購、運輸盜伐、濫伐的林木罪的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主觀上表現為故意,并且是直接故意,明知林木為盜伐和濫伐所得,仍購買和運輸。
(一)立案起點高
根據上述三類罪行的司法解釋,“數量較大”、“情節嚴重”的具體標準較高。對于一些標準以下的盜伐、濫伐或者運輸、收購行為往往成為漏網之魚,行為人對此不以為意,甚至認為這樣做合理合法,保護林木的教育意義就沒有實現。另外,立案起點高,犯罪分子很容易鉆法律條文的漏洞,刑法的威懾作用就會降低。
(二)以數量作為處罰標準太片面
目前我國關于上述三類罪行的處罰標準大多以數量來看,有些片面。普通林木與經濟林的經濟價值不同,砍伐相同數量的林木所獲經濟效益完全不同,那么在定罪量刑上就應該有所區分,否則容易造成罪與罰不對應的情況。而普通林木與對環境保護有特殊作用的林木在生態方面的價值也有所不同,僅僅以單一的數量來定罪量刑,保護環境的生態教育意義也會大打折扣。另外,不同樹種生長周期不同,砍伐兩百棵二十年才能長成的樹和砍伐兩百棵五年就能長成的樹所獲刑罰一樣,其實是一種不公平。兩個行為人雖然砍伐了相同數量的林木,但一個是濫伐,另一個是擇伐,情節是不同的,如果判處相同的刑罰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單單以數量作為處罰標準有些片面。
(三)刑罰方式單一
現行刑法對于上述三類罪設定的刑種是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和罰金。根據實踐來看,這幾種刑罰方式不能解決這些罪行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有很多盜伐林木的主體是一些沒有生活來源的人,本身沒有經濟來源,再判處罰金,更會加重他們的負擔,甚至會使其因走投無路做出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還有一些犯罪分子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如果他們被處以有期徒刑,那么整個家庭將會失去生活支柱。一些運輸、收購盜伐、濫伐林木的犯罪分子,可能所獲利潤遠遠高于判處的罰金,就會繼續從事這樣的違法犯罪活動。
(四)量刑過輕
從實踐中看,我國刑法關于這三類罪行的量刑還是存在過輕的情況。量刑過輕,一方面會造成民眾產生該罪不重要的誤區,以至于犯罪分子對于這類犯罪有可乘之機。另一方面會助長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使他們變本加厲,損害我國的司法制度。
(五)贓物處置不到位
從案件判決來看,大多數判決都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所得林木”的表述,但對于實踐中成品的木材產品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處理。這其實是法律的漏洞,犯罪分子往往會利用該漏洞而做出規避,破壞我國司法體制。
(一)降低立案起點
為了有效打擊犯罪,保護岌岌可危的林木資源,筆者認為有必要降低立案起點。對于普通民眾來說,降低立案起點,體現了國家對于林木資源的重視,無形中起到了教育和宣傳的作用。對于犯罪分子來說,起到了威懾作用,捍衛了我國法律的尊嚴。
(二)多方面考量定罪標準
不同樹種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不同,僅以數量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太過片面,所以應將不同樹種的犯罪情節區分開,綜合考量不同樹種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有區別的定罪量刑。此外,樹木的生長周期也是考慮的一個方面。生長周期較長的樹木砍伐后恢復種植需要的時間較長,即對于將生長周期較長的樹木作為犯罪對象的情節較重??撤淠舅诘牡貐^也應列入考量的范圍內。對于一些本身土地貧瘠,植被覆蓋率低的地區,如果被砍伐大量林木,其對于生態的影響遠遠高于土壤肥沃,森林茂密的地區。
(三)增加刑罰方式
現行刑法的刑罰方式太過單一,不足以解決不斷出現的實際問題,需要增加一些其他的方式作為補充。筆者認為可以增加植樹造林這一非刑罰方式。首先,我國出臺一系列關于林木犯罪的法律法規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生態文明。相比較現行刑法的罰金和有期徒刑等,植樹造林更有利于實現法律的終極目標。其次,植樹造林的過程是一個比較幸苦的過程,挖坑、填土、挑水等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比起簡單的罰金更能對犯罪分子起到教育和懲罰的作用。最后,犯罪分子進行植樹造林也是一個宣傳的過程。行為人植樹造林的場景將會是一幅幅活生生的宣傳影像,效果遠好于干巴巴的教育文件。
(四)加重量刑
提高量刑標準,從立法層面上體現林木的生態效益。一方面,通過加重量刑增強廣大群眾的守法意識,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另一方面,也能增加法律的威懾力,懲罰犯罪,打擊破環林木資源的行為。
(五)增加對贓物的處置管理
根據司法實踐來看,在贓物這部分存在漏洞,很多判決沒有對贓物的處理做出明確說明,很多犯罪分子抓住這一點將所獲木材制成成品逃避處罰。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可以對贓物進行拍賣、變賣等折價處理,打擊犯罪,維護法律的尊嚴。
綜上所述,保護林木資源,守望我們的生態家園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必須增強這方面的意識。雖然嚴刑并不一定能最好地保護林業資源,但是對于犯罪行為必須堅決予以懲罰。同時,我們還需要不斷完善關于保護林木的制度,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并予以彌補,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宣傳讓更多的人關注林業犯罪。筆者對于林業犯罪的淺顯分析意在讓廣大群眾了解關于這方面的知識,并且能夠身體力行地去保護林業資源。期望通過每個國民的努力,我國的林木資源越來越豐富,造福子孫后代。
參考文獻:
[1]吳利華.論盜伐林木罪.森林公安.2006(5).
[2]張志平.淺析我國森林資源保護的刑法規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3]張立保、閔鈉.破壞森林資源犯罪理論與實務.北京:中國計算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