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群
摘 要:在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中途接班的情況。這不同于一般的班主任工作,它對教師的教育管理智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關鍵詞:班主任;中途接班;挑戰;智慧
班主任工作本就千辛萬苦,中途接班的后班主任,更是具有非常高的挑戰性。打個比方說,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和塑造就像創作一幅巨幅的畫卷,組建新班級就好比利用未曾勾線和涂色的白紙創作,而半途接班就好比在一幅已成型或半成型的作品上進行再創作。前者可以從一開始就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勾線、涂色,而后者則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修飾、改造、加工。前者是一往無前的開拓者,后者則還要擔當好繼承者和改造者的角色。作品好不好改,源于原畫作的底子,考驗新畫家的水準。筆者正好中途當了一個新班級的接班人,正在對“畫作”進行再創造,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做好預習,胸有成竹
教書育人,是一門學問。做好學問,要有好的預習習慣。但凡接觸一個新班級,最快最準的了解方式,就是和前班主任進行一次深入的溝通。
首先要了解的,當然是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學生成績、班風班貌、班級特色、班級文化等,都在了解的范圍之內。通過和原班主任的談話交流,分析原班主任提供的數據資料,在心底對新班級形成一個初步印象,在心底構建一幅藍圖。自己接手班級之后,要保留什么,要改變什么,要創造什么。與前任的工作做好銜接的目的,既是為了穩定開展班主任工作,又是為了順利貫徹自己的想法,實施自己的班級管理政策和措施。
其次要了解的是家長。我們都知道,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家校共育。只有家長和學校、老師在教育理念上達成共識,齊心協力,這樣的教育才是最高效有用的。所以在接手新班級之前,向原班主任了解家長的情況,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提前知曉家長的聯系方式,發一條親切的短信,加入班級群,做一個自我介紹,都是拉近與家長距離的方式,給家長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
以上兩點,都還只是和學生以及家長未見面之前所做的預習工作,而學生和家長對新班主任的認可,還是在見面之后才形成的。
二、見面第一次,留下好印象
對于新班主任,家長們都充滿了好奇與期待,甚至可能是挑剔。這個時候,作為新任班主任,一定要自信滿滿地出現在家長面前。一定要讓家長看到一個有能力、有經驗、有激情的老師。我想作為一個家長,最希望看見的,是一名和他們有著共同目標——教育好孩子,并有能力能為共同目標而努力的老師。
除了要做好第一次和家長的見面的工作,第一次和新班級的孩子見面,也要抓準孩子們的心。整潔端莊的服飾,文明大方的舉止,友善傳神的目光,用親切而又幽默的語言進行一個簡短而又有效的自我介紹。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新老師是一個愛與嚴并存、恩與威并施、有原則的人,讓孩子們既想親近,又要懂得守規矩。力求以形象吸引他們,以語言感染他們,以威信懾服他們。
第一次見面形成的良好印象,可為以后家長們的配合工作、學生們的服從管理打下堅實基礎。但是無論多么完美的開篇,都還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學生、家長對老師的真正認可,還是來自于以后真正相處之后的點點滴滴。畫卷是否完美,接班人是否合格,需要“接班人”接班之后做好每一個細節。
三、每一刻都是嶄新的
一個班級的學生,由于家庭、社會、個人等客觀或主觀因素,造成了學生成績有優良中差,品德有好有壞。不論什么樣的學生,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有做好學生的愿望,都希望被表揚,尤其是過去犯過錯誤、心靈深處有創傷的學生,內心深處有一個敏感區或者說是“情結”——怕談過去,怕別人揭他們的底,對這些學生,切不可用翻老賬的辦法來刺激他們甚至貶低他們的進步。對這些學生應該是隱惡揚善,過去的不談,鼓勵他做一個好學生。因此新任班主任應該給每個學生一個新起點,給每個學生一個重新再來的機會。[1]筆者中途接班后對學生說道:我不管過去你成績優不優秀,紀律好不好,那些都不重要,因為那已經是過去的事了,我只看重眼前的你,關注你現在到以后每一天的表現。每一天都是嶄新的,成就是過去的,失敗也是過去的,我希望你們每天都用新的要求嚴格規范自己,老師也用新的眼光來評價你。這對優生和學困生都是一種激勵,每天都有新風貌,每天都有新動力。
四、保留必要的過去
雖然是新老師,但畢竟是舊班級。所以在正式開學后,我并沒有急于調整班委,推行新的班級管理政策,而是暫時一切照搬班級原來的運行模式按部就班地穩妥進行,但不變是為了改變。[2]原班級基本風貌已經形成,作為“接班人”,只需給班級注入新鮮的血液即可。而班級學生已經形成的好的學習經驗和方法,有特色的班級活動,有意義的班風班訓,有約束力的規章制度皆可保留。這些好比就是畫卷原作者為畫卷創作的底色,作為“接班人”的我們,只要將畫卷填充得更完美就好。
作為第一次當“接班人”的班主任,我的工作還有很多的不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本就像是摸著石頭過河,且行且試且深思,在每一次深思之后,都會有所收獲。以上就是我接手新班級后的一點小小的心得體會,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多向前輩們學習,爭取當好“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石猛.中途接班過程中班主任的心理應對政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4(12).
[2]劉富忠,李偉峰.中途接班的班級管理實踐[J].教學與研究(教研版),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