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毅 鄭林科 付珍
摘 要 積極心理學自上世紀90年代由賽里格曼教授正式提出以來,已成為心理學界一個新興研究領域。性格優勢是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內容,其在對于心理危機(應激)的緩解作用也受到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從積極心理學、心理危機等相關概念、產生背景、相互關系,綜述性格優勢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緩解效應,總結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提出了未來的展望。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性格優勢 心理危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田毅,西安石油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積極心理學、性格優勢;鄭林科,西安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積極心理學、性格優勢;付珍,西安石油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積極心理學、性格優勢。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188
上世紀90年代由塞里格曼和Csikzentmihlyi最先提出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它是使用心理學已知的較完善和有效的心理學實驗方法與心理測量手段,來研究美德(Virtue)及性格優勢(Character Strength)等人類力量 。當前國際積極心理學研究是由塞利格曼教授在1998年主持艾庫馬爾會議時研究得出的三個層面 :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積極人格特質(good character) 、積極組織。分別從個體的工作生活、情緒體驗人格品質、性格優勢、公民美德等方面進行研究 。
一、積極心理學產生背景及研究現狀
(一)積極心理學研究背景
20世紀以前,人類關不關注人類自身具有的積極品質。直至20 世紀30 年代Tolman(托爾曼)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及榮格關于生活存在的意義的研究 代表現代積極心理學相關研究的起源。二戰時心理學在幫助人們解決戰爭導致的心理創傷和精神疾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積極的作用。為當代積極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鋪墊。到了20 世紀60 年代,由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由此產生的人類潛能研究奠定了積極心理學發展的基礎。
(二)積極心理學相關應用領域
積極心理學在國外的應用十分廣泛, 例如人力資源的結合 、對青少年積極心理的培養、在災后心理輔導 工作中、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等各個方面。 其中越來越多的文獻顯示積極心理學在改變過去的教育方式總是從消極的角度去看到青少年的教育問題。 積極心理學甚至對治療抑郁癥起到顯著作用,利用培養重癥抑郁癥患者的幸福感,來改善抑郁癥的病情 。
本世紀初國內學者開始注意到積極心理學,苗元江和余嘉的《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是我國最早介紹積極心理學的文獻。其中介紹了當代心理學的積極研究轉向、基本理論和發展情況。作者經研究后認為當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涉及Diener進行的個體主觀幸福感研究、Ryan和Deci的自我決定理論、Lyubormirky等以認知方向開辟的新研究及Salovey等對消極心理學研究模式的反思和對積極心理學價值的評價。
目前,中國主要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應用至學校社會教育、原生家庭教育、人力資源開發領域、思想政治學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旅游等實踐性較強的領域 ,開拓了新的視角和理念,為積極心理學實證研究與實際應用打下了基礎。
二、性格優勢的產生背景及研究現狀
(一)性格優勢的研究背景
性格優勢在國內外早期都有很多研究,我國儒家、道家、佛家從不同的角度都分別闡述過性格優勢 ,儒家的性格優勢在于“仁”即人與人之間的相愛關系,作為人生理想核心。道家從性善論出發,把仁、義綜合在一起,認為人天生就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這些善端發展起來便成為仁、智、禮、義四種美德。佛家認為獲得幸福的方法就是戒除自身的欲望,潛心修佛。這也是我國早期的性格優勢起源。國外最早的性格優勢的原型是由卡爾門寧格提出,他試圖改變心理疾病診斷、治療、預防的方式,他提醒我們“生命本能的卓越表現”的力量。之后以Seligman為核心的“價值在行動(Values in Action,VIA)”項目組,展開了“重要優勢品質”的研究,著力研究哪些優勢品質最有利于人類發展的最優化,項目組對將各種能使人們獲得興旺并幸福生活的優秀品質與美德分類。最終塞里格曼和彼得森稱提出的是幾乎世界上每個文化都認同的六大美德,從六大美德中進而得出了二十四個性格優勢。性格優勢是通過個體的思想、感情和行為表現出來的一組積極品質,是積極人格特質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Peterson 等提出的積極行為分類評價系統,將24 種性格優勢分為6 項核心美德,而培養這24 種性格優勢就是獲得核心美德的途徑。Seligman等認為,每個個體如果能在每天的生活中運用與生俱來的一系列優勢,將會最大限度地促進個體的參與感與意義感。為了測量Seligman和Peterson所提出的性格優勢與美德,Park等人編制了“優勢行動價值問卷”,VIA-IS是用于成人的自我報告式問卷,240個題目分為24個分量表對應24種性格優勢,每個分量表有10個題項。每個題項均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某項性格優勢得分越高說明此項性格優勢越突出。
