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澤 代惠芹 郭慶昌
摘要 為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現代農業園區在農業新舊動能轉換中的引領作用,濱州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通過深入調研,摸清了現代農業園區的現狀及存在的資金、人才、風險、用地4個方面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現代農業示范園;作用;制約因素;對策;山東濱州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2-0268-02
近年來,濱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截至2017年底,經市政府公布的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達到133個,園區占地面積達到6萬hm2以上,實現產值150億元,帶動了近20萬農村勞動力就業,帶動農民增收1億元以上。初步形成了現代農業綜合性示范園17個、蔬菜種植類產業示范園33個、林果苗木類產業示范園21個、畜禽養殖類產業示范園22個、水產養殖類產業示范園11個、休閑觀光旅游示范園29個。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對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產、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引領推動濱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1 示范園區在濱州市農業“轉、調、創”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1.1 引領農業轉變生產方式
喬莊鎮是濱州市傳統南美白對蝦養殖區,對蝦養殖多受自然環境影響,效益缺乏保障。三榮水產示范園為改變這一局面,引進大棚養殖新模式,變1年養殖1茬為1年2茬,實現錯季節上市,養殖效益大幅提高,當地養殖戶紛紛效仿,示范帶動效應明顯。萬綠農業科技示范園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推廣草莓無土栽培,充分利用空間,實現多層種植,效益明顯。北海華盛綠能(濱州)現代科技示范園積極探索“農光一體”生產模式,蔬菜等特色農業生產效益大幅提高。
1.2 引領調優農產品結構
利用示范園優勢資源,引進新品種,搶先占領市場,提高農業收益。如濱州區佳禾現代農業示范園成功引進火龍果種植,搶先占領當地市場,效益可觀;惠民縣英昕示范園成功引種“黃金白菜”,濱城區紅樹莓種植示范園引進紅樹莓種植,惠民縣冠銘銀耳示范園成功引進工廠化大規模種植銀耳技術;博興縣圣川果樹種植示范園成功引進130個新樹種,成為名副其實的“百果園”,并肩負起當地果樹育苗、科普教育、示范推廣的社會責任。現代農業示范園引導著濱州市調優農產品結構,豐富了濱州市蔬菜、水果市場。
1.3 引領農業科技創新
開發區綠都生物科技示范園在動物疫苗、獸藥新品種研發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引領濱州市畜牧業健康發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中裕農牧產業園結合面粉加工,引進液體飼喂模式養殖生豬,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市場優勢明顯;鄒平縣志同現代農業示范園多年致力于開發山藥系列產品,山藥粉、山藥飲品等成功投放市場,極大地提高了“長山山藥”的附加值,對帶動當地山藥種植做出了貢獻;沾化黃升無花果種植示范園與山東理工大學開展科技攻關,利用無花果生產洗化健康用品,首推市場即受到青睞。
1.4 引領變革農業經營新體系
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優勢在于資金、市場和信息方面,生產環節不具優勢。這也是多數園區付出沉重代價得出的經驗,當前許多園區正在探索和轉變。如惠民縣大河之洲示范園致力于開拓市場,與北京首農集團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以市場為導向確定種植品種和規模,與當地農戶建立了緊密合作共同體,園區作為育苗和生產示范核心區,不再單純追求規模或與農民爭利。又如梁才小高采摘園利用區位和資金優勢,投資建設逾20個大棚種植油桃,分別承包給農戶管理,生產資料均有園區投資,收益歸園區和農戶分成,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也避免了農民變工人過程中難以管理和解決的問題,效益明顯。這些園區的探索和變革正引領農業經營新體系的形成。
1.5 引領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明確目的是獲取效益,要充分利用資源、拓展農業功能[1]。多數園區均做出了成績,為濱州市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出了榜樣。比較典型的如中裕農牧產業園建設了小麥標準化種植基地,發展面粉加工、畜牧養殖以及餐飲等,實現了規模效益和產業融合效益的疊加;又如博華農業示范園在拓展農事景觀、農事體驗、文化傳承、休閑觀光、田園養生和創意設計等方面做出了示范;再如惠民縣鑫誠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是集蔬菜生產、苗木種植、肉禽養殖、社會化養老、觀光旅游等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多產業深度融合,示范效應明顯。
