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作者從用美的教學提升學生;用美的藝術感染學生;用美的形象教育學生;用美的教育鼓勵學生四方面來進行探究小學音樂的審美教學,以期將藝術美融入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審美教學;音樂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2-11
作者簡介:李瑞清(1964—),山東汶上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學。
一、用美的教學提升學生
音樂與美術知識的學習類似,它是一門感受美的學科,在教學美術知識的時候,教師也要學會讓班上學生感受美,讓他們在感受音樂之美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和發展。比如,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當學生聽到一些優美動人的曲子時會情不自禁地陷入其中,內心的情感變化會隨著曲子的變化而變化,他們就能夠感受到音樂的情感之美。
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多給學生播放一些優美的曲子,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認知,而且能夠使他們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音樂美。比如,在上課前的五分鐘,我經常會給學生們播放著名音樂家的歌曲,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自己。
二、用美的藝術感染學生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日常生活中,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音樂也是無處不在的,樹上的蟬鳴和鳥叫聲,孩童咿呀學語的聲音,這些都可以被理解為是生活中的音樂。因此,教師在教學音樂知識的時候,要應用愉快教學法,將美滲透到音樂課堂上,首先就需要用美的藝術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們感受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比如,學生都會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童謠,但是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會唱,還需要引導學生感悟歌曲內容和其中所蘊含的感情,讓學生們想一想為什么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好在哪里?在平時的生活中,自己為媽媽付出了什么?這樣在教學中,通過將實際生活與課堂教學建立聯系,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領悟歌曲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內涵,豐富他們的音樂知識。又如,在學習《童年》這首歌曲的時候,學生都能感知這首歌曲十分歡快,所描寫的畫面也極為動人,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適當地采用聯想法,幫助學生多角度地感知音樂之美。在教學音樂知識的時候,教師要學會將愉悅的情感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知識,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用美的形象教育學生
小學音樂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個較為鮮明的特點,即詞曲朗朗上口,輕松活潑,歌曲中所描繪事物的形象也十分鮮明。比如《蝸牛與黃鸝鳥》《小毛驢》等歌曲中所描繪的人物形象都十分生動活潑,學生在學習這些歌曲的時候,通過歌詞就已經能感受歌曲的形象之美,其情感表達也比較直白。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學會結合小學歌曲教學的特點,用美的形象教育學生,豐富他們的想象力,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發散學生的想象力,誘發學生探究音樂知識的欲望。
如在教學《少年英雄小哪吒》的片尾曲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形象之美,筆者在課堂上嘗試讓學生先觀賞動畫片,通過動畫片熟悉歌曲所描繪的內容。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對動畫片這種生動而形象的事物是極有興趣的,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感受音樂的魅力所在,并認識到音樂知識學習的價值。
四、用美的教育激勵學生
教學每節課筆者都帶領學生進行本課的重點練習,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把音樂知識落實到音樂基本功的訓練上,如音準訓練、節奏訓練、視唱訓練等。在教唱《好朋友》和《國旗國旗真美麗》兩首歌曲時,我先引導學生反復感受曲調的變化,模仿小動物的動作的變化,再摸索和掌握歌曲的藝術特色。這樣,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而且糾正了學生音準、節奏的“不著調”現象,從而使學生得到了很好的視唱訓練。
同時,教師在教學音樂知識的時候,還要學會運用合適的方法鼓勵學生。小學生的表現欲強,在生活中渴望能夠吸引教師和同學的注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語言激勵學生,多對他們進行表揚。這樣,在教學中不論是學習成績優異、對音樂學習有一定天賦的學生,還是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滿足感,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總之,在教學音樂知識的時候,不論是愉快教學法的應用,還是其他教學方法的滲透,這些教學法在教學中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幫助小學生樹立音樂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感受音樂之美,為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打好基礎,促進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深化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
參考文獻:
[1]朱曉元,張 萍.淺談小學音樂課上多媒體教學的藝術魅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5):247.
[2]包成玲.如何有效提高小學音樂課的教學效率[J].音樂大觀,2014(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