國外關于性格優勢的應用,主要在培育青少年影響青少年素質教育項目 ,也可以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力量鼓勵青年一代的良好品格的發展和顯示。性格優勢也可以幫助自我分析自己的性格優勢,通過自己的性格優勢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學習方式 ,大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性格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選專業方向、擇業方向。
我國對性格優勢研究處在起步階段,但仍有部分學者對性格優勢有突出研究,其中少數幾位學者在中國傳統美德以及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對優勢性格的研究。例如:任江、苗元江在論文中對人格品質進行了介紹,概述; 羅紅艷在碩士論文中對大學生積極人格優勢編制了初步的量表 ,郭雯文出版了《性格優勢與美德》 。
三、心理危機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現狀
(一)心理危機( Crisis)的概念
Gilliland 等人提出心理危機的承受人認為利用自己的資源無法解決自己當前遇到的事件及境遇 。Hoff認為,心理危機是一種不穩定的情緒,由個體當時所處的環境或當下情境等決定,會使個體暫時無法使用以往的解決危機模式來應對 。心理學專家Glass 認為心理危機是個體在承受外部刺激導致心理造成傷害。因而Glass 將心理危機定義為“心理問題的不易解決性、嚴重程度和調配可用資源的不確定性”。心理學家Kanel指出,心理危機問題的實質 由三部分組成:(1)危機源,可稱危機的源頭事件;(2)由危機源引起的心理創傷及痛苦;(3)暫時無法使用以往解決危機模式,使其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功能都有明顯的降低。危機是指個體暫時無法使用自己慣常的方式解決當前遭遇時候的一種心理失衡的狀態。一般發生在面臨重大的災害事件面前、例如親屬死亡、地震、海嘯等天災人禍事件。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研究現狀
大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 出現了身體成熟但心理尚未成熟的尷尬期, 尤其是抗挫折能力差。學業、戀愛、同學之間關系、未來就業發展等問題都會使大學生產生心理危機。危機干預的目的在于削弱或消除危機事件產生的心理創傷,國外對心理危機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心理危機的干預模式上,但沒有統一的干預模式,其中主要是采用Belkin等提出了三種目前國內外普遍認可的危機干預模式,即認知干預模式、平衡干預模式、最后和心理社會轉變干預模式 。由于Belkin等人提出的危機干預模式有一定得局限性,主要適用于心理危機的后半程,即心理危機已經穩定并即將恢復臨近危險發生前的心理狀態,缺少培養個體處理心理危機的能力。針對這三種國際普遍認可的心理危機干預模式的缺陷,學者們經研究提出了第四種危機干預模式即危機干預折衷模式 。這種危機干預模式不局限于某一種理論方法,提倡結合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國內針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機干預的方案及實施措施,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方案,針對自殺自殘等危害自身生命的情況 ,做到在個體產生自殺意念時提早預防,在自殺準備階段及時警惕,提早采取措施。針對一般心理危機可采用不同應對方法,如發揮朋輩互助力量或利用自身性格優勢,幫助個體擺脫心理困擾。
四、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背景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身體無缺失,并且心理活動過程處在一種較好或平常的狀態。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各學者提出自己見解,如樊富珉(1996)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心理危機的防治相結合 。胡凱(2003)的主要研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研究,如戀愛、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莫旭麟(2003)經研究得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宣傳積極健康的觀念并同時講解如何將積極健康的心理實現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健全人格,是學生具有杰出良好的適應力和抗壓性,以期使學生發揮自身潛力。
(二)國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
心理健康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6年威特默在美國賓州大學設立的全國首個診所。隨后歐洲各國開始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至今已發展成熟。目前歐美國家已經將心理健康教育常態化,標準化。國內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現的比較遲,但其發展十分迅速。
國外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近二百年的發展,通過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萌芽期;此階段只關注弱智或發展障礙的人,并針對這些人進行心理測量、診斷、治療。第二階段:初期;將觸角伸向教師、家長、學校等等,通過大家的配合對“問題學生”進行心理治療。第三階段:繁榮期;這個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體學生、教師、家長,形成全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第四階段: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發掘、培養學生自身的積極品質,來實現心理健康的發展。
(三)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
