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冬梅 李志輝
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實驗法、調查法、個案分析法、觀察法、數理統計法等,對4所初中學校40名肥胖學生進行學生體質健康運動處方干預實驗,包括速度、上下肢和腰腹力量、耐力、柔韌等素質,以及營養、心理和生活方式干預等。通過對實驗前、中、后三次測試數據進行數理統計,結果顯示:身高、肺活量、50米、立定跳遠、1000米、坐位體前屈P值小于0.05,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處方干預有效可行;通過個案調查分析,實驗對肥胖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習慣產生了積極的變化,營養、心理和生活方式干預也收到良好效果。得出以下結論:1.學生體質健康運動處方效果明顯且有較強的推廣應用前景;2.形成了實驗驗證與評價的操作流程;3.驗證了運動處方對肥胖學生的鍛煉效果和積極影響。建議:1.各部門應提高對肥胖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的重視程度;2.建議有條件的體育院校開設相關訓練專業,彌補我國訓練人才的空缺;3.學校和家庭應對肥胖學生提供運動干預方案,使肥胖學生在學校和家里的運動形成常態化。
關鍵詞:初中生;肥胖;體質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3.021
前言
初中生正處于肥胖易發階段,在此期間一旦形成多細胞肥胖,成年后肥胖的發生率將大大提高,給成年后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因此,對初中生肥胖預防及干預顯得尤為重要。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肥胖的成年人體質健康的研究與應用越來越深入和成熟,但是對肥胖學生的研究針對性不強。本文通過對廣州市海珠區40名初中肥胖學生進行“學生體質健康運動處方”手段干預,研究“運動處方”手段對初中肥胖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效果。該套處方面向肥胖學生的體質健康構建,包含運動干預的內容、方法、手段及輔助手段,對運動干預的時間、運動量、強度、頻率有明確要求,同時還有營養、心理和生活方式干預指引,不同類型的學生均可從中選擇適合自身體質鍛煉的處方。我們發現利用“運動處方”手段能有效提高教學訓練效果,更能提高肥胖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促使其身體形態、機能、素質、健康狀況的各項指標良性發展,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及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廣州市海珠區為區域個案,選取4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層次初中學校共40名肥胖學生作為實驗對象(見表1)進行研究。
以上實驗對象在2016年10月的體質健康測試中,體重指數(BMI)男生BMI≥25、女生BMI≥24.5,全部達到“肥胖”等級(數據來源于2016廣州市海珠區《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質量抽樣監測》報告書),并經過家長問卷調查和個人反饋均無運動禁忌。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收集、分析和整理關于采用運動處方進行體質健康干預方面的的文獻資料,從中提升資源,為論文尋找更為充實的理論依據。
1.2.2 實驗法
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如缺乏運動、營養過剩、挑食、不良生活習慣、心理問題等,本文重點采用實驗法,對海珠區內不同等級學校中的肥胖學生采用運動處方進行體質健康干預實驗,共編制肥胖類群學生男、女生各33個運動處方進行實驗驗證,實驗時間為8個月,實驗內容包括速度、上下肢力量、腰腹力量、耐力、柔韌等素質,以及營養、心理和生活方式干預等等,對實驗前、中、后3次測試數據的變化進行分析。
1.2.3 調查法與個案分析法
調查問卷經過信度與效度檢驗,調查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問卷于實驗前和實驗后由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回收率達100%。對2次問卷測試進行相關分析,R>0.5,P<0.01,說明2次測試高度相關。
抽選部分實驗學校領導、師生和家長進行訪談,了解學生實驗前后參與運動處方干預的態度、行為、飲食與作息習慣養成、干預效果等方面的變化,認真做好訪談記錄與核實,并結合實驗對象的心得體會進行個案分析。
1.2.4 觀察法
參與實驗的教師通過直接參加活動或借助聽、評課,對過程、結果進行記錄,通過觀察,對教法、手段、組織形式、學生學習活動進行記錄。
1.2.5 數理統計法
對實驗測試數據、問卷資料根據統計學原理進行統計,為論文提供科學的數據。
1.3運動處方的實施
1.3.1校內統一組織教學
除了每周在校內的體育課、課間操、大課間外,每周一、三、四下午4:10-5:10進行,每次60分鐘,統一組織實施。運動期間密切關注每位學生動態。下雨天在室內體育場進行。每次訓練內容包括:熱身(10),技能學習(15),專項素質練習(30),拉伸放松(5)。技能學習和專項素質是根據每人的體質情況的不同,在“處方”中選取相應的內容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時刻監測脈搏情況和個人反應情況及時調整運動次數、時間、強度、組數。
1.3.2 布置校外作業
由于場地器材的限制,推薦的練習內容均可在家完成,周六、日兩天 ,每天60分鐘。全程由家長監督,學生自覺完成,同時做好記錄和上傳練習視頻。
