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偉 李中原 賀小紅
摘要:移動社交網站、軟件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本文設計問卷調查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時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認知度,統計分析后提出對策與建議,進一步完善個人隱私保護機制。
Abstract: Mobile social network has become a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lives. This paper design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warenes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when using social network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fter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further improve personal privacy protection mechanisms.
關鍵詞:移動社交網絡;個人隱私;保護;對策
Key words: mobile social networks;personal privacy;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P39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7-0215-02
0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變革的日新月異,互聯網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2018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網站、網頁、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與APP數量等應用發展迅速。網上購物使得人們足不出戶便能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線上商品,網上掛號以及就診免除了病人排隊的煩惱,節省了時間和精力,遠程課程學習讓人們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1],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合理的分配學習時間與調整學習進度;微博、微信、QQ等社交軟件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向好友甚至全世界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跨越地域、年齡、行業、文化背景的人們因互聯網緊密聯系在一起。
與此同時,日益頻繁的信息交流所帶來的網絡隱私泄露問題也日益嚴重。人們進行網絡活動時留下的瀏覽記錄、位置信息、消費記錄、社交信息等數據只要經過技術化處理便能準確的鎖定目標行為人的相關信息。甚至有人感嘆,在這個特別的網絡時代,我們都是“透明的”,隱私已不復存在。如何保護個人網絡隱私已成為各個國家重點關注問題.學生群體規模最大占比25.4%,成為受害重災區,尤其剛進入大學的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沒有完全養成,不能正確判斷有疑惑的事物,經常泄露隱私造成損失甚至威脅到生命。大學生泄露隱私主要體現在移動社交網絡上。截止2017年12月[1],微信朋友圈、QQ空間用戶使用率分別為87.3%和64.4%,微博作為社交媒體,繼續在短視頻和移動直播上深入布局,推動用戶使用率持續增長,達到40.9%。犯罪分子利用大學生無意間泄露的隱私,通過短信、社交軟件冒充好友進行詐騙占所有所有網絡安全事件的70.5%,因此進行大學生移動社交網絡隱私研究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1 調查統計
針對在校大學生發放網絡調查問卷,分別從基本信息、隱私安全認知、隱私安全保護三個方面進行調研,具體統計如下:
1.1 基本信息調查
本次調查收回有效問卷955份,調查對象范圍廣,所采集的數據具有較好的廣泛性,藝術類、文科、理科類、工科比例基本持平,師范類與非師范類比例基本相同,使用微信、QQ 社交平臺的大學生占比100%,使用支付寶、微博、抖音、快手等在43%,每天使用移動社交平臺平均花費半個小時以上的的占76%,已深深地融入大學生生活。
1.2 隱私安全認知調查
①100%的人表示在社交網站軟件上填寫過個人信息,不知道信息如何被使用的占91.94%,不信任社交網站軟件的占25.4%,99.1%的人表示自己最擔憂個人信息被他人盜取。
②對個人信息最敏感、不想讓人知道的內容依次是:身份證號、銀行卡賬號、健康、家庭住址、通話內容、手機短信內容、軟件定位、電話號碼等。
③被調查者認為以下行為將會在社交網絡上泄露個人信息:網絡購物、掃描識別二維碼、信息被社交軟件授權第三方使用、信息下載、網絡聊天、填寫調查問卷。
④如果信息被盜,產生影響集中在影響學習、經濟損失、影響情緒、帶來個人隱患與生命安全。87.64%的人表示最擔憂個人信息被人收集后被濫用,60%的人表示遇到過未經同意即被收集,被收集后部分信息被失控瘋狂傳播,41%的人表示造成損失后沒有賠償或恢復計劃。
⑤自己個人信息被傳播受到騷擾的占43%,主要集中在收到垃圾短信郵件,部分集中在陌生人添加個人社交賬號,理由填寫的是同學、親戚朋友姓名等,切實體驗過私人信息被盜用的占比23.84%,聽說過他人隱私信息被盜用的占比73.64%。
1.3 隱私安全保護調查
①采取措施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方面,66.47%的人雖知道隱私安全但不知如何保護,基本上都是設置復雜密碼提高強度、減少提供信息、能填寫虛假信息情況下盡量填寫不真實信息,近1%的人對保護沒有任何認識。
②如果個人信息被盜,沒有實質現實生活影響時,近94%的人默默忍受。但現實生活受到嚴重侵害時,67%的人表示會向社交軟件客服投訴(其中46.01%的人同時會在社交圈發布信息提醒他人),26%的人依然表示默默忍受,只有7%的人表示會報警并提起法律訴訟。
③加強隱私信息保護方面,86.03%的人表示國家應加強立法管理和執法力度設立專門數據保護機構。75.54%的人認為社交網站應加強自身安全建設,保護用戶數據嚴于律己,不要亂授權第三方使用。
2 對策與建議
①國家完善立法監督,構建法律保護體系。2017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以及相關配套法規的陸續出臺[2],為網絡安全工作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保障,但仍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與局限性。國家應該根據現在網絡社交軟件的發展現狀,根據各個軟件網站制定出能夠適應不同種類的相關政策,即完善分級、分類的標準體系,個人隱私作為網絡最重要的信息,分級不能單一,應該確立一個體系,作為系統工程來設計,能夠更清晰的規范社交網站軟件的管理,促進社交網絡良性發展。
②社交網站軟件服務商規范行業標準、嚴于律己[3]。目前部分服務商提供的個人隱私安全保護政策說明文檔沒有單獨進行隱私保護聲明,尤其責任方面很隱性模糊不清存在大量漏洞,用戶關注度很低,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用戶本人對此毫不知情形式化嚴重。急切提倡社交網絡運營商擬定可行的行業規范,不要默認用戶選擇一些“越軌行為”打擦邊球,將用戶的信息盡可能地進行泄露。
③用戶自我保護意識的完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需各個環節的管理者付出努力共同維護,用戶必須要有自我防范意識,要有專門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學習與實踐,時常關注相關事件以及法律法規,同時也要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網絡虛擬世界作為現實世界的投影,越來越多的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尤其虛擬世界處于新興開發階段,到處充斥的權利與利益,國家與團體、個人都在搶占制高點以獲取最大經濟效益。所以國家、團體必須進行規范操作,個人用戶尤其大學生未步入社會世界觀沒有完全形成,無法認識到其中厲害關系,須多學習多關注網絡發展,切實保護好個人隱私,更好的讓網絡世界來輔助自己的現實生活,實現人生理想。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 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1/P020180131509544165973.pdf,2018-01-31.
[2]王敏.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的分級保護研究[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11-16.
[3]馮澤奇.大數據時代網絡隱私問題研究-從權利保護到個人選擇[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