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生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企業發展外部環境也愈發良好的同時,中小企業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今年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出要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那么作為企業自身,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增強企業競爭力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就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思考,并結合筆者多年工作實踐,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以望能對我國中小企業管理者和有關學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對策
一、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現存問題
(一)內部控制環境較差
一般來說,中小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對內部控制管理有所認識,但對內控重視程度不夠,這也是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重要不足,據重慶市中小企業問卷調查數據表明,認為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關鍵在于公司企業的管理者、董事、監事等高層人員的內部控制管理意識,而實際上,大部分中小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公司規模小、業務范圍窄、公司人員少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內部控制環境建設,基于建設成本與當前現實效益考慮,許多企業職能部門處于虛設狀態,如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等部門,企業治理結構的不完善使企業內部控制無法有效的與企業各層級對接,從而導致內部控制的失敗。這也導致中小企業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管理的忽視,盡管明白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出于以上考慮,便使得內部控制意識淡薄,也就導致企業內部控制環境薄弱。
(二)內部控制活動具體環節不到位
一套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應具有全面性、規范和有效性、操作性等特點。中小企業由于缺少人才及管理經驗的不足,往往會在項目具體環節中存在“盲點”,在許多細微或突發事情上,處理不到位,從而導致企業受到巨大損失。同時,許多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權責定位不清晰、審批制度不落實等給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帶來較大麻煩,使內控管理流于表面,在具體環節上作用甚微。
(三)監督執行力不夠
監督能有效確保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對執行內控人員進行再控制。而在中小企業中,內部審計部門缺失或不受重視,沒有完善內部監督制度,監督機構沒有獨立于其他機構之外,監督混亂,內部審計人員經驗不足等使得審計部門形同虛設。監督執行力的缺失,不利于內部控制管理落實。
(四)缺乏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
在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體制和世界經濟形式下,我國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的資本積累,經營穩定能力也比較差,承受風險能力較低。而中小企業受限于自身眼界很難對市場做出正確的判斷,大多是盲目跟風,中小企業管理人員對市場不能合理科學預見其變化,缺少危機意識,沒有完善的風險評估和預防機制,面對市場新的變化時,只能被動接受,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二、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經濟增速已經下緩,經濟形態和經濟發展方式也開始轉型。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人力成本的增加無疑加劇企業的生產成本,加強內部控制管理,實現降本增效,一直是企業管理者追求的。而造成我國中小企業現存的內部控制管理問題或說內控管理不完善的原因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是制度上缺少相關內部控制文件政策指導。如2011年實施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大多針對大中型企業,并不是十分適用于中小型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設。而且中小型企業自身業務各不相同,差異較大,涉及社會各個產業,同一套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和內部控制要素并不適用于所有企業,可借鑒性也沒有大型企業強。
二是內部控制對于中小企業存在一定局限性。中小企業在面對建設完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時,會表現得比較猶豫。其往往是因為要考慮到成本與效率,對于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花大力氣去建立、改進內控制度是否劃算,對企業的日常經營和未來擴展是否帶來影響都需要考慮。而內部控制又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要與企業自身業務相結合,需要不斷資源的投入,同時,短期內,內部控制管理效果甚微,這便導致中小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內部控制管理建設的忽視。
三是中小企業自身的特殊性。我們知道,大多中小企業經營主體單一,之前也說到經營權與管理權不夠分離,權責不統一等問題,使管理層容易對內部控制進行操控,這使企業風險大大增加。企業缺乏專業機構和人員對市場進行判斷,缺少風險管理體系,當風險來臨時,中小企業由于經營范圍窄、資金實力有限、規模小等原因,總是第一波受到風險沖擊,最終使企業壽命大大降低,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三、關于改善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一)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建設
加強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建設應強化內部控制意識。首先,企業要樹立內部控制意識,管理人員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整個企業內部控制管理能否落實到位、執行到位,管理者要時刻對內部控制進行突襲嚴抓。所以,十九大以來,政府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外,也應該采取有關政策對中小企業進行有關內部控制管理技能培訓,出臺政策鼓勵、支持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同時,中小企業應該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加企業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工作積極性,用企業文化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其次,建立健全法人治理制度,這要求企業對獨立董事制度的獨立性進行保護,同時定期考察獨立董事,發揮獨立董事的專家咨詢作用。落實企業監事會的作用,加強監事會組織的人員職業素質,并通過企業監督考察監事會是否履行職責。最后,企業可以通過聘用有關專家對企業內部控制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進行培訓,提高企業員工對內部控制管理的認識和技能水平,使企業內部控制執行人員工作合格,企業普通人員支持內控,明白內控重要性。
(二)強化企業內部控制活動
強化內部控制活動,第一是要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企業依據自身發展現狀,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著重要求對財產保全控制、會計系統控制和授權審批控制三大制度進行完善。企業財產關系著企業經營與未來發展戰略,時刻清晰掌握企業財產,如定期盤點企業資產、企業資產變動、企業負債營收等,其次是企業會計系統控制,中小企業無論如何發展,也離不開一套完善的會計制度,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符合企業的會計制度,明確會計流程與資料處理保存制度,為內部控制活動提供完備的科學數據支持。再次是授權審批制度,權責不清晰幾乎是每個中小企業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出現的問題,隨著企業人員增多和分工逐漸詳細而暴露出來,及時建立授權審批制度,防止企業員工違法企業內部規范行為,同時也有利于企業所有者對企業的控制,如中基層管理者可對常規業務進行權限范圍內的自行處理,加快了工作效率,對非常規業務進行請示,而后按指示進行處理則保障了企業安全。第二是建立或改進信息系統,中小企業由于工作業務范圍受限等原因,并未采用或使用老套信息系統進行管理,其實,這部分看似節省的資金嚴重影響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簡化工作程序,利用信息流動加強企業管理控制,提高企業員工執行率等使內部控制效果再上一個臺階。
(三)加強內部控制監督管理
一般來說,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監督管理分為正式監督和非正式監督。企業管理層親自參與內部控制監督、評價與管理屬于非正式監督,其他則屬于正式監督,如設置監督機構、聘用外部審計機構或審計人員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的復雜多樣,中小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有條件和能力企業選擇正式監督,條件不足的企業也可選擇非正式監督。無論是哪種監督方式,都要保證監督的公平公正,面對企業內部控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盡快解決,以防造成更大的損失。
(四)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
由于經濟市場具有復雜多樣性,企業面對時刻可能發展的風險危機等,要具有妥善的處理方案。建立健全企業風險評估機制,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減少風險帶來的不必要的損失,甚至轉危為安。中小企業應根據企業自身行業特點和經營現狀,組建企業緊急預警制度,通過同行業以往危機事件進行分析,使企業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不驕不躁、不慌不忙,合理部署。同時,企業也可以定期進行風險意識培訓,提高企業員工面對突發事件的心理素質,從而使內部控制管理在突發事件中得到有效的發揮。
參考文獻:
[1]徐崇欽.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師,2017(12):285-286.
[2]陳亞萍.淺析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貿實踐,2017(24):220-221.
[3]李晶.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