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波
摘 要: 品德與社會是小學教育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承擔著培養小學生德育素質的重任??茖W而合理地選擇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和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新課程理念倡導品德教學應該回歸生活,以孩童實際生活為課程基礎展開教學?;诖?,作者主要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分析,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推動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做出努力。
關鍵詞: 小學 品德與社會 生活化 教學策略
小學品德與社會顯然是一門較為綜合性的學科,包含許多內容,諸如行為規范、道德素養、法制法規等,而這些內容統統都在生活中有所體現。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教學必須以學生實際情況為出發點,結合生活提高德育的時效性。教學內容上盡量選取學生生活中最真實可信的生動案例,教學方法上則需要運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有趣的方式,給予學生最真實的教學體驗、生活體驗,并且不斷在體驗中發展自身的情感和社會道德規范,更好地了解自己和社會。
一、立足課本,回歸生活
教材是知識的寶庫,教材的編排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是符合學生認知實際的,我們在展開小學教育時應該立足課本。但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立足于課本,并不意味著僅僅依靠課本中的內容進行教學,而要以課本為教學大綱,圍繞教材拓寬教學內容。教材雖然是知識的寶庫,但教材中枯燥乏味的字、圖卻不利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情感上的共鳴恰恰又是推動學生品德教育的關鍵。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展開教學時務必善于補充,利用生活案例拉近學生與課本的距離,從而將抽象的道理淺顯通俗化。
比如,在學習《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時,如果教師只是根據教材內容給同學介紹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尤其是從事服務的勞動者,并告知學生生活離不開這些勞動者,那么這些簡單的語言灌輸是無法讓學生對其產生共鳴的,更不能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因此,品德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小視頻,可以是上學路上正在開車的公交司機師傅;校門口早餐店正在炸油條的阿姨;大街上正在清掃路面的保潔阿姨等,讓學生通過觀察視頻感受生活中離不開誰。這種方式拉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通過觀看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視頻對該節內容產生共鳴。
再比如,品德與社會課本中總是會用古人的經歷做案例教導學生,比如鑿壁借光、孔融讓梨、臥冰求鯉、曾子殺豬等,顯然這些品德小故事與小學生日常生活是有一定距離感的,學生很難對古代的時代背景產生認知。因此品德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圍繞教材主旨選取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小故事,利用這樣的小故事替代古人的案例,從而將教材內容變虛為實地處理。
二、結合情景,走進生活
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往往與教材中的內容相互矛盾,如果學生在學習品德與社會學科的內容后依舊不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那么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便失去真正的教育價值。因此,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教師應該走進孩童的世界,看看他們在干什么,聽聽他們在說什么,共享他們的困惑,只有這樣教師展開教學時才能將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之外那些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才能真正將德育寓于生活之中。而在課堂上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無疑是帶學生走近生活,體驗德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比如,在公交車上要將座位讓給那些更有需求的人,比如殘疾人、老年人、孕婦等,雖然思想上知道應該讓座,但在實際乘車過程中有人卻做不到。為了解決品德教育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矛盾,教師可以創設“讓座”的生活情境,用幾個椅子模擬公交車座位,邀請若干同學扮演司機、學生、孕婦及老年人,并給定一些情節背景,引導他們實際讓座。在這個情景活動中,學生不僅能進一步鞏固文明禮讓的高尚品德,還能真正設身處地地感受讓座的情感變化,從而達到本次教學的目的。
再如,在指導學生學會遵守交通規則時,由于安全因素的限制,我們不可能真的將學生帶到馬路上,因而創設情景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品德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學校門口這條最熟悉的道路,并合理利用班級空間給學生創設“過馬路”等城市交通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車水馬龍及感受交通標志。由此這堂課便能讓學生了解到過馬路的注意事項和交通標志。
三、利用活動,體驗社會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部分品德教師習慣以機械化模式展開教學,以灌輸的方式把知識傳達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被動地接納,學習的目的僅僅是應付考試。比如在學習《來自社會的愛》時,大部分教師只是立足于課本,直接將教材里的內容不加整理地講一遍給學生聽,告訴學生哪些是需要掌握的,哪些是考試的重點,讓學生把這些重點內容死記硬背下來應對考試即可。這種基于應試教育的死板教學方式顯然不利于學生品德的培養,難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為了改善教學方式,品德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對品德與社會課程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打破以往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通過一個個主題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通過學生在活動中的親自動手實踐培養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用自己的視角看待社會,用自己的方式了解社會。
比如,想要幫助學生樹立尊重殘疾人、關愛殘疾人的意識僅依靠教材內容及給學生講殘疾人艱苦奮斗、永不放棄的小故事是很難達到一定教學效果的。如果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參觀本地殘疾人福利院,讓學生走近殘疾人,了解殘疾人,關注殘疾人的生活,這樣他們便能對殘疾人有切身的感悟與體驗,從而體會殘疾人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最終被殘疾人堅持不懈、艱苦奮斗、熱愛生命的精神感動的同時刺激他們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樹立起尊敬殘疾人的意識。
另外,除了可以組織實踐活動外,品德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堂活動落實品德教育,如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再現生活中的某個事件,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比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火災現場的角色扮演,一個人扮演打電話報火警的熱心群眾;若干學生扮演被困在火災中的群眾;若干同學扮演消防隊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活躍生動的課堂氛圍中領會生活離不開消防員,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
四、整合資源,提升素養
隨著現代教育不斷發展,網絡信息已經走進班級,互聯網無疑是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只要合理利用互聯網,一定能將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落到實處。比如,當前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薄弱,危險發生的時候往往會不知所措。品德與社會學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還要引導學生形成自我保護能力。品德教師便可以借助網絡搜集相關教學資料,給學生介紹火災、地震、煤氣泄漏時的自救方法,給他們普及自救常識,刺激他們珍愛生命,指導他們遇事沉著冷靜,從而逐步提高他們的素質與能力。
由此可見,教材并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資源,品德教師應該關注資源、整合資源、利用資源豐富課堂教學體驗,改變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盡量充實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開展多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
總而言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決定了品德與社會教學不應該受到時間、地點、形式及內容的約束,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的方法應該更加靈活多變。而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置于現實生活背景下才能真正落實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職責,才能讓學生在生活實際情景中體驗社會、發展德育,從而達到現代社會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曹曉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文理導航旬刊,2015(02).
[2]王子源.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中華少年,2016(36).
[3]張海燕.讓品德教育浸潤生活的芳香——例談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