2 結果與分析
4所實驗學校40名實驗對象在8個月的實驗驗證中,進行了實驗前(2016年10月)、實驗中(2017年1月)和實驗后(2017年5月)3次體質健康測試,每次測試結束后一周內再次測試進行信度檢驗,結果顯示所有項目P值均大于0.05,沒有顯著性差異,數據有效。對這3次測試數據進行T檢驗,結果如下(見表2):
2.1 對身體形態、機能指標變化的情況分析
身高、體重和肺活量是反映學生發育最明顯、最常用的身體形態和機能指標。經過8個月的“學生體質健康運動處方”干預,40個學生大多身高有增長,但是沒有統計學意義,原因是身高增長是初中學生正常的生長發育。體重方面,干預前是73.15kg,干預后是70.234kg,P小于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原因是由于運動量的增加提高了機體能量的消耗,有效降低了體內脂肪的堆積。肺活量可以反映人體最大攝氧水平和心肺功能,干預前2843.3ml增加到干預后的33326.7ml,P小于0.01,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表2中數據說明,運動處方對控制肥胖學生的體重和提高心肺功能具有積極的作用,干預效果顯著。
2.2 其他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對比分析
表2中,將10月和1月的測試結果進行對比,經T檢驗,身高、肺活量、50米、立定跳遠、1000米等五個項目P值都小于0.05,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方法有效可行。坐位體前屈和引體向上P值大于0.05,沒有顯著性差異。
將1月和5月的測試結果進行對比,經T檢驗,身高、肺活量、50米、立定跳遠、1000米、坐位體前屈等六個項目P值都小于0.05,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方法有效可行。坐位體前屈在5月測試前由于重視不夠,提高不多,經過后期的訓練,進步顯著。引體向上P值大于0.05,沒有顯著性差異。
3次測試數據均顯示引體向上成績沒有突破,原因在于引體向上需克服自身體重進行練習,對肥胖學生來說難度很大,且練習缺乏趣味性,未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投入練習,可以考慮用其他測試手段(如投擲實心球)去檢驗學生的上肢力量。
2.3 營養、心理和生活方式干預效果分析
通過個案調查分析,實驗驗證對實驗對象的心理和行為習慣產生了積極的變化。張同學說:“按照老師的方法進行練習,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體重減了8斤,好高興啊,感覺人輕松了,學習起來也更有精力了”。性格內向的陳同學說:“對體育的認識被完全的顛覆了,體育不是對身體的折磨,而是突破自己極限之后那種喜悅的體驗;不是一個人的單槍匹馬,而是無數鼓勵的目光、加油的眼神”。李同學多次提出要退出實驗,父親為了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專門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參加實驗,以身作則陪著孩子一起練習,同時在飲食、作息等方面認真督促孩子嚴格執行處方要求。在父親的鼓勵下,李同學取得了很好的實驗效果,她說:“很慶幸自己堅持下來了……過程很艱苦,結果很滿意!”
2.4 構建了一套學生體質健康運動處方和相應的記錄量表等
通過研究構建了一套適用于初中肥胖學生的體質健康運動處方,包括“肥胖、肥胖+體能”二個板塊共80個類群運動處方,以及相應的成長記錄表、學分管理記錄表、個體健康測試記錄表、個體體質健康電子表格,收集了一批優秀課例、案例、個案和實驗對象心得體會等。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3.1.1 學生體質健康運動處方效果明顯且有較強的推廣應用前景
實驗證明,學生體質健康運動處方干預效果明顯,不同類群的學生均可從中選擇適用自身體質鍛煉的處方,可以整個處方復制遷移到其它地區推廣使用,還可以靈活剪裁重組,普適性、可移植性和操作性強,有較強的推廣應用前景。
3.1.2 形成了關于處方干預實驗驗證與評價的操作流程
本次研究能夠得到知名專家教授面對面指導,并在嚴謹的實驗計劃中按部就班推進,使參與實驗的教師從中掌握正確的實驗驗證操作流程和效果評價方法、手段,這種經驗將對老師們以后更好地開展課題研究產生積極的影響。
3.1.3對肥胖學生的心理和生活習慣產生了積極影響
通過個案調查與觀察分析,實驗驗證對實驗對象的心理和行為習慣產生了積極的變化,逐步適應了運動處方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并與家長取得了共識,形成了家校共管的良好局面。
3.2 建議
3.2.1 各部門應提高對肥胖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的重視程度。
3.2.2 國內體育院校還缺少針對肥胖中學生訓練專業的教師、學生和課本,建議有條件的體育院校開設相關訓練專業,彌補我國訓練人才的空缺。
3.2.3 學校和家庭應對肥胖學生提供運動干預方案,并加以指導,使肥胖學生在學校和家里的運動形成常態化。
參考文獻:
[1] 趙麗芳.基于核心力量的初中生功能性體育游戲設計及效果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
[2] 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十三五”規劃.2016.
[3] 王海英,張立立,唐保民.運動減肥處方及運動營養干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2):96-98.
[4] 劉琴芳.運動減肥的機制及運動處方[J].中國體育科技,2002(11):61-63.
[5] 唐東輝,陳花.初中肥胖女生運動減肥實驗[J].體育學刊,2001(4):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