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輝 李洪 王力斌 歐陽杰
(東華醫(yī)院腫瘤外科,廣東 東莞523110)
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具有潛在惡性傾向的間葉源性消化道腫瘤,它在我國發(fā)病率較高[1]。該疾病在胃、腸、食管等部位均有發(fā)生,其中最常見的部位是胃間質區(qū)[2]。由于胃腸間質瘤具有侵襲性,其預后較差,易發(fā)生轉移。因此,尋求有效的根治方案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問題[3]。研究表明,手術切除是治療胃腸間質瘤的首選,開腹手術是傳統(tǒng)治療的手術方法[4],隨著近年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臨床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胃腸間質瘤應用廣泛[5],但與開腹手術治療胃腸間質瘤仍存在許多爭議和疑問。本研究對我院收治開腹手術治療和3D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胃部胃腸間質瘤患者進行對比研究,以探究兩種手術方案的臨床效果,以期為胃部胃腸間質瘤的治療提供新的治療經驗,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4年3月~2017年3月來我院就診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10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所有患者均經腹部CT、胃鏡、超聲內鏡、上消化道造影等一系列檢查,確診為胃部胃腸間質瘤[6]。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腫瘤大小、腫瘤部位、腫瘤危險度分級等臨床基本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n(×10-2)]Table 1 Clinical general data
納入標準:①所有納入患者均符合胃部胃腸間質瘤的診斷標準[6]。②所有患者的腫瘤最大直徑不超過6cm。③患者均為原發(fā)腫瘤,未出現(xiàn)轉移。④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手術治療的內容和存在的風險,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有肝、腎衰竭等嚴重的其他系統(tǒng)疾病者。②患者凝血功能存在異常。③患者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或已出現(xiàn)遠隔轉移。④患者于近3個月內進行過腹部手術治療。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患者平臥位,采用全身麻醉,進行常規(guī)開腹操作,正中切口10cm左右,醫(yī)生直接觀察尋找腫瘤具體位置、大小以及周圍情況,將腫瘤切除,完成切除術后逐步關閉腹腔,傷口進行常規(guī)縫合,給予抗菌藥物治療,預防感染。研究組患者進行3D腹腔鏡手術治療:首先建立壓力維持在12mmHg的氣腹,在臍下緣進行穿刺10 mm Trocar 作為置留鏡頭的觀察孔,于左鎖骨中線肋下緣穿刺12 mm Trocar 為主操作孔,左鎖骨中線平臍水平穿刺5mm Trocar作為輔助操作孔。隨后通過腹腔鏡逐一探查,確定腫瘤的精確體積和位置,暴露腫瘤,并根據腫瘤的不同情況選擇適當的手術切除方式,行局部切除或楔形切除術。瘤體需進一步進行病理切片染色,確定其具體病理類型。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指標。①患者手術情況相關指標: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②患者術后恢復相關指標:術后恢復進食時間、術后恢復活動時間、胃管放置時間、引流管放置時間;以及患者的手術相關并發(fā)癥,復發(fā)轉移情況,和患者手術治療后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濃度及疼痛評分。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相近(P>0.05);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均比對照組顯著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恢復進食與恢復活動時間、胃管放置時間、引流管放置時間等均較對照組顯著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operation condition of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表3 研究組與對照組術后情況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在治療后發(fā)生傷口脂肪液化、胃癱、復發(fā)、轉移、傷口不愈合、腸梗阻、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10-2)]Table 4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2.4 兩組患者術后血清IL-6與CRP水平及疼痛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對其血清IL-6與CRP水平及疼痛評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血清IL-6與CRP水平以及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術后血清IL-6與CRP水平及疼痛評分比較±s)Table 5 Serum IL-6,CRP level and pain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胃腸間質瘤可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發(fā)生,胃部是最常見的好發(fā)部位,高達60%[7]。該疾病是一種源自于消化道間葉組織的具有生物學惡性行為的腫瘤,約有30%的患者會發(fā)生惡變,胃腸間質瘤對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的放化療方法不敏感,手術切除是最佳且唯一能治愈原發(fā)胃腸間質瘤的治療手段[8-9]。胃腸間質瘤邊緣清晰,主要是通過血道和直接浸潤的轉移方式,少見淋巴結轉移。因此,在手術治療時不需要進行淋巴結清掃操作[9]。有研究報道[10],采用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治療胃腸間質瘤,在直視的情況下,會有80%以上的腫瘤原發(fā)灶被切除,然而將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會出現(xiàn)復發(fā)的情況,患者一旦復發(fā)會嚴重影響生存率,5年生存率降至40%以下。傳統(tǒng)開腹手術由于創(chuàng)口較大,出血量較高,患者切口感染的幾率增大,腹部切口瘢痕常會給患者造成心理恐懼,患者術后恢復一般需要較長時間,過程中多伴有疼痛[11]。
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手術逐漸應用到胃腸間質瘤的治療中去,腹腔鏡手術因為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縮短住院時間,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已成為繼傳統(tǒng)開腹手術以來的另一個更佳的選擇[12-13]。手術將瘤體完全切除是治療的關鍵,鑒于胃腸間質瘤邊界清晰質地均一,該特點更為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因此,更多的研究者認為腹腔鏡手術應予以提倡[14-15]。而腹腔鏡手術對操作人員的技術和經驗要求較高,因為腹腔鏡下難以充分暴露腫瘤病灶,尤其是食管與胃部的結合區(qū)由于結構特殊,若手術醫(yī)生的操作經驗不足,常會導致瘤體破裂,增加腫瘤腹腔種植播散的危險[16-17]。因此,進行腹腔鏡手術時需格外謹慎。
本研究對比腹腔鏡手術和傳統(tǒng)開腹切除術對胃腸間質瘤患者的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均較對照組有顯著減少;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經比較,研究組患者的恢復進食時間、恢復活動時間、胃管放置時間、引流管放置時間等均有顯著降低;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研究組患者的血清IL-6與CRP水平以及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3D腹腔鏡手術治療胃腸間質瘤相對于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療效顯著,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少,疼痛輕,且患者術后恢復快,預后情況更佳,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