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批判性思維的領軍人物理查德·保羅構建了由思想元素、一般理智標準和理智德性構成的批判性思維模型。思想元素是構成思維的必要結構體,思想的標準是使思維完美的品質,心智的品格特質是驅動思維的激勵因子。這三方面的修煉使人成為“強意義”上的批判性思維者。
關鍵詞:理查德·保羅;批判性思維;思想元素;理智標準;理智德性
理查德·保羅(Richard Paul)是“批判性思維運動最有影響的傳播者之一”。他組織了36年的“批判性思維和教育改革會議”(1980-2015),他的《思維者指南》叢書銷售超過100萬冊。保羅的模型或方法具有實踐性、全面性(適用于任何領域)和系統性(以融貫、環環相扣的方式勾勒了與實踐運用相一致的批判性思維的所有重要維度)。
一、 保羅的批判性思維概念
在最廣泛意義上,保羅將批判性思維看作是“過一種經過審思的生活的藝術”(the art of living an examined life)。他常常把批判性思維通俗地定義為“思考自己的思維以使之更好”。批判性思維是系統地改善我們思維質量的工作藝術,即把這個質量問題提升到自覺實現的水平并將這種實現用作迫切動機來改善我們在每個思考領域和生活領域的思維。
保羅和斯克里文(Michael Scriven)曾共同為“卓越批判性思維全國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for Excellence in Critical Thinking)擬定了一個詳盡的定義:批判性思維是積極地、熟巧地概念化、應用、分析、綜合、評估信息的智力規訓過程,作為相信和行動的指南。這些信息通過觀察、實驗、反省、推理或溝通收集或生成。在其典范形式里,批判思維以跨越各學科的普遍智力價值為基礎:清晰性、正確性、精確性、一致性、相干性、可靠證據、好理由、深度、廣度和公正。它需要考察所有推理所包含的思想結構或元素:目的、難題或爭論的問題、假設、概念、經驗基礎、導向結論的推理、意涵和后果、來自不同觀點的異議以及參照系。批判性思維——對各種主題、議題和目的的響應——包含在相互交織的一簇思維模式中:科學思維、數學思維、歷史思維、人類學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和哲學思維等等。批判性思維有兩個構件:其一,生成和加工信息和信念的一套技能;其二,使用那些技能指引行為的習慣。批判性思維隨其背后的動機而有所不同。當出于自私動機時,它常常表現為嫻熟地操縱思想以服務自己或所屬群體的既得利益。此時,它是典型的理智缺陷,但或許是實用主義式的成功。當立足于公正心和理智誠實時,它是典型的理智的更高階,雖然會讓慣于自私使用它的那些人責難為“理想主義”。批判性思維品質往往是個程度問題,決定因素之一是在某一思維領域中或關于某一特殊類問題上的體驗的質量和深度。沒有人是完全徹底的批判性思維者,僅僅是在如此這般程度上,具有如此這般的洞察力和盲點,受制于如此這般的自欺傾向。所以,批判性思維技能和傾向的發展是一種終身努力。
二、 保羅批判性思維模型的構成
保羅認為,有三種智能構造對批判性思維必不可少:思想元素、思想的標準和心智的品格特質。一種強健的批判性思維概念必須說明它們在人類思維中的角色。這三個維度構成保羅的批判性思維模型。當然,也可以像諾西奇所理解的,該模型由四個維度構成:思想的元素——思考自己的思維時,你要思考些什么東西?理智標準——要讓你的思維變得更好,它應該有哪些品質?理智德性——一個人成為批判性思維者要具備哪些特征?障礙或阻礙——什么妨礙人們的思維?
從分析思維的角度看,所有思維(推理)都由八個元素定義。從評估視角看,所有思維都使用理智標準加以評價。不過,批判性思維技能可能被合乎倫理地使用,也可能不道德地使用,因而人們在思維時需要懂得和陶冶理智德性。因此,保羅的模型就是:
理智標準
清晰性 精確性
正確性 重要性
相干性 完備性
邏輯性 公正性
廣度 深度
必須應用于
思想元素
目的 推論
問題 概念
視角 意涵
信息 假設
隨之學會發展
理智德性
理智的謙遜 理智的毅力
理智的自主 信任理性
理智的誠實 理智的移情
理智的勇氣 公正心
而且八元素相互連通,相互影響。保羅認為,這個推理要素的分析超越了傳統上只聚焦于推理的一部分即前提(假設和信息)和結論(推論或意涵)的狹隘的推理哲學觀,強調完備的推理邏輯都應考慮這八個元素。因此,要揭示一個學科的最基本的邏輯,我們就可以從關于八元素的問題開始。
在評價思維時,人們可以考慮以下基本的理智標準,提出相應問題。清晰性——可理解的、能夠把握的意義。你能再細說嗎?能給我一個例子嗎?能舉例說明你的意思嗎?正確性——沒有錯誤或扭曲。我們能怎樣核實?假如它是真的,我們能查明嗎?我們如何能查證或檢驗它?精確性——要求必要的細節層次。你能更具體些嗎?能給我更多細節嗎?能更確切些嗎?相干性——與手頭問題相關。這和問題有什么關系?這如何影響問題?這對我們的問題有何幫助?深度——包括復雜性和多重相互關系。什么因素讓這變成了困難問題?這個問題的復雜性有哪些?我們需要對付的困難有哪些?廣度——包容多重視角。我們需要從另一個視角看嗎?需要考慮另一種觀點嗎?我們需要用別的方式考慮嗎?邏輯性——各部分在一起有意義,無矛盾。所有這些放在一起有意義嗎?你的第一段與最后一段相一致嗎?你所說的東西由證據推出嗎?重要性——聚焦于重要而非微不足道的事物。這是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嗎?這是要聚焦的中心思想嗎?這些事實中哪個最重要?公正性——可證明是正當的,不自私或片面。在這個議題上我有既得利益嗎?我同情地表達了他人的觀點了嗎?當然,這些還不是人們可以使用的全部理智標準,它們只不過是日常語言里數百個標準中最基本的。某一特殊領域之內的高品質推理可能需要另外一些標準。人們會發現,理智標準的語匯遍及自然語言,每一種文化里訓練有素的思維者經常使用它。所以,無論理性人所思考的主題、學科或領域是什么,他們都用標準對思維做出判斷。當人們將這些標準內化,并在其思維中明確運用它的時候,他們的思維就變得更加清晰、正確、精確和相干,變得更深刻、更寬廣、更公正。