2 制約濱州市示范園區發展的主要因素
2.1 資金瓶頸
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是體現現代農業要素的展示區、先行區和樣板區。多數投資金額在1 000萬元以上,而資金來源相對較少,多數是投資人自有資金、自有房產抵押貸款或民間借貸,園區資產主要是土地和大棚,而土地和大棚目前還不能作為抵押物,很難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
2.2 人才瓶頸
工商企業具備進入農業領域的投資條件,但園區管理成為很大挑戰,專業人才匱乏會成為一定時期內的主要制約因素。管理者適應工商管理到農業經營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生產者主要是老、弱、婦者,日工資也需80元以上;技術人員多數從壽光等地聘請,年薪10萬元左右,由于成本過高,一些小園區負擔不起,只有盲目摸索,很容易因技術缺失造成生產事故和經濟損失;公益(農技)服務受人員數量和體制機制的制約,與園區對接不暢。
2.3 風險難控
農業時刻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管理稍有疏忽,往往會造成巨大損失,風險難控成為阻礙工商資本投入農業的主要因素。如2016年的連續霧霾天氣給全市設施農業種植造成了巨大損失;又如2016年的大風災害使博興三榮水產56個蝦池遭受毀滅性破壞,損失逾100萬元。
2.4 用地制約
多數園區在發展過程中急需一部分建設用地用于建設農家樂以及農產品包裝、冷藏等基建設施,由于建設用地難申請而制約了園區發展。
3 促進農業示范園區發展的對策
3.1 加大財政與金融支持力度
2015年濱州市財政局、農業局印發《濱州市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濱財發〔2015〕32號),其中300萬元切塊到縣區統籌用于示范園區建設。專項資金雖然不多,但極大地調動了工商資本投入農業的積極性,農業企業、合作社領辦園區的熱情高漲,切實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建設過程中因先行先試失敗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同時摸索出的一些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新技術在全市得到全面推廣,對全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全面展示濱州市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典型。各縣區要仿照市區的做法,設立示范園區建設專項資金,加大財政支持力度[2]。各有關部門要與金融機構密切溝通,根據園區發展的特點,盡快推出新的金融產品,為濱州市園區發展注入活力。
3.2 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加大園區人才培養力度
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與專業培訓機構對接,對園區管理人員進行分批輪訓,使其掌握農業經營規律;組織現場觀摩會議,使管理者開眼界、拓思路;支持園區參加國內外組織的農業博覽會,努力開拓產品市場;對于園區聘用的技術人員,政府給予適當補貼,讓園區能夠聘得起、留得住人才;探索暢通公益(農技)服務與園區需求對接的渠道,以提高公益農技人員實踐水平,同時解決園區所需,實現雙贏[3]。
3.3 擴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
自然災害往往給成長中的園區造成較大損失,嚴重威脅濱州市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健康發展。根據《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辦法(試行)》,2015年濱州市農業保險深度僅為0.34%,低于評價辦法中的標準值1%,說明濱州市應強化農業保險的推廣力度,并擴大實施范圍與面積。
3.4 落實好國家關于設施用地的政策
各級政府要協調土管部門認真研究政策,給示范園分配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指標,用于建設現代農業急需的部分設施。有條件的地方應盡快研究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促進現代農業聚集發展、抱團發展[4]。
4 參考文獻
[1] 田爍.桓臺縣現代農業示范園發展的綜合評價及對策研究[D].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15.
[2] 張琴.簡析廣西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困境與突圍[J].市場論壇,2007(3):77-78.
[3] 呂莉.榮昌縣仁義鎮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現狀及對策[J].南方農業,2014,8(16):51-53.
[4] 王亞云.基于產業與旅游交融的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設計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