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乂木
摘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主要研究了法與經濟的關系,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法與經濟的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的論證和研究,最后通過馬克思的著作深入分析了兩者的關系。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法對事物發展變化中的變革性;二是法對囊括事物的包含內容以及對事物發展的規律進行界定,通常以經濟基礎進行考慮發的實用性。我國法律規章發展以及構造法律框架特別受到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著作的影響,對我國法律文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意義。所以若想研究法和經濟的關系必須要從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和馬克思主義對經濟的闡述等方面入手,從而研究法學在生活中起到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法;經濟;關系;馬克思主義
人們生活的世界中有千萬現象,“法”是將這千萬想象聯系在一起的特殊規律,并且這些事物在實際上都和法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其中“經濟”是與“法”有著突出聯系的部分,在法理之中被叫做根本性關系。這種聯系能夠包含很多方面,例如,“法”和經濟規律的關系、“法”對生產力關系的影響等,不過在法和經濟的諸多聯系中,影響最深遠的是法和經濟基礎的聯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句話主要表現了法與經濟聯系的根源,法與經濟的聯系的首要關系即是此條法則。法的影響,政治思想上認為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第二重要的法則,它也是在法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上層建筑影響經濟基礎,法又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法是在經濟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法與經濟基礎關系在法最初建立和發展時就存在著密切聯系。脫離經濟基礎去建立法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行為。關于法對經濟基礎的影響特征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關于“法的產生主要受到經濟基礎的影響”這個觀點,需要我們同時從縱向的時間和橫向的空間兩個方面來理解和思考。雖然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包含法,但是并不能單純的認為法是同事物同時出現的。法的產生是伴隨著一定的支持條件的,換句話說,法的產生是伴隨著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生存法則后,隨著社會階級的分化,法也由無到有有序發展。隨著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斷地進步和發展,為了維護人們在經濟交易過程中的合法權益,需要一定的生活規則和制度來制約人們的經濟行為。后來,經濟逐漸發展,經濟形態變為了私有制為主題的經濟制度,并且原來的經濟階級制度依然存在,階級就利用這些規則制度規范一般勞動者,這些規則制度最終成為了統治者的工具,由此便形成了法。正如恩格斯所說,在社會發展初期,生產和交易是人類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需求,為了讓這些行為能夠如約進行就必須制定一些規則和制度約束人們的行為,同時這些規則和制度會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的被改革和發展,人們也會隨著經濟行為的發展變化逐漸接受改革和變化的法律,并逐漸形成在此規則下的行為習慣,這也最終成為被統治者利用的法,并且法的內容會被不斷的用人們的行為和習慣證明。社會不斷在發展,生產關系會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得到不斷發展,公有制也逐漸發展成為私有制,統治階級不僅會使用人力資源,比如警察、軍隊等一些暴力組織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還會制定出一些既能滿足統治者維護統治地位,還能夠在社會中形成一種普遍的行為規范,這種行為規范一方面能夠維護統治者利益,另一方面還能規范被統治者的行為,并且還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最終法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行為規范的過程中產生,利用法來保障社會各階層的秩序,這就體現了法是受到經濟基礎直接影響的。
上述提到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下面從微觀上論述經濟基礎對法起到的決定性作用。20世紀20年代的經濟危機影響全球經濟的發展,當事態不斷蔓延和惡化的過程中,全球各國的經濟專家在不斷研究,并最終的出重要結論:自由經濟在市場發展過程會帶來很多復雜的問題,市場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管理,放任自由的市場發展終將使市場發展混亂不堪。所以有了著名的經過國家干預的羅斯福新政,從中出現了一系列的調控市場經濟發展的法律條文,例如《反壟斷法》、《得格拉斯銀行發》。所以由以上可以看出法律的發展會受到經濟活動的影響,國家為了應對突發經濟活動的措施,就是頒布適應經濟活動變化的法律。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都可以理解經濟基礎對法律的影響,同時,事物都有發展和滅亡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基礎對法律的決定性作用是不會改變的。
馬克思在看黑格爾哲學時,曾總結過這樣的一段評語:“分析法與法之間的關系以及國家的形態關系,我們不能單純的分析他們自身的內容和結構,相反,我們要從他們之間的聯系中分析他們存在的本質。法與法之間的關系是包含在法律體系中的,法的體系和關系的發展跟公私法的發展關系形影不離,例如社會現實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的時候,私法也對這些理論體系有健全和發展,卻由于忽略公私法的發展與現實社會的聯系,也忘卻了一些決定因素的巨大變化。”公法和私法是在兩個不同的范疇內的,他們分別相互獨立發展和進步,并且在發展和進步過程中都能夠完整解釋自我,而且同時他們能夠為自己解除存在的矛盾。近代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法律的形式比較重要,而法律對經濟內容的規定比較薄弱。根據這個特點可以總結,恩格斯對近代法的評判中指出,近代法存在的缺點就對實際社會經濟掌握的欠缺。
馬克思指出,社會是不斷變革和發展的,“新”社會是從“舊”社會中變革來的。從這一方面講,公私法的關系和私法體系的進步變成了社會進步必要的結果,經濟基礎對法律體系的影響在于勞動法的建立,所以公法和私法要面對概念的重新建立,其建立對社會有兩方面影響,其一是對固有的公法概念的碰撞,私法和公法在概念上必定有一次體系改革。另一方面是勞動法的建立對社會各階層關系得到良性發展,這是讓法律體系在社會意識形態中不斷得到進步發展的機會。
從法律的使用價值方面講,社會每一條法律都是對社會事件發展行為的規范,也是對統治階級的理念的體現。但人們的意愿最終還是依靠物質或者經濟交易來做出決定。這種現象是對經濟關系和統治者利益的體現。近代法制定的最大目標是讓社會更加的自由和平等,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多資本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更加急迫的增加了對工人的剝削和壓榨,阻礙了社會公平正義的發展歷程,為了能夠保障經濟自由平等發展,很快出現了制約這種剝削現象的法律,保證公平正義的良性發展。
與此同時,法律的發展在社會中扮演重要職能,那些從事這項職能的人會將這個職能獨立成單獨的部門,這些人從新部門中獲取特殊利益,同時也會使它展現出獨立性。即法發展的規律和存在形式,會較社會有相對獨立性,其發展的速度有時候會超越時代的發展速度。法律的產生需要依靠經濟基礎的發展,但是產生這項法律之后,這種依賴性就不復存在了。另外,法律在發展中還存在繼承性,這就是與時俱進的思想,歷來的法律大部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制定的符合當代經濟發展的規范。所以法律與經濟基礎有時也會分別獨立存在。
總之,馬克思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法和經濟基礎的關系,通過他在著作中對兩者關系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使我們深刻的認識到了,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中的經濟進步中產生的,其產生的形式也部分稱為了對統治者意識的體現。換言之,階級意識下產生了法,法是對國家統治者和經濟基礎的體現。同時,經濟基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法律的發展和進步,說明法的獨立性并沒有因為其關系而喪失,它的存在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并沒有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一個解釋論的時代已經到來[N].北京日報,2013-09-20.
[2]王人博.憲政文化與近代中國[M].法律出版,2014.
[3]高其才.法社會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13.
[4]郭星華,陸益龍,等.法律與社會——社會學和法學的視角[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4.
[5]冉井富.當代中國民事訴訟率變遷研究——一個比較法社會學的視角[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河北衡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