理智德性對批判性思維是關鍵。要想成長為公正的人,成為強意義上的批判性思維者,就必須做到:以質疑他人一樣的嚴格性,去踐行對自己的目的、證據、結論、意涵和視角的質疑。保羅的長期合作者埃爾德·琳達闡釋了這些理智德性。理智的謙遜——意識到一個人自己知識的局限性,包括對自己天然自我中心很可能在其中起著自欺作用的那種環境的敏感性;對偏見、先入之見和自己視角之限制的敏感。理智的勇氣——具有這樣一種意識:需要直面和公正對待我們對其持有強烈負面情緒和沒有嚴肅傾聽的那些想法、信念或觀點。這種勇氣包括承認:這些被認為是危險或荒謬的思想有時是理性證明了的(總體或部分),而灌輸給我們的結論和信念有時卻是虛假或誤導的。理智的移情——具有一種需要想象地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來真正理解他們的意識,這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或信念的即時認知來查明自我中心傾向,這種品質與準確重建他人的觀點和推理,根據前提、假設對不同于我們自己的思想進行推理的能力相對應,也對應于記得我們過去出錯的場合的意愿,對應于想象我們同樣處于當下被欺騙的情形中。理智的自主——理性控制自己的信念、價值和推論。為獲得指揮自己的思考過程而學會獨立思考,這要投身于以理由和證據為基礎去分析和評估信念,有道理質疑時就質疑,有道理相信就相信,有道理遵守就遵守。理智的誠實——承認忠實于自己思維的必要性,應用理智標準的過程中保持一致,對自己和自己的敵手適用同樣嚴格的證據標準和證明標準,自己踐行向他人倡導的行為,誠實地承認自己思考和行動上的不符和矛盾。理智的毅力——不顧困難、障礙和挫折,運用理智洞見和真理的意識,不管他人的非理性對立,堅定遵守理性原則,需要與一段較長時期的混亂和未決問題做斗爭,獲得更深刻的理解或洞察。信任理性——相信從長遠來看,依靠理性的自由運用,激勵人們通過發展自己理性能力得到自己的結論,將會最好地服務于自己更高的利益以及人類的利益。相信通過適當的激勵和培育,人們能學會獨立思考,形成理性視點,得出理性結論,融貫和合乎邏輯地思考,彼此用理由說服,變成理性人。公正心——具有這樣一種意識:需要不管自己、友人、社區或國家的情感和既得利益,以同樣方式對待所有觀點。這意味著不管是否有利于自己或自己的群體而遵循理智標準。
保羅也談到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情感維度。普通認知過程與推理的元素和理智標準相聯系,而情感維度與理智德性緊密結合在一起。保羅把批判性思維的認知維度分為兩層次,宏觀能力(MacroAbilities)有17個,微觀技能(MicroSkills)有9個。此外,保羅還特別重視自我中心和群體中心思維,把它們視為“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可怕障礙。”任何批判性思維實質性概念,都必須考慮人類心智中天然存在的批判性思維障礙,主要是自我中心和群體中心的傾向。許多問題都與這些障礙相聯系,由它們引起。人類很大程度上從兩個重疊和相互作用的傾向看世界。第一,按照對我自己的關系去看世界的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確認、自私的角度看世界。第二,按照對一個人的群體之關系去看世界的一切,以群體確認的角度、從眾心理看世界,以群體為中心,讓自己依附他人并一起生成該群體中的人必須堅持的信念、規則和禁忌,反對圈外人的行為。一個人不可能被賜予自由。自由必定是采取行動度過一種經審思的生活的那種人創造的。過一種經審思的生活的藝術不可能與將我們自己發展成為公正的批判性思維者的藝術分離開。
參考文獻:
[1] Donald Hatcher.Richard Paul and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Critical Thinking[J].Inquiry: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
Vol.31,2016(1):86.
[2] GeraldNosich.Richard Pauls Approach to Critical Thinking: Comprehensiveness,Systematicity,and Practicality[J].Inquiry: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Vol.31,2016(1):34.
[3] Richard Paul.Reflections on the Nature of Critical Thinking,Its History,Politics,and Barriers,and on Its Status across the College/ University Curriculum Part II[J].Inquiry: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Vol.27,2012(1):6.
[4] Linda Elder.Richard Pauls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Critical Thinking Studies an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First Principles in Critical Thinking[J].Inquiry: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Vol.31,2016(1):12-13.
[5] Gerald Nosich.Richard Pauls Approach to Critical Thinking:Comprehensiveness,Systematicity,and Practicality[J].Inquiry: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Vol.31,2016(1):39.
[6] Linda Elder.Richard Pauls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Critical Thinking Studies an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First Principles in Critical Thinking[J].Inquiry: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Vol.31,2016(1):18-19.
[7] Richard Paul.Reflections on the Nature of Critical Thinking,Its History,Politics,and Barriers,and on Its Status across the College/ University Curriculum Part II[J].Inquiry: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Vol.27,2012(1):12,30.
作者簡介:武曉蓓,陜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省西安市,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