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邱蔚
摘 要: 作為高等院校培養學生普通話表達能力的重要課程,目前普通話口語教學尚存在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偏頗等問題。為此,高等院校要營造語言交際氛圍、豐富教學方法、完善教學內容,努力使普通話口語教學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 普通話口語課程 教學模式 教學實踐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普通話則是現代漢民族進行溝通的重要“名片”。普通話表達能力直接關系到口語交際效率,更是影響自身社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很多行業對普通話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1994年國家教委聯同國家語委、國家廣電總局共同頒布了《關于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決定》,遵循國家的方針、政策,順應學生職業規劃和發展的需求,各級各類高等院校紛紛開設普通話口語課程。經過二十余年的探索,高校普通話口語教學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不容樂觀的是,普通話教學要再上新臺階,仍然面臨壓力。教學中存在一些主客觀方面的問題,需要深入分析全力突破。探究普通話口語課程教學模式,進一步優化普通話口語教學已成為當前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極為重要的課題。
一、影響高校普通話口語課程質量的因素
筆者在高校從事普通話口語教學已有三十個年頭。據觀察,這些年來普通話口語教學在主觀和客觀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因素制約了普通話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培養,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一)重視程度不夠,水平參差不齊。
部分學生對普通話口語重視程度不夠。這些學生往往有著一定的普通話基礎,但語音尚未達到規范化的要求。他們不同程度地存在方音問題,表現為平翹舌音混讀、前后鼻音混讀、尖音等情況。盡管老師開課前反復強調普通話口語學習的重要性,但仍未能引起這部分學生的足夠重視。這部分學生雖然在課堂上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地開展普通話理論學習,但學習時間僅限于課堂。有些學生盲目地認為自己普通話說得不錯,不需要下太大功夫;有些學生則認為普通話口語沒必要那么標準,對普通話口語重視程度不夠而導致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普通話口語的掌握是一個反復磨煉、不斷提高的過程,缺乏語言訓練的自覺性,普通話水平就難以得到全面、快速的提高。
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招,高等院校學生的來源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不再是來自一兩個地區,而是幾乎覆蓋全國各地。由于來自不同的方言區,學生在語音面貌上往往有著較大的差異。相比而言,北方的學生語音面貌、語法狀況較好,但在詞匯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南方的學生詞匯和語法方面問題不大,但在語音方面與普通話有著明顯的差異。即便是同一方言區的學生,語音面貌因生活和學習環境的差異而不同。一般來講,城市學生的普通話口語水平普遍高于農村學生,農村學生的數量遠遠超過城市學生。這些農村學生大多數不曾參加普通話口語訓練,有的即便參加過普通話學習,也僅僅停留在理論學習層面,所講普通話不可避免地存在濃重的方音。學生普通話口語水平參差不齊給教學帶來了困難。
(二)教學內容偏頗,教學方式單一。
作為公共基礎課程,普通話口語課的課時量一般是36學時,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并非易事。普通話是由語音、詞匯、語法三個因素構成的,其中語音是方言和普通話之間最大的差異。由于教學課時有限,普通話口語課程把語音作為教學內容,理論講解及訓練幾乎完全偏向于語音。教學只是圍繞普通話語音開展,基本上不涉及詞匯和語法。教學內容的單一化給學生造成了一種錯覺,似乎語音規范永遠是第一位的,語音的重要性要遠遠高于詞匯及語法。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一些學生在講普通話時夾雜著方言詞語及方言語法,妨礙了語言的規范性。
高校普通話教學通常采用的是大班授課的形式,每班學生少則四五十人,多則近百人。由于班級人數過多,有些教師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教師“一言堂”,學生只能毫無選擇地、被動地接受,師生間往往缺少必要的相互交流;在教學中,有些教師只是滿足于理論講述,沒有突出實踐訓練這個重要環節;有些教師課堂訓練的內容卻僅限于教材,訓練范圍極其狹窄,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致使課堂氣氛沉悶、消極、缺乏活力,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現代化教學設備不完善,缺乏語言交際氛圍。
由于經費、學生數量等因素的限制,高校普通話口語教學普遍缺乏足夠的多媒體教室。學生普通話口語訓練所在的教室沒有音像設備,致使教師不能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從事教學。現代化教學設備不完善,不僅無助于擴大課程的容量,而且不利于學生精準地把握發音要領。
普通話口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使用規范用語。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加強普通話口語訓練,不僅要課堂上練,還要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堅持不懈地積極訓練。當前部分高校普通話教學僅僅滿足于課堂操練,不能為學生提供課下語言訓練機會,這樣就難以調動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普通話交際能力就無從談起。
二、高校普通話口語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究
(一)提高重視程度,分層分組訓練。
要切實提高學生的普通話口語水平,就必須提高學生對普通話學習的重視程度。高校學生來自不同的方言區,彼此間交往存在一定的語言障礙。如果在新生入校時就能抓住這一因素及時、有效地開展普通話教育,提高學生對普通話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就必將激發學生自覺學習普通話的愿望,為普通話口語學習奠定基礎。在新生報到時,學校可以在醒目的位置張掛“請講普通話”、“講普通話光榮”、“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等橫幅;迎接新生的老師、學生要率先用普通話交流;在始業教育中,教師要將普通話教育滲透在專業教育中,讓學生認識到“用普通話交流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講普通話能有效地提升自我形象”,促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重視普通話、自覺學習普通話。此外,還要利用學校電臺、電視臺、校園網等媒體適時地播放優美的詩歌、散文朗誦,依托學生社團開展各種普通話活動,強化學生的普通話意識,在學校營造人人講普通話的氛圍。
