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要:對于當代大部分大學生來說,畢業就等于失業。由于我國每年報考人數不斷增加以及高校擴招,當今我國大學生人數飛速增長,每年畢業生大約在800萬人,這就加強了畢業生的崗位競爭。校企合作模式作為當今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發展點,實現了企業、高校的優勢互補?;诖?,文章從校企合作的角度出發,探究高校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關鍵詞:校企合作;就業創業;能力;方法
當今,大學生敬業問題已經成為全民重點關注的問題,更是推動國民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環節。在十九大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提到了“推動實現高質量就業”的話題,需要重點“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當今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正在不斷完善中,但是人才培養中卻出現了很多不適應性,一是學校畢業生就業難;二是市場企業招不到人。究根結底,雖然我國大學生基數龐大,但是不符合企業的崗位需求,再加上當今大學生就業眼光高,不想從基層做起,這就凸顯出了高等教育和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深化校企合作,可以給高校人才培養樹立一個目標和方向,高校負責給企業輸送指定人才,企業負責給學生提供實訓場地,從而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這對高校、企業、學生未來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從本質上來講,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學生所具備的基本就業、維持就業、重獲就業的能力,就業能力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重要保障;創業能力是指大學生的創業資金、創業思想、行動落實能力等。二者對比來看,創業要比就業更難,需要大學生有一定社會經驗和能力,但是從實現方法和開展目的的角度分析,二者也有相似之處,都需要不斷積累經驗、有社會能力、有工作能力等,其中,社會能力和工作經驗尤為重要,這就凸顯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但是從現階段大學生就業創業情況來看,就業質量低、創業成功少,雖然很多院校調查報告中顯示學生就業率在90%以上,但是大部分學生所找的工作都與專業不符,創業成功幾率更是少的可憐,約有一半的大學生創業無法堅持半年,長期穩定的更是不到5%??梢?,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有著明顯差異,學生就業創業現狀依然不容樂觀。
(一)專業技能不足,缺乏創新能力
對于高校教育來說,往往都落后于市場發展速度,專業設置也與市場發展不吻合,很多課程設置缺乏實踐性,理論性過于嚴重,雖然很多高校強調加強實踐課比例,但是在落實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的。課時、設備、場地、師資都難以保證,無法結合學生特點和市場需求開展教學,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導致很多學生不僅理論基礎不扎實,也缺乏實踐能力,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創業能力更是不足。如果畢業生無法找到對口的崗位,逐漸就會降低就業標準,影響了大學生就業質量。
(二)職業素質低,缺乏再就業能力
職業素養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率,想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必須要加強學生和學校方面的認知。但是從實際調查情況來看,高校往往對學生就業教育認識不足,只有在學生即將畢業才開展職業教育,沒有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終,臨陣磨槍是無法起到實質性作用的。當今學生職業素質本身就低,缺乏自律性,職業教育無法緊扣專業主體,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也無法實現融合。這些因素導致學生再就業能力不足,并且存在著誠信意識淡薄,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三)就業期望過高,就業心理問題多
很多大學生自我定位不足,再加上市場就業信息不對稱,缺乏對市場、企業的了解,大致對就業期望值過高,職業目標過于理想化,無法適應市場變化。很多高校就業指導過于簡單,多是就業信息發布以及應急指導,缺乏科學化、系統化就業指導,同時對學生就業心理指導不夠重視,特別是對學生初次實習、就業的關注度不足,導致學生產生了職業心理問題,對就業崗位不滿意、穩定性不高。
高等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提供高素質一線勞動力,這就需要高校要面對市場和企業,通過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從而廣泛吸收社會資源,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解決企業用工荒的問題。
(一)提高大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可以進一步加強對社會的了解和行業企業的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從而不斷更新和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實訓基地建設,構建合理的教學體系,改善理論教學方法,加強學生行為規范,在校生提供和真實崗位一致性的工作與學習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二)有助于高職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明確就業目標
校企合作作為企業與學生間良好溝通平臺,這就大大緩解了就業市場需求不對稱的情況,從而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發生。開展長期、穩定的合作,學生可以全面的了解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實際工作環境,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結合企業實際崗位情況明確就業目標。
(一)強化專業建設
與企業聯合開辦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制定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市場實際需求,針對企業需求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教育進行調整。校企合作當中,要重點突出本院校的專業特色和企業崗位要求,構建以培養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構建專業理論、崗位技能、素質培養于一體的教學體系,以學習最終目標為導向,重點抓人才培養的過程。結合企業資源,開展校外實訓、企業實習的教學體系,深化教學環節,聘請企業高素質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高校也要向企業輸送高素質指導教學,深化企業經營理念,實現長期委派的合作機制,提高師資建設質量。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學中做、做中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
(二)完善就業創業指導體系
通過校企合作平臺的磨煉,提高專業教師的職業體驗和專業素養,積極注重的融入到專業學習當中,并結合校企合作機制,構建完善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開展就業指導需要貫徹教育的整個過程中,結合市場需求針對不同年級、專業、階段的學生展開針對性就業指導,加強教學和就業之間的相互滲透,開設全程化的就業服務體系,通過加強企業聯系從而避免出現畢業生“無人問津”的窘境。構建專業的導師團,包括輔導員、專業教師、企業導師,幫助學生解決實習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提高學生在實習中的適應性。按照教師、校內就業指導教師、企業管理人員的優勢,對于學生開展就業創業指導教學,特別是要發揮企業專家在求職指導和創業教育上的優勢,借助企業信息資源,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此外,通過校企合作平臺,能夠豐富企業的人力資源庫,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畢業生,為其提供崗位,這就解決了很多學生的就業問題。此外,創業指導體系不僅針對在校學生,也要服務于畢業生,很多畢業生初入社會往往會感到迷茫,為了讓學生有一個良好職業生涯,高校應允許畢業生持畢業證或學生證到校內聽公開課,提高畢業生對就業、創業的認知,也可以讓畢業生分享自身就業創業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這對在校學生提高職業意識和素養有著重要意義。
(三)整合校企文化
通過整合校企文化,讓企業文化滲透到高等教育、就業指導、創業教育當中,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氛圍,讓學生潛意識里認識到學習是為了工作和創業,充分體驗企業工作的要求和制度規范,形成就業與創業意識。借助企業資源,構建與企業環境相仿的創業基地和實習基地,讓學生零距離接觸企業文化,縮短身份轉變的適應周期。通過邀請企業專家就業指導、開展創業教育講座等活動,讓學生感到企業文化的豐富內涵,通過改變思想來規范行動,而不是每天在寢室中玩游戲。同時,高校要全面吸收企業的優秀制度和工作要求,將相關信息納入到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和專業教學當中,豐富校園文化。此外,需要構建就業、創業教學網絡咨詢平臺,邀請企業專業擔任就業、創業指導教師,定期為學生創業、就業中的疑問進行解答,全程為畢業生展開服務,甚至是為社會群眾提供服務,從而提高企業和高校的影響力,這對企業和高校長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不斷深化,為了能夠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積極作用,就必須要深化校企之間的合作,也就是通過校企合作,給學生提供就業創業能力的平臺,樹立良好的職業觀,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靜.校企合作教育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路徑[J].現代企業,2016(12).
[2]鄭春.探討“校企合作”社會實踐對高職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問題[J].電腦迷,2016(11).
[3]孔維達.淺談校企合作對高職學生創業的促進作用[J].學園,2015(22).
[4]門保全,王磊.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就業創業能力[J].現代企業教育,2013(22).
(作者單位: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