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紅
[摘要]目的探討腦卒中患者再發急性腦血管意外(CVA)的危險因素以及臨床診治措施。方法收集腦卒中患者80例,探討其再發急性腦血管意外的危險因素。結果LVEF<35%、重度雙側經動脈狹窄、房顫、低血壓及急性心肌梗死均是腦卒中再發CVA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腦卒中患者容易再發急性腦血管意外,合理控制血壓,是降低急性腦血管意外的關鍵性措施。
[關鍵詞]腦卒中;腦血管意外;并發癥;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5.107.02
急性腦血管意外(CVA)是一種心血管疾病,其致殘及致死率均較高。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既往有腦卒中病史者再發CVA的幾率遠遠高于無腦卒中患者。本文分析了具有腦卒中病史患者再發急性腦血管意外的相關因素,為臨床診治作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患者,其中,男58例,女22例,年齡42-88歲,平均為(66.5±6.8)歲。其中,26例再發CVA,另54例未再發CVA。
1.2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飲酒、吸煙、體重指數(BMI)、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癥、超聲心動圖、外周血管病史、外周血管病史、急性心肌梗死、房顫及急性腦血管意外等發生情況,然后作統計學分析。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應用“x±s”描述,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者一般資料比較
本組80例患者分為CVA組與未再發CVA組兩組,對兩組一般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其兩組雙側頸動脈重度狹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35%所占比例差異顯著。見表1。
2.2兩組再發CVA危險因素分析
本組26例(11.1%)患者再發CVA,其中,19例為腦梗死,1例為腦出血,6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兩組呼吸機通氣>48 h、住院時間、入住ICU>48h、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壓、房顫以及病死率差顯著(P<0.05),見表2。
2.3再發CVA相關因素分析
經過因素分析顯示,LVEF≤35%、重度雙側經動脈狹窄、房顫、低血壓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均是再發CVA的獨立危險因素,詳見表3。
3討論
臨床研究發現,腦卒中病史新發CVA的危險因素,故有腦卒中病史患者更容易發生相關并發癥。目前,關于腦卒中病史患者再發CVA的研究報道尚較少見。本研究資料顯示,26例(32.5%)患者再發CVA。
腦卒中患者往往存在神經系統損害,主要病理及生理機制為再灌注損傷所致微血栓以及神經細胞變化。既往研究認為,男性腦卒中病史患者再發CVA的風險較女性更大,本研究中中26例再發CVA患者中,80.8%為男性,19.2%為女性,男女比例為1:0.24,與相關研究報道基本一致。可能是由于男性患者多飲酒、吸煙等,更容易發生心血管事件。但進一步統計分析顯示,男性并不是本組病例再發CVA的主要危險因素,可能與樣本較小及病例選擇等因素有關。有研究資料顯示,主動脈病變部位、閉塞病史以及頸動脈狹窄等均容易引起腦梗死。
本研究資料顯示,重度雙側經動脈狹窄的腦卒中患者出現CVA,占17.9%,與未再發CVA患者相比差異顯著,經多因素分析顯示其為腦卒中患者在發CVA的獨立危險因素。房顫是導致心源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可導致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增大。本研究資料顯示,房顫也是腦卒中患者再發CVA的獨立危險因素。心肌梗死病史是腦卒中患者再發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急性心梗死伴發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多存在較高的再卒中發生率。在一定條件下,心肌梗死與腦卒中屬于同源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包含了腦血管以及心臟等在內的全身性血管疾病,故部分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往往合并腦卒中。故存在急性心肌梗死病史的腦卒中患者,往往存在較高的再發CVA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LVEF≤35.0%以及低血壓均為再發CVA的高危因素。左心射血分數偏低以及低血壓均可導致腦灌注壓降低,尤其是對于存在腦卒中病史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腦動脈硬化,還可能合并顱內外血管狹窄等。而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需要通過側支循環以及血壓升高等方式進行代償,而低血壓導致患者的代償機制受到影響,更容易復發CVA。提示對于腦卒中病史患者,合理控制血壓水平,積極矯正心功能對于預防CVA再發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本研究還顯示入住ICU>48h、呼吸機通氣>48h以及病死率均較未再發CVA患者更多。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具有較高的再發CVA率,LVEF≤35%、重度雙側經動脈狹窄、房顫、低血壓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均是再發CVA的獨立危險因素。加強患者的腦血管儲備功能評估,積極予以房顫抗凝治療、降低血壓波動等,對于預防和降低再發急性腦血管意外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編輯: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