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強
【摘 要】“德育是21世紀教育的靈魂”,而愛又是德育之魂。愛是人類的一種偉大而高尚的情感,是人類借以維持自身發展和繁衍的基本力量。幼兒從小開始接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愛,自己是個被動的愛的接受者。這些愛的累積,漸漸地使幼兒感受了愛,從而懂得了什么是愛,以及愛的意義。在付出愛的同時,所獲得的愛的滿足感與快樂感還進一步加深了愛的需要和實施愛的決心。如此反復循環,螺旋上升,一個兒童或一個成人從一個消極的愛的接受者最后成了一個具有愛的胸懷和愛的能力的給予者。但是要記住這愛的發展中的每一環都離不開教育者的正確引導和點撥。
【關鍵詞】家園合作;幼兒;愛心;培養
幼兒期是兒童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正處于“自我為中心” 的發展階段,由于中國家庭角色結構的改變,使獨生子女享有更多的權利,在家中處在中心地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整天被愛包圍著,生活條件具有獨特性,使他們無意中以自我為中心,只知獲取,不懂給予,加上現在的家長都把自己的孩子視為掌上寶,對其寵愛過度,唯恐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受委屈。父母常常只是努力地用行動向孩子表示:“你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在這個世界上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你過得更好”。 這種錯誤的信息讓孩子也犯了類似的錯誤:一方面依戀父母,另一方面蔑視同伴,強調自我中心,在幼兒園,往往一個孩子哭了,沒有一個孩子去關心一下;一只小烏龜死了,沒有引起孩子的憐惜;一張小椅子倒了,沒有一個孩子會主動扶起來……孩子們對周圍事物的變化漠不關心,對弱者缺乏同情心,他們不會關心別人,不會與人交往,也就失去了快樂的源泉。于是孩子在家長的溺愛下,產生了不少弱點,其中最大的弱點就是缺乏愛心,幼兒期是愛心培養的最佳期,他們在“愛”的情感體驗和培養方面程度如何,將是決定整個民族素質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愛心”教育迫在眉睫,從小就把愛心意識扎根在孩子心里很有必要。
一、初步認識什么是“愛”
愛心,在孩子的成長中是必不可少的。愛是一種態度,一種需要,而且還是一種行動,說它是高尚的行動,那是因為愛的行動是無私的、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奉獻。只有當將愛付諸于行動時才能真正體會愛的快樂,愛的幸福。一個總是等待別人伸出援助之手來給予愛,而自己從不愿付出愛的人是很難感受到別人愛的,哪怕是他已經得到了愛,這就是愛的雙向性。請你先要學會付出愛。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是素質教育中一項不容忽視的任務,要讓孩子從小就用童心通向童心,用愛心培育愛心,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目的所在。根據生理學,幼兒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在幼兒園就讀的3-6歲的幼兒,正處在智商、情商、成長發育的快速階段,所以我們從小培養幼兒的愛心意識,有利于孩子以后乃至一生的發展。我們的宗旨是通過研究培養幼兒的愛心意識,讓他們既能接受愛,也能給予愛,鑄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二、“家長”要為孩子做出愛心榜樣
由于家長和幼兒之間具有比較密切的情感聯系,家長又是幼兒認同、模仿的主要對象,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在他們的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培養孩子同情心、愛心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的影響。然而,當今卻有大多數的家長非常忽視這方面的教育,每到周末,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到處奔波學習藝術技能,這反映了家長過渡重視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而恰恰忽視了培養孩子對人的良好的情感、態度的行為。為了能讓家長從重視知識技能教育轉變為重視孩子的愛心教育上,我們首先從轉變家長的觀念入手,引起家長對同情心、愛心培養的高度重視。通過聽取講座和相互討論,家長們認識到,只重視知識教育和智力開發是不行的,還要對孩子進行良好的社會性素質教育,使他們從小善良富愛心,對人關心、體貼。其次引導家長充分發揮榜樣作用,不僅言傳,還要適時適地的進行“身教”。家長對周圍人的同情至愛,隨時隨地都會記在孩子的心里,天長日久,這種無聲的教育就會逐漸在孩子的心靈中產生深刻的影響,使孩子慢慢形成關愛他人的品質。再次引導家長注意時時不忘利用身邊的小事對孩子進行教育。如:有意識地讓孩子關心爺爺、奶奶,力所能及地幫他們拿些東西;看見別的小朋友摔倒了應主動去扶,并給予安慰;在父母下班回家時,能主動幫著拿包、遞鞋子。通過這些小事使幼兒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激發幼兒的“愛心”行為。這時父母可以提個小要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家長可以引導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爸媽下班回家,給爸媽拿拖鞋;和爸媽擁抱;給爸媽倒水、捶背或講故事、唱歌等。這樣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關心父母,既培養了孩子的愛心,又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
三、創設表達愛心的機會、訓練愛心行為
在幼兒園的教材中,“愛心”行為的教育目標,不像其它學科那樣明確,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應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制訂相關“愛心”行為的目標,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
四、發揮家庭教育作用,促進家園共育工作
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研究證明,在學前階段家庭對兒童發展的貢獻大大高于幼兒教育機構,因而,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共育的大環境,建立一種合作、和諧、一致、互補的關系,對幼兒的成長教育起到同步、共育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億萬兒童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是幼兒園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保證。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應放在首位。 實踐證明:教育在幼兒身上的作用是明顯的,通過教育孩子們不僅會接受愛還會給予愛,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和實際行動表達出來,上述方法雖然在培養幼兒愛心意識過程中都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但是在實踐中,它們總是結合在一起,互相影響,共同發揮作用的。
參考文獻:
[1]《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遼寧大學出版社 沈德立 主編
[2]劉曉東:《兒童教育新論》,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