我國正是由于心理衛生運動的發展才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地大力發展。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初是上世紀30 年代, 知名教育家吳南軒老師首位在南京中央大學心理系設立了心理衛生選修課。另外, 他還將《心理衛生》專欄開拓至中央大學《旁觀》雜志。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眾多高校如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越來越發現德育在大學生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工作重心回歸到“生命至”上,國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開展有三十多個年頭,隨著學者的重視其研究成果不斷增加,彌補了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發展指導工作的空白,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綜上所述,國內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已經將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品質面對心理危機,預防心理危機的發生放在首位,近年來心理應激引發的自殺、自殘等情況越來越多,心理健康教育在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還需要不斷進步。
五、研究與展望
性格優勢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緩解效應研究展望基于對積極心理學、性格優勢、心理危機、S-O-R中介變量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綜述,我們將對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以下思考:
首先,前文可知積極心理學作為新興的領域開展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但國內研究仍然十分稀少,缺少相關的專業研究人員。正如塞利格曼教授所說,積極心理學就是增加個體主觀幸福感,在加強積極心理學知識普及后,不斷提升國民幸福感。同時積極心理學的應用領域覆蓋面窄未將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緊密結合,通過教育學生積極健康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從而減少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
注釋:
Sheldon M .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 56 (3).216-2171.
Diener.Subjective Well-B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學進展.2003(3).
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Seligman M E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 2000, 55(1).5-14.
李娟.積極心理學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商業經濟.2010(9).
吳萍娜.積極心理學與災后心理重建.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2).36-40.
Covadonga Chaves .Irene Lopez-Gomez .Gonzalo Hervas .Carmelo Vazquez.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a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and a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linicalDepression.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New York 2016.
吳茂英Philip L. Pearce.積極心理學在旅游學研究中的應用.旅游學刊.2014(1).
C.R.Snyder .Shane Lopez著. 王彥、席居哲、王艷梅譯.Positive Psychology.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10.
Tracy A. Steen, Lauren V. Kachorek, and Christopher Peterson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Youth.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Vol. 32, No. 1, February 2003. 5-16.
賈紅秋.論大學生性格優勢的培養.中國成人教育.2016(23).
羅紅艷.大學生積極人格量表的初步編制.中南大學.2009.
郭雯.性格優勢與美德.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Gilliland B E, James R K著.肖水源譯.危機干預策略.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Hoff L A. People in crisis: Understanding and helping.SanFrancisco Jossey Bass, 1995.1-30.
Kristi Kanel. A guide to crisis intervention. Pacific Grove,USA: Brooks /Cole Public, 2003.4-12.
Belkin G S. Introduction to Counseling. Dubuque. LA William C Brown.1984.1-13.
王群.危機干預與大學生自殺危機干預.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108-113.
王根順、王彬裴.當代大學生自殺心理研究綜述.江蘇高教.2006(6) .117, 117,118.
樊富珉、李卓寶.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 -18
胡凱.試論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醫學與社會.2003 , 2(1).52 -54.
莫旭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試探.廣西政法干部學院學報.2003, 1(1).127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