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不僅是初中語文教學當中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我國歷史發展過程當中的重要文化瑰寶,古詩詞當中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和內涵,也包含了源遠流長的傳統精神和優秀品質。因此,初中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不僅要要求學生掌握并背誦古詩詞,同時也需要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的學習,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道德修養。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古詩詞的內涵和情感,同時也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方法;探索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體現和精髓所在,學生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除了能夠掌握相關的古詩詞知識,還能夠實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展。
古詩詞本身具有情感真摯、內涵豐富、語言凝練等的特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想要徹底地掌握古詩詞具有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初中教師需要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具體教學要求,科學合理地制定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方案。然而,在考試中,絕大部分的初中學生在古詩詞閱讀題上往往難以取得較好的成績,這不僅是因為現今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法與古詩詞當中的語言應用和表達形式存在一定的差異,還因為部分初中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語文理解能力相對較差,不能夠很好地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古詩詞的閱讀和理解。
鑒于此種情況,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意思,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賞析,提高學生對古詩詞進行閱讀和鑒賞的能力,為此,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以期在古詩文教學中老師教得輕松一些,學生學得快樂一些,成績考得好一些。
一、在初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有效激發學生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誦讀能力、積累與感悟能力,以達到提高學生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改變原本只要求背誦默寫的傳統教法,改變沉悶的課堂氣氛,設計一些有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動起來,在愉悅的氛圍中自發地產生學習的愿望,成為古詩詞學習的主體。這樣能全面地激發學生的古詩詞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使古詩詞教學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古詩詞有很強的音樂性,往往都能配樂演唱,有的古詩詞甚至被改成現代歌曲,廣為傳唱。教師可以根據詩歌的這個特點,在古詩詞的導入中進行巧妙的運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蒹葭》時可以讓學生欣賞《在水一方》,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可以借助王菲的歌曲《明月幾時有》來導入等等。欣賞優美的歌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甚至可以在鑒賞完詩歌后讓學生學唱,這樣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詩歌情景的理解,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古代詩歌的音樂美,感悟古詩詞含蓄典雅的語言美,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背誦,一舉多得。
當然,有的詩歌敘事性很強,如《木蘭詩》,在教授這首詩時就可以用迪斯尼新拍的動畫電影《花木蘭》的節選片段來激趣,以此和學生達到共鳴;也可以先讓學生講講他所知道的有關花木蘭的故事,教師再補充時代背景等,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便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二、在初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來鑒賞詩歌
古詩詞的語言非常的凝練,詩人要把豐富的感情用如此少的字數表達出來,就必然要講究遣詞用字,這些字詞往往就是整首詩的“詩眼”或情感表達的窗口。在詩歌教學中,對于這些關鍵詞,在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快速找到,并圍繞這個詞來鑒賞品析詩歌。
比如,在教授柳宗元的《江雪》時,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詩歌時,可以讓學生找一找:“詩中哪一個字最能體現漁夫的形象?”這時,一個“獨”字就不難被學生發現。然后讓學生再思考作者是如何具體表現“獨”字的?學生通過品讀就能找出:雖然千山聳立卻“鳥飛絕”,雖然萬徑縱橫卻“人蹤滅”,這里運用了強烈的對比,就為了突出下文的“孤舟”“獨釣”,這種鋪陳是多么的匠心獨運。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這個“獨”字寫出了一個怎樣的漁夫形象,作者借這個漁夫又有什么寫作目的?這樣層層遞進,通過找關鍵詞步步設疑,學生就能水到渠成地感受到原來作者是通過描寫一個遺世孤立、清高脫俗的漁翁來表達自己遭到貶謫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頑強不屈的精神。
再如,在《次北固山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課之前首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北固山的景色,請學生想象詩人描繪的畫面,進而讓學生品析詩歌意境之美,用詞之妙,如“能用‘順或者其他字替換‘風正一帆懸 當中的‘正嗎?”“能否用‘出‘升或者其他字換掉‘海日生殘夜當中的‘生?”……請學生帶著問題來通讀全詩,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和交流,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反復進行換讀,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古詩用詞遣字的精妙,體會作者寫作情感。
