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香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的新要求。強調了新型城鎮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重要性。因此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為克服大多學者采用單一指標衡量新型城鎮化的缺陷,選取新型城鎮化的四類指標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選取全國31個省的截面數據構建新型城鎮化衡量指標。結果說明我國及各省市間新型城鎮化發展不平衡,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性,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Abstract: At the party's report meeting of the Nineteenth 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roposed to take a new road to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fu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The importance of new urban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emphasized. Therefore, actively promoting new urbanization is a crucial decisi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most scholars using a single index to measure new urbanization, four types of indicators for new urbanization were selected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select cross-section data from 31 provinc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construct a new urbanization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between provinces and cities is uneven, with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rela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主成分分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Key words: urbanization;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8-0005-02
0 引言
在最新召開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應通過促進區域間經濟平衡發展來進行改善,而最直接方式就是推進新型城鎮化水平,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相較于其他國家來說依然偏低,縮短城鎮與農村之間的差距仍然是實現我國繁榮富強的最重要任務之一。
文章試圖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之上將新型城鎮化在經濟、人口、環境等方面的重要內涵客觀地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表達出來。從而就我國31個省的新型城鎮化水平進行衡量與整體評估,對縮小我國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平衡充分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此外,還可以為我們國家其它地區有關城鎮化方面政策的制訂給予相關建議以及理論依據。傳統的城鎮化一般用某一項指標進行測量,王亞飛等(2014)在文章研究分析中利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來測度城鎮化程度的高低[1]。而僅采用一個指標來度量新型城鎮化并不能解釋一些復雜的問題[2]。所以有學者試圖從產業結構、政府財政投入、環境保護等能夠反映區域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多個角度入手來衡量城鎮化程度的高低。沈宏超、洪功翔(2015)文章從梳理、解讀新型新型城鎮化時代角度出發,從人口、設施建設、城鄉居民收入、社會多個維度對新型城鎮化質量測度指標體系展開構建[2]。
1 理論模型與數據來源
1.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基于新型城鎮化的內容及影響機制,嚴格服從合理、全面、客觀等指標選取原則,從社會城鎮化、人口城鎮化、空間城鎮化及經濟城鎮化4個維度出發構建了包含6個變量在內的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
1.2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
選取全國31個省2014年的截面數據。數據信息選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15)、《中國年度統計公報》(2015)及與全國31個省的相關統計年鑒。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第一步為消除量綱的影響,將所選取的指標統一展開標準化處理。其次,利用主成分法得到影響31個省市新型城鎮化程度的主成分,通過計算其特征值來確定每一主成分的方差相對貢獻率,根據最終分析計算全國31個省市新型城鎮化的整體得分情況建立評估模型。評價指標體系見圖1所示。
2 實證分析
首先對各個數據展開標準化處理如下: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運用統計軟件SPSS19.0檢驗數據會是否適合主成分分析法,然后計算出各個因子所對應的特征值、貢獻率、累積貢獻率。
首先對數據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KMO值為0.864,Bartlett球形檢驗顯著性水平為0.000,小于0.0001,表明樣本個數充足,適合使用主成分分析[3]。
依據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本文提取了1個主成分,其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以及累計方差貢獻率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方差對所有主成分方差的貢獻率為81.741%,已基本涵蓋新型城鎮化水平的大部分分信息。
最后利用提取主成分的方法得到文章選取的6個有關城鎮化的指標在第一主成分上的載荷值,最終載荷值為表3所示。
通過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在選取的6個有關城鎮化指標上的載荷值,但是由于主成分載荷矩陣代表的是主成分與選取變量的相關系數, 因此這6個新變量的表達式無法直接得到,因此可以利用表3所得數據除以與表2中第一主成分得到的特征值進行開平運算后可以獲取第一主成分中的所有變量依次相對的值[4]。最后計算得出有關第一主成分綜合表達式。
利用上述新型城鎮化水平評價模型,可以計算出全國31個省的新型城鎮化水平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各省市的新型城鎮化得分有著較大差別,其中上海的城鎮化得分最高,西藏的城鎮化得分最低。經研究分析得出我國31個省市的城鎮化的平均得分是0.9552,其中重慶、內蒙古、山東、福建、遼寧、廣東、浙江、江蘇、天津、北京、上海11個省市的城鎮化得分較我國一般程度偏高,其余20個省的城鎮化得分較我國一般程度來說偏低。
3 結論與建議
文章通過對我國31個省市新型城鎮化程度的研究分析,一方面得出我國及各城市間城鎮與農村之間發展不平衡,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性的結論。并從另一角度說明了文章提出的衡量全國31省新型城鎮化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可實現性及必要性,為衡量新型城鎮化水平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手段。
最后基于十九大對城鎮化發展的最新要求以及全國31省新型城鎮化水平衡量結果的研究總結,為提高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整體水平,提出以下建議:
①明確城鎮未來發展計劃并嚴格落實。首先明確城鎮規劃工作,需要做到幾下幾點:第一,保證城鄉建設土地資源以及相關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城鎮與農村用地以及相關資源配置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腳步;第二,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并加強創新意識。嚴格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協調跨區域的規劃、建設、發展問題,建立健全相關協調機制。
②改善城鎮環境及人民生活質量。改善城鎮環境及人民生活質量。我國城市建設面臨許多困難,城市人口中心區密集度過高,基礎設施不完善,環境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政府應該積極推廣普及節能技術,改造城鎮居民用生活能源結構,控制并減少城鎮空氣污染。積極引導和促進居民生活環境的改進,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增強各省的內在潛力及競爭力。
③積極推進城鄉產業結構的創新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產業的競爭力。 構建具有鮮明特色、優勢互補的現代城鎮產業結構[11]首先大力發展一制造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加快城鎮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其次重點發展以科技創新為主的信息化產業。 不斷提升第三產業水平以滿足居民消費需求多樣化性,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5]。
參考文獻:
[1]王亞飛,黃勇,唐爽.新型城鎮化、產業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J].現代管理科學,2014(9):45-48.
[2]沈宏超,洪功翔.新型新型城鎮化質量測度指標體系及實證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3):412-417.
[3]何曉群.多元統計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3.
[4]續亞萍,俞會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國新型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J].工業技術經濟,2015(7):153-160.
[5]巴吾爾江,董彥斌,孫慧,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