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昌
【摘要】語文教學的文學性特點是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努力與基礎。語文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當堅持的理念就是潛心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將語文的文學性顯示出來,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學性;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利用語文的文學性滋潤學生的心靈
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在傳統文化精神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提高,讓學生在語文教學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心靈的內化與品德修養的提高,同時提升學生的氣質個性與人際交往。高中語文因為教材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進行人文性特征的安排,課本中凝集了許多優秀的思想,對高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熏陶作用,同時對學生的氣質修為的養成也有著不可分割的洗禮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認真研究教材,從中挖掘出人文素材,從而將這些人文素材通過可能的方式與模式來內化學生的心靈,從而讓學生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來體會到社會的純凈與真善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結合教材的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聯系,讓語文教學與課堂精神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語文教學中的文學性教學目標,使學生擁有不斷增強的自信與信念,幫助學生具備高尚的人格。
二、利用語文的文學性升華學生的情操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是根據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要求進行的新一輪素質教育的培養,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根據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內容來看,其中的人本性和人情味較傳統更濃一些。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也是一種師生之間交流情感和探究知識的過程,教師應當幫助學生了解作者,感悟作者寫作意境,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幫助學生將文章中的情感品味出來,同時增加學生在課堂中品味生活中的人情味,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下成長。在語文課堂中注入人情味,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教材,并能從教材中挖掘情感,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時候能夠做出反思和情感的內化。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集了大量的情感因素,其中不乏愛國情懷、親情、珍愛青春、感恩等情感,而這些情感的表達也正可以幫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他們教學的人情味。例如我們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課時,可以利用其中對父親的背影的描寫來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父親的背影進行回憶,從而進一步了解父親對自己的期望和關愛,這樣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學會感恩父母,實現情感的共鳴,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文學性與人情味。
三、利用語文的文學性提高文學修養
語文課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對知識的學習與積累來增加學生的文學素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增強文章選擇的多元化,從而完成從不同的方面與角度向學生講一些不同文學課本的賞析,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文學載體的賞析,從而實現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提升。我國現行的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其中有60%以上的都是文學類作品,因此將語文課堂詩化與加入文學味將是對中學語文教學方式的一種提升。高中語文學習的目的就是能讓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文學創作。語文課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文學的認識與積累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不斷提升文學素養的過程,最后能讓學生創作出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的過程。因此想要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就應當提高語文的文學性。
四、利用語文的文學性連接新聞味
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任何時候都要做到與時俱進,因為現代社會發展節奏的加快使現代社會的知識更新速度也不斷加快,從這點上來看,現代教師應當結合當前的先進理念,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不斷與時代結合,教出的學生就會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理念,也會更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從高中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應當根據語文自身的特點實現對教學的引導性與輔助性,與時事鏈接,與社會發展與時代教育聯系在一起,從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新聞知識的導入,實現新穎獨特的教學情境,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激情,從而進一步陶冶情操、激活思維。
五、利用語文的文學性為學生個性舞臺
從現在的高中語文教學來看,因為教學的目標是高考,因為文學性教學與成績無法非常明顯地聯系在一起,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心聲并不重視,學生在課堂上并沒有完全的自主環境,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就不濃烈。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聲音與個性進行傾聽與注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舞臺,幫助學生展示個性,提高自我意識。現代社會成長起來的學生大都有自己的個性,且個性張揚,讓他們按照教師或家長的想法學習與生活則不會有什么效果。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與個性的發展,在這一基礎上實現成績的提高。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不斷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促進語感的培養,以提高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才是真正地幫助學生。
參考文獻
[1]程詠艷,劉坎龍.中學語文教師文學素質現狀調查與分析[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1(4).
[2]張樹濤.教師寫作素養在學生寫作指導中的作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1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