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星宇
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在社會轉型期日趨多元化、復雜化(吳婭丹,2006),現在中國正處在從經濟轉型到轉型成功的過渡階段,前半段處于深度轉型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進一步深化,后半段轉型會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這也為人際關系學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內容和廣闊的探索空間。
一、人際關系固有狀態
當代中國人際關系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適應現代文化而鑄就的,我國的很多研究者都致力于儒家思想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上。概括來說主要表現在:“仁愛”是人際關系的核心;“禮”是整合人際關系的手段;宗親關系是人際關系的出發點;整體主義是儒家在處理人己、群我關系的主導原則。目前對儒家人際學說采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已經在學術界基本達成共識。
從總體上看,儒家思想對人際關系的影響研究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首先,在日新月異的社會大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背景的改變潛移默化影響著人際關系。其次,中國人際關系研究過多的強調傳統和鄉村因素而忽視它的現代性成長,缺乏深入、系統和權威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研究中國情境下的人際關系發展趨勢時,從社會背景入手,提出與現代社會結構相適應的理論模式,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人際關系的發展趨勢。
二、中國情境下人際關系的嬗變
1.社會性增強,自然性減弱
自古以來,中國 “積家成國”之說就決定中國的人際關系是親緣關系的擴大和外推。在農村新的經濟結構中,親緣關系是人們實際獲得資源的重要途徑。但是隨著現代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給社會生產力帶來巨大發展,人際關系發生相應變化。
現代生活的豐富性、復雜性和快節奏,對傳統文化所注重的親緣、家族、宗族關系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已有研究證實,與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相比,雖然親緣關系在社會網中仍是一種最重要的關系,但其重要性有所下降;農村人際關系異質性也逐漸增加,緊密程度日趨降低,家族關系逐漸弱化。有調查結果表明,不同類型的農民以不同的方式擴大了自己的生活半徑和交往世界,因此形成“社會性增強,自然性減弱”的一個態勢。
2.自主性增強,依附性減弱
儒家文化認為人首先是一種“群”的存在,注重將宗親關系推及整個社會,特別重視國家與群體的作用,高揚群體而貶低個體,倡導個人絕對服從群體。整體主義具有雙向性,即一方面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另一方面又為封建思想提供了溫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集體主義進入人們的視野,集體主義與整體主義不同,它既強調個人對集體利益的服從,又肯定了集體必須滿足個人的利益。因此,集體主義是對整體主義的一種修正和揚棄,是對中國文化傳統的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未來5-10年,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是大概率事件,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是其具有自主性、逐利性、開放性和競爭性。與此相適應,中國人開始關注人的主體性,注重挖掘人的個性因素,并逐步喚起自由意識和競爭意識。一些人對人際關系進行了積極主動的選擇,群體利益不再成為阻礙個人價值實現的絕對正當理由。
3.契約性增強,人倫性減弱
重人倫關系是中國各個階級和階層的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核心,是維護中國社會秩序的基礎。中國人際關系的倫常化決定了中國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更多要從倫理道德出發考慮人際問題,而且基于中國社會視“誠”、“信”與“和諧”為人際關系的出發點,因此,在進行人際交往時,其約束力量乃主要靠良心和道德,即“心理契約”。
然而,隨著社會流動日趨加劇,人們之間的關系也日益多元化、競爭化,傳統的“心理契約”關系或倫常關系與整個社會的發展呈現不適應。于是人們開始尋求有法律效應的文字契約來對一部分人際關系加以保證和約束。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際關系是以開放性的橫向關系為主的,因此離不開“契約”。契約化的人際關系沖破了傳統社會人際關系的人倫之本,并使帶有濃重封建色彩的人際“裙帶關系”受到約束和控制,為社會和諧有序地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當代中國社會人際關系已經形成“契約關系”的發展態勢。
三、總結與展望
進入21世紀,目前我國正經歷著從經濟轉型向轉型成功的過渡過程,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進一步發展,當代中國人際關系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改變,主要體現在社會性與自然性、自主性與依附性、契約性與人倫性的交互變化上,具體體現在宗親關系不再唯一、整體主義的改革以及契約化對“人倫為本”原則的沖擊等方面。
基于人際關系趨勢的變化,領導者要順應“社會性加強,自然性減弱”這一變化,自覺摒棄狹隘的地方觀念、家族觀念,避免感情用事,從有利于組織發展的角度出發,構筑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人際關系。在面對這種“自主性加強,依附性減弱”的人際關系,多元化、多層次的人際關系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社會單一的血緣宗法人情關系,領導者就要克服依賴和懶惰的思想,開動腦筋,自立自強,以開拓創新的精神,奮發圖強,率領組織前進。“契約性加強,人倫性減弱”,這是一種經濟交往凸現、以行政權力維系的人際交往弱化、法律對人際關系的調節作用比道德更加明顯和有利是人際關系領域出現的新特點。領導者應該注意契約的簽訂,以法律為武器打造新型人際關系,處理好勞資雙方的關系。
市場經濟改革具有雙面效應。市場經濟雖然產生了如真誠情感失落、交往金錢化、交往規則弱化失衡等不良影響,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沖擊了陳腐的人際交往觀念,給中國現代人際關系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對我國現代人際交往方式的形成有明顯的促進。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才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真正友愛關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1]吳婭丹.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人際關系研究[J].蘭州學刊,2006
[2]王曉霞.當代中國人際關系的文化嬗變[J].社會科學研究2001
[3] 歐先濤.中國背景下的人際關系研究:回顧與展望[J].學術研究,2010
[4]周建國.社會轉型與人際關系結構的變化[J].江南大學學報,2002
[5]宋國慶.我國農村人際關系研究述評[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