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 劉金秀
摘要:隨著“互聯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行業發展呈現新業態,需要的人才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新時期,高校的工科教育也面臨著改革,新工科出現,要求高校的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也要積極探索轉變的途徑和方法。文章以“互聯網+”為背景,分析新工科的內涵,探究“互聯網+”背景下新工科信息化創新創業的重難點,并研究新工科信息化創新創業多樣化的有效實現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新工科;信息化;創新創業;多樣化
現階段的工科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高速發展下的人才市場需求了,隨著新工科的出現,工科教育面臨著改革創新,在此背景下,高校要提升對于新工科的認識,把握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重難點,并積極探索有效的人才培養路徑。
1 新工科的內涵
2016年,我國正式提出了新工科的教育教學概念,綜合國內相關教育專家和學者對于新工科的定義和內涵的研究來看,總結出新工科實際上指的是“新(出現)的工程學科”,新工科與工科的不同之處體現在“新”字上,而這個“新”到底新在何處?學者林建指出,“新”指的是新興、新型和新生。其中,新興指的是在高校課程中新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新課程,是指其他工科的課程門類,例如應用理科以及一些孕育、延伸和拓展出來的面向未來新舊技術和新產業的學科,這些學科中又包含了一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新科學的內容,并且推動了基因工程、光伏工程等新興的產業。新型是相對于傳統工科學科來說的,新工科的課程是對于傳統工科課程的一種升級和改造,實現傳統學科的轉型,其帶來的改造和升級主要是對于傳統工科學科的內涵拓展、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發展模式的創新、標準的提升等。而新生是指在不同學科的交叉中,通過不同工程學習的交叉復合以及工程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等,衍生出來的新的學科內容[1]。
2 新工科建設及其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要求
新時期,新經濟、新產業的出現,需要新工科對傳統工科進行改造,滿足新經濟發展人才的支撐需求。在新工科、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人才成為促進新產業、新經濟發展的首要資源,這就要求高校在開展新工科的教育過程中,積極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做好對于新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工作。就現階段的工科教育來說,如果不進行必要的升級改革,不但不能促進新產業、新經濟的發展需求,還會拖經濟發展的后腿。因此,新時期,加強新工科的課程教育改革和轉型,做好“互聯網+”背景下新工科信息化創新創業多樣化人才的培養工作已經顯得至關重要了。高校要積極探索新工科的社會背景下,進行信息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和重難點,以積極做好相應的措施,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
在新工科概念提出之初,國內就有學者將這一概念和創新創業教育聯系起來,學者林建在其《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一文中提出,創新創業能力是新工科人才培養中需要重點關注的首要能力,因為創新創業教育是促進新經濟和新產業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前提,是新型產業及其領導者必備的基本能力素養。就創新創業來說,創新是引領和驅動產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內在動力,能夠促進新產業盡快地臝得市場,促進產業和行業的快速有效發展目標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對于新工科的信息化創新創業教育重視度還沒有達到一定水平,國內學者對于新工科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很少,在這一點上,國外的研究和發展就比較火熱。國外就創新創業存在的爭論就是創新創業是否可教,尤其是創業,但是事實上,創新創業教育在工程專業的開展中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教學活動,獲得了相應教學經驗。我國的新工科創新創業教育可以適當借鑒國外的研究和實踐經驗,盡快對于工科教學課程進行改革和調整,迎合現階段新工科信息化背景下的創新創業要求[2]。
3 “互聯網+”背景下新工科信息化創新創業多樣化的有效實現途徑
3.1 重視課程教學改革,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開展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要牢固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堅持以培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為主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全面改革人才培養體系,深入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努力把全區創新教育教學推向新的水平。高校要認識到新工科背景下工科教育需要進行改造和升級,對于傳統工科教學設施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工科教育發展的新路徑。要深化課程改革,積極探索新工科與傳統工科教學課程融合發展的途徑和方法,積極探索新工科信息化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創新路徑。在課程的改革上,要尤其注意把握新經濟、新產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合理調整課程,增設和刪減課程,確保課程教學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現精準對接[3]。
3.2 開展校企合作,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目標實現
“互聯網+”背景下新工科信息化創新創業多樣化目標的有效實現,需要高校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采取“高校聯盟”“校企聯盟”等靈活方式,積極探索建立政、產、學、研、用多元主體深度參與、協同育人的新型育人機制,切實凝聚育人合力。這一方面,已經有很多高校取得了成功的合作育人經驗,可以供其他高校借鑒學習。
例如,廈門理工學院牽手萊爾斯特(廈門)股份公司、廈門神特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校企合作,開辦了新能源材料產業學院,廈門理工學院是一家以培養應用型人才見長的高校,攜手民營科技創新企業設立的新能源材料產業學院,是新工科信息化創新創業的重要探索實踐。這是廈門校企呼應廈門產業發展需求,攜手在新能源戰略性新興領域與產業的一次互動合作。雙方將通過校企深入對接合作,發揮戰略合作伙伴單位“清華紫光公司”“美國第一太陽能實驗室”技術優勢,共同創辦內地領先的“太陽能研究所”;在人才方面,新設立的學院將引入“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行業內的國內外知名學者來學校授課、做課題,培育一流的新能源光伏人才;同時也為學院教師創造更多與學界、業界互動交流的機會,如鼓勵教師訪問美國第一太陽能實驗室,學習全球領先的太陽能技術。學院的成立是該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新模式,主動面向區域、行業辦學,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充分體現。新能源材料產業學院的設立,勢將加快該校新工科建設和新工科人才培養,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和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在深度融合下,發揮各方優勢,將產業學院新能源材料專業發展成為福建省內乃至全國排名領先的專業,促進廈門理工學院的新工科信息化創新創業的教育目標得以有效實現[4]。
3.3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奠定雙創教育基礎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肩負著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時代任務,是推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學校品質的中堅力量和第一要素。學校應從戰略高度和全局的角度來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緊扣廣大教師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來找準教師隊伍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發展促公平,改革抓機制,全面抓質量,保障抓黨建,安全抓責任。對教師工作做到3個優先:優先規劃,優先投入,優先保障,努力培養造就一支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5]。
4 結語
隨著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進行,綜合國力競爭愈加激烈。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 “互聯網+” “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為特點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必將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具備更高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加快新工科建設,助力經濟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汪明艷,李宗偉,余麗彬.我國新工科教育背景下《電子商務》課程創新與創業改革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5):337.
[2]許濤,嚴驪,殷俊峰,等創新創業教育視角下的“人工智能+新工科”發展模式和路徑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8⑴:80-88.
[3]于峰,史立秋,崔虹云.基于嵌入式課程體系的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經濟師,2017(10):233 , 235.
[4]王海娥.試析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創業體系的構建——以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為例[J].人才資源開發,2017(18):59-60.
[5]馬曉君,李春江,張則,等地方性綜合大學工科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平臺的構建——以佳木斯大學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2017(9):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