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樹山
摘 要:初中生處于學習知識,提高自身能力的主要時期。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老師就要充分發揮課堂這個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平臺,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生;物理課堂;多樣化教學
一、采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生在八年級才接觸物理,再加上物理知識比較抽象、難懂、艱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容易理解,很難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以物理知識為載體的教學方法,采用一些新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打破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科學探究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學習精神和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愛上物理這門學科,愛上物理課堂。比如,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根據需要,合理、科學地使用多媒體,讓多媒體呈現各式各樣的文本、視頻、圖片等,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理解。當然,借助多媒體還可以給學生展示肉眼難以看到的物理的微妙現象,如,鉆木取火的過程、水蒸發成氣的過程等,這些都能一定程度上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我們生活的聯系,認識到物理的神奇與微妙,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調動其求知欲,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采用實驗教學,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物理教學離不開實驗,實驗在物理教學中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作為初中物理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利用初中生好動、好奇的心理,使實驗教學發揮最大的作用,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比如,在給學生講解歐姆定律這一知識內容時,老師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通過實驗來進行生動、直觀的教學,讓學生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認識電源、電壓、電阻,并在這個基礎上,深入探究電源、電壓、電阻三者之間的關系,了解更多電學知識。為了保證實驗的效率和質量,老師在學生實驗前,首先,讓學生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單位、公式,為實驗做好準備;其次,學生要理解知識內容,明確實驗的目的:是要探究經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并畫出相應的圖像,從而充分了解和掌握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再就是準備實驗所用的器材,如電池、不同阻值的電阻、電流表、導線、滑動變阻器、電壓表、開關;最后,把學生分為若干組,開始實驗,并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探究如何改變燈泡的亮度,鼓勵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相關物理知識,猜想電流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如,電流的大小與電壓有關、電壓與電阻有關等。通過這個生動、直觀的實驗過程,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并在興趣的驅使下通過設計實驗電路,測量實驗數據,最后畫出電路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討論,讓學生牢固掌握歐姆定律,達到預期課堂教學效率。
三、結合實際生活,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過多地把課堂時間花費在對知識的灌輸和傳授中,形成課堂上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被動模式,不要說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聯系不起來,就是老師的教學以及對學生傳授知識的觀念和方法也是徹底脫離了生活。這樣的教學,學生縱使裝一肚子的物理知識,考試得滿分,在素質教育的今天,依然算是教育的失敗,和高效課堂掛不上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作為初中物理老師,要想讓學生真正產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我們的教學必定要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把知識融入生活中。知識結合生活,進行設疑,引導學生不斷解疑,創設認知的沖突,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給學生講慣性知識內容時,我就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坐在公交車上,可發現車子在發動時是向前傾還是向后傾?如果車子在快速行駛途中突然停下,結果會怎么樣?”這個時候學生肯定會積極地回想自己坐車的經歷,在下次坐車時,肯定也會留心觀察,看看會發現什么物理現象,與他們學習的慣性知識內容有無關系。從而增強學生對慣性知識的了解,當他們以后遇到類似的現象時,就會想到物理慣性的知識內容。物理知識也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只要老師在教學中結合生活,一能激起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意無意地留意身邊的物理現象;二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強烈意識,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作為初中物理老師,為了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我們就要在教學中結合初中生的心理,善于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為以后的學習做好準備,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洪玲.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方法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0(3):20.
[2]李興旺,李霞.新課標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學的幾點體會[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1):198.
[3]葛玲玲.初中物理實驗課組織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