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鵬 陳志愉
摘 要 在利率市場化不斷加深的今天,利率的波動也比以往利率管制時期更加劇烈和頻繁,使得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問題更加突出。雖然近幾年利率市場化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但我國商業銀行對利率風險問題認識還不足,對利率風險問題缺少關注,并且沒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利率風險預警機制和有效的利率風險管理體系。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也缺乏相關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并且管理利率風險的金融工具創新不足,致使我國商業銀行應對利率風險的能力不足。因此要不斷的提高商業銀行管理利率風險的水平,必須要在完善監控體系的同時更要加強創新和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利率風險管理
伴隨著世界經濟以及科技的不斷創新,金融業也得到快速發展。利率作為金融市場的核心要素其波動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西方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滯脹問題,世界經濟由此開始了較為深刻的金融變革。1979年10月美聯儲也將貨幣政策的重點轉變為控制貨幣總量,意味著貨幣當局開始放松對商業銀行的利率限制,也導致市場利率波動幅度比以前加大,在這個時期由于利率的波動也導致了賓夕法尼亞銀行的破產,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問題開始被關注。隨著利率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利率波動幅度及頻率不斷加大,從《利率風險管理原則》的頒布可以看出,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問題進一步被重視。并且從我國商業銀行實際情況來看,提高利率風險管理水平,已成為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我國經濟學家和學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利率市場化方面的問題,但目前我國對利率市場化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成熟。主要由于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晚,目前關于利率市場化方面的理論體系還不完善,再加上我國之前長期實行利率管制政策,商業銀行對利率風險重視不夠,而更加注重信用風險問題。
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有,宋諱(2006)指出利率市場化改革能促進市場形成有效合理的利率水平。江春(2007)通過分析指出利率市場化會引起實際利率上升,從而帶動本國儲蓄水平上升和擴大投資帶動國民經濟增長。徐彩(2010)主要從當前的情況出發分析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性以及該怎樣去推進利率市場化。肖欣榮、伍永剛(2011)通過對美國利率市場化情況,得出利率市場化會使銀行的存貸款利差縮小,但商業銀行資產中貸款所占比例會有所上升。另外,利率市場化會促進銀行中間業務的創新發展,同時商業銀行同業之間的競爭會更加劇烈。
隨著利率市場化在我國的不斷推進,利率風險也開始在銀行的風險管理中越來越被重視。更多的學者也加入了對利率風險管理方面的研究。黃金老(2001)提出可以建立類似與西方發達國家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的做法來專門管理利率風險。高薔(2004)在其文章中提出在構建合理高效的利率風險預警機制的前提上,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利率風險管理現狀,強調高素質的專業型風險管理人才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重要性。戴國強(2005)指出商業銀行自身內含期權性風險比如貸款的提前償付及存款的提前支。并分析指出了采用金融衍生工具來對沖利率風險的可行性。
國外在早期探索利率自由化的理論中基本上形成了三種不同的代表思想。分別是主張利率的絕對自由化思想,主張利率應該由市場和政府共同決定的思想和主張利率應該由貨幣的供求決定不應該受政府干預的思想。從大約1970年西方發達國家開始研究有關利率的問題。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1973)和愛德華·肖(1973)提出了對利率問題的五點看法。其主要內容是:“第一,應該放松利率管制;第二,應促進同業之間的競爭;第三,應縮小指導性信貸計劃的實施范圍;第四,應鼓勵發展直接融資工具;第五,放松對匯率和資本流動的限制”。這些觀點看法為利率市場化的實行提供了理論依據。麥金農和愛德華·肖認為利率自由化會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利率水平,改變之前政府長期規定的低利率局面,促進儲蓄水平提高,從而銀行有更多的資金貸給實體產業,促進經濟增長。
二、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是指將利率水平的決定交由市場競爭來完成。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不再由中央銀行進行統一規定,而是由市場對資金的需求與供給來自主調節。利率市場化的實質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進一步劃分,目的是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但利率市場化之后政府也可以采用像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等手段去影響市場利率水平,以達到宏觀調控的目的。利率市場化會給商業銀行帶來以下三種風險。
1.成熟期不匹配風險
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是面臨由于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負債兩者的不匹配所導致的成熟期不匹配風險。在利率上升時,如果銀行的敏感性資產小于敏感性負債,那么銀行收益會減少;在利率下降時,如果銀行的敏感性資產大于敏感性負債,銀行收益同樣會減少。只有在銀行的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負債相匹配時,才能避免此種風險。
2.基差風險
基差是指商業銀行存貸款的利差。當商業銀行基差固定時,如果銀行的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負債相等,則不存在基差風險。而如果商業銀行的基差發生變動,那么銀行的收益也會隨之變動。例如,當存款利率下降幅度小于貸款利率上升幅度,銀行收益會下降。
3.期權性風險
期權性風險,也即選擇權風險,它指當市場利率變動對銀行客戶有利時,會導致銀行的客戶行使隱含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或表外項目中的期權,進而給銀行造成損失的風險。例如,當市場利率上升時銀行客戶也許會提前歸還欠款,當市場利率下降時銀行儲戶可能提前支取所存款項,都有可能給銀行帶來損失。
三、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現狀
1.利率風險管理意識淡薄
在我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商業銀行在利率波動方面缺少關注。信用風險往往會是銀行風險管理中重點關注的唯一內容,其次是流動性風險。但我國商業銀行相關工作人員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在利率風險管理上對現有的理論與方法沒有做到充分應用,導致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水平提高緩慢,在現有的利率風險管理工作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困難。