高等院校普通話口語教學通常采用的是大班授課的形式,班級人數從幾十人到近百人不等,學生普通話水平參差不齊。在這樣人數龐大的班級里授課,由于學生的普通話基礎不同,教學常常會出現基礎好的學生“不過癮”,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跟不上”等問題。教師如果不能很好地組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就無法落實。為了強化普通話口語課的教學效果,建議根據學生所在方言區的特點和學生的普通話實際水平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確定一位組長,組長由小組成員推選確定,組長要有威信、組織能力強,要調動組內每個同學參與訓練。每節課訓練前教師要講清理論要點,要依據教學目標確定各小組的訓練任務和訓練要求,開展分層教學和分類指導。小組成員要逐一進行練習,其他成員針對該同學的表現共同點評,教師需要在小組間巡回指導。為保證準確發音及點評,每位同學都要全神貫注,無形間鍛煉普通話口語能力及聽辨能力。這種分層、分類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有助于學生普通話能力的提高。
(二)完善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
普通話是漢民族通用的語言。語言由語音、語法、詞匯三個要素構成。語音是語言的外部呈現形式,是人們直接感受到的聽覺信息;詞匯是構成語言內容的重要材料,不同詞語所蘊含的內容及色彩具有一定的差異,詞語運用的準確性、獨特性和豐富性是普通話口語表達追求的目標。語法是語言連詞成句的組合規則,是表達思想所必須遵循的語言組合規范,語法有誤就會出現表意含混、表述不清晰等問題。語音、語法、詞匯是語言的三個要素,這三者是緊密相連而不可分割的,在普通話口語教學中忽略任何一項,都會造成語言表達不規范,影響到普通話口語交際的效果。當前普通話表達中存在的詞不達意、語病連篇的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關注,普通話口語教學側重語音的做法值得商榷。普通話口語課教學應同時考慮語法訓練、詞匯訓練,語音、語法、詞匯三者兼修,普通話口語教學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普通話口語課屬于語言類技能課程,技能的掌握需要在理論指導下反復操練,教學過程極其枯燥、單調。如果理論講述一味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就無法引發學生的興趣,普通話口語教學不可能實現預期目標。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依據授課內容及學生特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寓學于趣,為學生打造輕松活潑、開放有趣的課堂,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普通話口語教師要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局面,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師生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開展教學。在分組討論時,教師不必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讓每組學生圍成圓圈坐在一起,采用說笑話、說相聲、小品表演、論辯等形式開展練習。教師可根據各階段的要求對學生下達任務,學生在組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輕松愉快的氛圍為學生順利地完成課程學習打下了基礎。教師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學生開展訓練,練習材料除了寓言、童話以外,還可以選取電影臺詞、話劇臺詞等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自選材料,還可以以抽簽的形式練習,這一活動充滿情趣,能極大地改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開展多媒體教學,營造語言交際氛圍。
普通話語音要素復雜,如果教師僅僅是用語言講授,一些問題就很難講清楚,可是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很多難題會迎刃而解。比如講述單元音的發音要領,如果借助多媒體手段把口腔、舌位圖用大屏幕展示出來,就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名家朗誦、演講、辯論賽及各種語言交際范例,可以讓學生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啟迪,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訓練的積極性。微格教學也是訓練普通話口語的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學生在微格教室開展普通話訓練,言行舉止都會被錄像設備清楚地拍攝下來。訓練結束后回放錄像,師生共同查找語言和副語言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應用這種方式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良好的語言交際氛圍有助于普通話能力的提高。教師要督促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使用普通話,充分利用節假日和課余時間開展普通話訓練,使普通話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起來,形成人人講普通話的良好氛圍,為提升普通話水平奠定基礎。(1)成立普通話學習小組。以宿舍為單位成立普通話學習小組,確定普通話基礎好的學生為組長,同學間相互監督、相互正音,在宿舍內形成普通話氛圍。(2)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普通話朗讀大賽、演講比賽和辯論賽,讓學生在練習普通話的同時鍛煉心理素質。第二課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它能調動學生參與普通話訓練的熱情,為學習普通話提供展示能力的機會。(3)成立專業社團。如朗誦團、演講團等,社團設指導老師兩人,學生自愿參加,每周集中一次。社團活動為學生口語訓練提供了穩定的場所,也為學生講普通話樹立了榜樣。
參考文獻:
[1]馮華.高職院校普通話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2]張昕.師范院校普通話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9(10).
[3]武洪彥.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口語”課程改革探索[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9(10).
該文為浙江省課堂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新聞主播業務流程重構的侵入式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kg2016028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