三、在初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通過賞景來鑒賞詩歌
有很多的古詩詞都通過寫景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謝榛語說過:“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情因景生,景與情合,兩者相互交融滲透,這樣就產生了美妙的詩歌意境。作者往往通過一些修辭手法來描寫景物,使得詩歌意蘊深厚,含蓄典雅,承載自己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有效地引導學生通過對景物的賞析來理解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義。
例如,在《天凈沙·秋思》的教學過程當中,首先由教師配樂示范朗讀,接著讓學生通讀全詩,找出詞中描寫景物的句子,談談體會。學生在對詩句進行反復的朗讀和理解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感。教師也可以適時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詩文當中出現的夕陽游子思鄉圖、古道西風瘦馬圖、小橋流水炊煙圖、老鴉依藤集枝圖,使學生更好地投入閱讀中,進而引發學生和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詩歌描繪進行想象:“凄清荒涼的古道四周野草凌亂,位于古道旁的斑駁的十里長亭旁邊,老樹上纏繞著一枝枯藤。蕭瑟的風吹過掀起幾片凋零的黃葉,牽著瘦骨嶙峋老馬的憔悴中年人一步一步地走在古道之上,他的影子在夕陽的照映之下越來越遠。”使學生在腦海當中構建出完整的場景。這種根據詩句描繪的意思來設置的情境更具有代入感,學生在想象的思考的過程當中能夠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然后教師再順勢引導:“作者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寫景物,生動地寫出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學生就能很輕松地找出答案。
四、在初中古詩詞教學過程當中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古詩詞深刻的內涵和凝練的語言決定了古詩詞當中會有相對較多的空白,但一字一句當中所蘊含的深刻情感和奧妙的意境是無窮無盡的。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需要根據自身的理解去填空,這樣才能夠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詩詞的深刻含義和作者表達的具體情感。因此,教師需要打破傳統古詩詞教學的禁錮,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預留充分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在講解的過程當中,巧妙地為學生預留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間,然后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去進行探索和感悟。
例如,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播放有伴奏的古詩朗讀,引導學生從抑揚頓挫、富有情感的閱讀當中體會詩句的意義,然后再要求學生跟隨伴奏來進行朗讀,能夠有效地加深學生對古詩的印象。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詩文當中的風、明月、子規、楊花等意象進行解讀,然后再通過“寫一寫”的活動,讓學生發揮想象力,描繪出文章中描繪的優美畫卷和朦朧夢境。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通過凄楚暗淡的環境氛圍和春光消逝的蕭條的景況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感情,以及對摯友王昌齡懷才不遇的同情和深刻的惋惜。通過對意象的解讀,讓學生從本詩出發,聯系以前閱讀過的詩詞,加強學生對常見意象的積累,從而在之后遇到相應的意象能夠舉一反三。也可以選擇一個常見意象,如“明月”,通常是表達思鄉、思親的情感,讓學生嘗試自行創作一首小詩來加深情感體會,在同學之間交流、討論,甚至可以進行比賽,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提高。而對有故事情節的敘事詩如《石壕吏》,可以讓學生改編成課本劇并進行表演,學生的學習熱情會被充分調動起來,無論是表演者還是欣賞者都有收獲。這種多樣化的學習形式是很受學生歡迎的。
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當中,初中語文教師不僅要使學生體會古詩詞文字的魅力,同時也要在古詩詞課堂當中全面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和古詩詞學習興趣,這樣才能確保古詩詞教學的效果能夠得到提高。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來開展古詩詞教學,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古詩詞鑒賞的基礎方法,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去欣賞、去品味古詩詞之美。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古詩詞的魅力和內涵,以確保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古詩詞學習能力和鑒賞能力,進而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全面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清.試論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率的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4):92.
[2]姜福恩.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幾點方法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8):265.
[3]周恒國.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探析[J].亞太教育,2015(32):151.
[4]王紅煒.試論初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J].學周刊,2017(18):66-67.
作者簡介:王瑋珍(1980—),浙江永康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古詩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