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亞微 隋華杰
[摘要]中醫傳統養生學起源于中華民族傳統的養生學,中醫養生的方法很多,包括飲食、生活、運動、引導、藥方、文化等,生理學角度可歸納為“養神、養形、養精。”其中養神是核心要素。
[關鍵詞]傳統文化;中醫心理;中醫思想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5.27.02
1傳統文化與中醫心理思想的關系
1.1傳統文化與中醫心理共性分析
傳統文化與中醫心理共性主要體現在:(1)都提倡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2)都主張人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統一。(3)都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4)注重心理活動與生理活動的協調統一。(5)注重身體養生與心理養生的有機結合。(6)注重傳統文化與中醫文化的相互交融
1.2傳統文化與中醫心理個性分析
傳統文化與中醫心理共性主要體現在:(1)傳統文化的養生指導思想。通過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等健康的方式保持身體內外經脈、氣血的平衡,從而起到調節身心,保養身體的養生作用。(2)中醫心理的養生指導思想。中醫養身提倡在治療的過程中盡可能少用藥或者不用藥物,盡量采取了解、疏導、勸慰、移情、遣情、益智、調理、驅散等中醫治療手段來緩解郁結癥結,緩解心理問題,起到健康養身養心的功效。x(3)現代醫學(泛指西醫)的養生指導思想。現代醫學(泛指西醫)的心理治療主要通過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的利用催眠、疏導、解郁等手段針對病患具體存在的心理問題開展有效的心理疏導、減緩壓力、激發志氣并結合一定的抗抑郁藥物,來緩解心理問題。
1.3中醫心理治療文化特色
傳統養生提倡易靜易動,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養生方式。傳統養生以運動的方式來促進身心健康在中國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了。中醫養生學在經歷了歷史的歷練和傳統養生的影響后,也逐漸開始發展適合保持自身文化而利用運動方式來促進心身健康的治療方式,例如:引入了傳統養身項目的氣功、太極、針灸、音樂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醫心理治療養生文化是在中國特色民族傳統文化的背景下衍生和發展壯大起來的。在很多內容和內涵方面都傳承和創新了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和養生文化的精髓。
2傳統養生思想與中醫心理養生思想的融合與發展
中醫心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是傳統醫學和中醫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和基礎來源主要還是源于中國傳統文化《黃帝內經》的文化體系和思想的智慧結晶。早期的時候還沒有明確的出現“中醫心理學或者身心醫學”等專業術語,但是已經出現了中醫養身和中醫保健的相關理論指導和醫療實踐。中醫心理學所謂的治療心里疾病,主要是針對解郁。朱丹溪在中醫心理學方面研究的《丹溪治法心要》中認為從中醫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精神抑郁,也就是身體內部不通暢、不順暢,中醫學理解為內臟器官的瘀滯和氣血不通,因而導致了精神抑郁。所以治療心里疾病的關鍵在于解決肝火、心腎、心膽、氣血等的融會貫通。
調查數據顯示,了解和認知民族傳統文化的群體相對比較均勻,差異性不是很大。了解和認知中醫心理文化的群體以中老年人群為主,大學生的群體有一定了解,青少年和青年人了解的人數較少。
傳統養生思想與中醫心理養生思想的關系及影響因素。傳統養生思想注重以人為中心,存在于人體周圍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平衡與融合。中醫心理養生思想注重人的個體身體內部環境循環的平衡,通常就是人們所能理解的陰陽平衡、氣血暢通、臟器平衡。從歷史發展的路程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醫養生學的理論實踐者,中醫養生學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探索與實施者。兩者的基本養生思想觀點方面基本是一致的,也符合自然、社會、人發展的客觀規律。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和諧發展。
本文編輯: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