2.利率風險管理體制缺乏
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需要設立專門的部門來負責實施,并需要其他部門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就目前我國的現狀來看,大多數商業銀行的管理體制并沒有隨著市場情況的變化而做出調整,也沒有建立起專業的組織與團隊。我國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后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率定價機制。有關利率風險管理的責任制度也不是很明確,懲處不到位現象也時有發生,這樣也嚴重阻礙了利率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在風險的識別度量和風險的管理工具上也有明顯的缺陷。再加上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還不成熟,商業銀行也沒有充分利用現有的金融工具來管理利率風險,并運用金融衍生品市場進行業務創新,存貸利差仍然是銀行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3.利率風險管理高端人才匱乏
利率風險管理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所以其相關工作人員不僅需要有基本的金融市場知識和有關的利率風險管理理論并且還要有風險管理實踐經驗。及時關注金融市場的動態情況,并對這些情況能做出快速反應,并要知道導致市場利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以及這些因素是通過怎樣的途徑來導致利率波動的。但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商業銀行還沒有具備足夠的高素質利率風險管理人才。再加上商業銀行體制機制不健全,在利率風險管理人才的培養上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很少引進國外的優秀人才。
4.金融衍生品工具開發落后
在管理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過程中,金融衍生產品的利用具有重要的價值,其中包括遠期利率協議、利率期貨、利率期權與利率互換四類衍生產品。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已有的金融衍生產品并沒有做到充分使用,同時對新工具的創新也存在不足。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仍然以傳統業務為主,利潤主要來自于存貸款利差。表內資產大部分是所發放的貸款,負債也基本上是客戶存款,資產負債結構單一。表外的金融衍生工具又創新不足。商業銀行需要使用各種金融衍生工具來規避利率風險甚至用這些工具創造收益。但由于金融工具開發落后故商業銀行在對沖利率風險的時候還會遇到許多困難。
四、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對策
1.積極進行金融創新,提高風險控制能力
(1)金融工具的創新為銀行管理利率風險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其中金融衍生產品當屬最好的選擇,其中主要包括遠期利率協議、利率期貨、利率期權和利率互換等。其中,遠期利率協議是進行利率風險管理的有效工具,它作為一種完全信用化的金融衍生工具,當銀行預計利率會發生變動時,商業銀行可按照事先協議利率進行籌資,規避利率變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使商業銀行能更好的規避利率風險,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2)為了改變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單一的現狀,銀行可以不斷的加大中間業務的發展力度。我國商業銀行仍主要以一般的代理業務為主,與西方發達國家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還很不足,品種少、范圍窄,收益占比低,鑒于此,我國商業銀行應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創新中間業務的發展形式,擴大中間業務覆蓋范圍,調整傳統的單一的業務結構,提高投行、資金托管等新型業務收益占比,打破傳統的依靠存貸利差來確保銀行收益的局面。
2.培養與引進高級利率風險管理人才
在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過程中會涉及到多種知識,需要專業型人員廣泛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借鑒先進經驗來做到規范管理。首先商業銀行應根據目前實際情況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管理理論以及成熟的利率風險管理經驗來判斷,銀行自身現有的管理體制機制中哪些需要完善,哪些需要摒棄,借鑒的理論經驗該如何去應用到實際情況中來,這些都需要專業型的人才來完成。同時在利率風險管理過程中還會涉及到多學科知識,所以在人才培養上,商業銀行可以同重點類財經院校合作,培養國內的專業型人才。同時也可以引進國外的知名專業型人才,來提高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水平。同時,在對人才的應用上,應強化考核制度,加強績效評估,責任機制,并引入競爭機制等。
3.合理配比存貸款結構,提高銀行收益水平
根據實際情況,我國中小企業貸款需求比較強烈,商業銀行應進一步的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占比,根據中小企業的資信和資產負債情況,對那些優質的中小企業擴大對其貸款,并可以考慮與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確保穩定的貸款利息收入;同時,為謀求新的貸款業務增長點,商業銀行可以進一步發展個人消費信貸業務。不斷的創新和豐富貸款利率品種,有利于商業銀行根據利率波動幅度來調整利率風險敞口,使利率風險在可控范圍之內;最后,隨著貸款業務覆蓋范圍的不斷擴大,為避免不良貸款帶來的信用風險,商業銀行應該加強貸前的審批和貸后的監控,盡量降低貸款所帶來的信用風險。
參考文獻:
[1]丁剛.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及其管理探究[J].財稅經貿,2012,(2):35~37
[2]戴國強.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3]鄧然.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2):21~22
[4]高薔.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
[5]黃金老.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J].經濟研究,2001,(1):17~18
[6]李焰.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及管理探究[J].財貿經濟,2000,(2):36~37
[7]李曉艷.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探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2):12~13
[8]邵伏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風險分析[J].金融研究,2002,(6):25~26
[9]肖欣榮.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對銀行業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11,(6)
[10]周小川.關于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若干思考[R].北京:中國人民銀行,2011
[11]麥金農.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1
[12]愛德華·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