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洋 高樂
摘 要:公德是社會道德規范中基本的部分,是維系社會秩序的根基。現在的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其公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本文列舉了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缺失的表現,分析了成因,并從健全社會公德教育體系、實行差異化教學、創新教育形式和內容等方面展開了應對策略闡述。
關鍵詞:社會公德;差異化;內生機制;大學生
一、 大學生社會公德缺失的具體表現
(一) 公共秩序觀念淡薄
社會公共秩序包括四個主要方面:社會秩序、生活秩序、學習秩序和生產秩序。全體社會成員要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開展社會活動,另一面還要受到道德規范的制約,這是確保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石。社會公共道德秩序規定了清晰的行為守則和活動規范。一些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顧及其他同學的感受。還有部分學生為了讓自己更加自由方便,其在實際生活中,嚴重地擾亂了現有的生活制度。
(二) 缺乏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
相比其他人來說,大學生接受過更多的教育,理應具備更多的責任感和公德責任意識。但由于現如今多元化價值觀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很多的大學生對社會公德責任的缺失相當嚴重。有的同學之間、舍友之間相處冷漠,互不關心,有的幫助他人時更關注的是形式問題,這使他們的行為與責任感的實質嚴重脫節。
(三) 社會公德知易行難現象嚴重
社會公德行為是道德行為的具體方面體現?,F實生活中多數大學生具有理性的社會公德意識行為,都懂得什么樣的行為是違背社會公德的,但自己做到自覺遵行社會公德卻不是容易的事,總體而言,部分大學生在社會公德問題上仍處于不關己的心態中,還沒有達到知行統一。
二、 大學生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社會公德滑坡大環境的負面影響
1. 網絡信息的負面影響
互聯網發展到今日,尤其是今年萬物互聯觀念的提出,它讓人們有更多接收知識的渠道。大的網絡平臺下,大學生可學習的東西是不加篩選的。一旦自我控制力量薄弱,那些壞的影響會影響身心,產生重大問題,置社會公德于不顧,自我享受在前,其他在后。
2. 文化的多元性、價值觀念的多元化
在近現代社會生活中,東西方文化發生了交融,其實它們都可以為社會服務。但是在這過程當中,我們的好多同學都沒有正確地分析問題的能力,接受和奉行那些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如利益至上、現實主義的觀念普遍為學生們接受。
3. 市場經濟的趨利性,社會公德環境不佳
市場經濟有很多優勢,但也有自身的弱點。市場經濟是交互經濟,它從個人出發,自我為中心,這會讓個人私欲膨脹,拜金主義會滲透到道德生活里面,這會很大程度上破壞社會公德建設。
(二) 高校社會公德教育內容脫離實際
1. 教學中“重智育輕德育”的思想
從幼兒園開始,學生只有考出好的成績,才能被家長認可,才會被社會認為有出路。因此,學校投其所好,更加重視智力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德育。
2. 公德教育的針對性不強。
大部分學校的教育,都是照本宣科,將教科書上的公德點告訴學生們,至于學生們是否認同,從不過問。高校無論在道德意識上還是公德行為上,都沒有針對性的教學。在公德教育上,高校缺乏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們的高校都有思修課程,但基本還是以理論灌輸為主,同學們都是背誦條例,從來不會主動探討。
(三) 自身社會公德意識淡薄
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表現還只是一種表象,只有一點簡單的認知,沒有對公德內涵進行過更深層次的學習和實踐。
部分學生認為我只是沒有遵守社會公德,又不去妨害到他人,自己怎么做都沒有關系。有些人甚至擔心如果別人都不遵守規則,而唯獨自己守規則,會被認為是不合群的人,會被同學所孤立。當他們看到有些人違反了社會公德而沒人去管,自認為自己這樣也應該沒有問題等等都體現出了他們的意識問題。
三、 加強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應對策略
(一) 建立公德教育體系,實行多元化教學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更加貼近學生,學有所用為主要目標。法律可以監督一個人的社會公德,但更需要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習基礎公德,實現學生社會公德行為的多元化。學習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其真正走進學生們的心中,使廣大青年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活躍的群體。學校要使用多種形式對公德教育進行宣傳教育,這些都是需要教育層面進行的公德建設。
(二) 與實踐結合,創新公德教育的內容
1. 多角度進行公德教育
高校要作為主陣地進行公德教育,英國全國課程設置委員會主席大衛·柏斯卡曾說道:“教育不能與道德相脫離,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應該從多方面、多角度對比社會公德的價值,讓學生多提問,并從實際出發,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社會公德教育。
2. 多角度開展教學實踐
高校作為一個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必然也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場所,這要求學校要提高學生們關于思想政治課程的上課接受效率。學校需要以人為本,深入學習十九大報告精神,與實踐相結合,社會實踐要多樣化。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三) 建成大學生社會公德自我修養的內生機制
1. 培育公德情感,加強自我教育
大學生要做到以德為先,德才兼備,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用之人。堅持以德為先,而非等量齊觀。社會公德只有在自覺自愿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珍重公德信念是堅定的,是不會因為外界干擾而發生轉移的。作為一個學生需要先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而后不斷提高自己,日省吾身嚴格自律,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2. 立足自覺踐行,做到知行合一
大學生應該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影響周圍的人共同參與到社會公德建設當中去。社會公德重在踐行,德育的終極目標是付諸實踐,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要敢為人先,實現自己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曉蘭.大學生社會公德缺失問題及對策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論,2016(6):125-126.
[2]賀娟娟.高校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與問題[J].科教文匯,2015(5):163-164.
作者簡介:雷洋,高樂,吉林省長春市,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