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聞陽
一、菁英領袖培育項目中存在的問題
1.菁英領袖培育項目問題分析
就問卷數據和綜合數據分析的結果來看,菁英領袖培育項目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分兩種,內部問題以及外部問題。其中內部問題表現在兩方面。第一,與導師交流時間一般,導師配比數不足,項目模式局限性較大。第二,項目本身的制度有待完善,包過選拔機制,培訓機制等。外部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菁英意識的日漸薄弱。第二,學生興趣與項目內容及活動存在部分相對錯位。
2.菁英領袖培育項目問題成因
第一,與導師交流時間過少,在這樣一個主要依靠導師來影響項目成員的項目來說是十分糟糕的。僅有的四次集訓無法補足學生所需,持續的導師輔導同時擔任著重要的角色。而實際情況則是交流頻率只有期望的50%左右,而此也并非是學生不愿意主動尋求幫助帶來的,而更主要的是由于學生的多元化需求,不同的發展途徑需要,無法由較少的導師配比數保證,從而產生了仍有“求知若渴”的現象存在。項目模式過度依賴于導師輔導,無論是集訓還是活動,沒有導師的指導和反饋,學員自身研究出進步的方式效率過低,故一旦缺乏導師,項目就難以維持,且若想要進一步推廣項目,合適的導師將成為最大的障礙。
第二,項目本身的制度有待完善。在選拔制度上,從三期開始僅招募大一下學期期末的學生,這雖然有利于更早的幫助項目成員形成職業規劃,但由于現階段學校越發普遍的大類招生制度,導致大一學生普遍學習通識課,而選拔制度中很重要的一項指標便是加權成績,這導致了這一項考核失去了部分原有的意義——對專業能力的考察。在培訓機制上,培訓體系尚未完全固定,一期,二期,三期在課程方面雖然有不斷改進,但仍有部分核心課程尚未固定,未形成一脈相承的課程體系,這不利于項目成員素質培養的穩定性。
至于外部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菁英意識的日漸薄弱。在當代社會,眾多大學生個人理想庸俗化,主體意識衰落,社會批判意識和道德責任感喪失,在網絡信息的影響下,個人生活和學習游戲化 、功利化,缺少對菁英項目的主動了解。同時,我國經濟體制轉變和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念趨向多元化,民主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增強,菁英階層對特定社會地位的壟斷被打破,形成了市場經濟中人人平等的局面。另一方面,全社會政治意識淡化,個人主義盛行。這一切必然波及大學校園,沖擊著大學生的菁英身份和菁英意識。1999年以來高等學校的迅猛擴招,這使得高校在校生人數大幅增加,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開始由菁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轉變。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社會對大學生素質含金量評價,淡化了大學生自身優越感和自豪感。高校畢業生雙向就業政策的實施,畢業生數量的劇增,某些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的沖擊和用人條件的苛刻、導致大學生就業多元化,就業重心下移,使大學生失去了“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從容感、優越感,菁英意識進一步淡化、衰落。市場經濟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得大學生的適應能力缺乏。面對市場經濟潮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沖擊,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素質準備。他們感到焦慮 、慌亂、無助。在這種心理狀態下,關注民族國家前途命運的博大情懷、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抱負已是“可笑不自量”,菁英意識悄悄失落。
第二,學生興趣與項目內容及活動的相對錯位。例如以大多數的同學現階段希望的案例競賽分析技能為例,雖然項目以自我管理能力和可遷移能力為主,但若是能夠多進行一些可遷移能力應用的培訓更能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是組織討論上,幾乎每次培訓留給同學們討論的時間都略顯不足,這倒是本就是來自于全校范圍內的項目成員,真正能夠聚在一起的時間較少,漸漸產生所謂的小團體,與熟人外的成員缺乏討論時間,到后期產生“一枝獨秀”的情況,這是項目成員缺乏個性化培養的表現,而大多數項目成員很看中的一點便是項目的平臺優勢,能夠認識到來自各個學院的菁英的人緣優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R].第11章.
[2]于海琴,方雨果,李靖.本科拔尖創新人才“試驗區”建設的現狀與展望[[J].江蘇高教,2014(1):79.
[3]賈繪澤.高校推行本科導師制的幾個主要問題[J].教育探索, 2016,(10):44-47.
[4]鄧瑞,余為.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模式探討[J].教育園地,2014, (10):103-105.
[5]楊志軍,張澄博.研究型大學精英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03):1-4.
[6]關穎蜻,鄒林斌.論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精英教育[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6):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