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忠
[摘要]目的探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的方法以及臨床效果。方法 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選取60例,在治療期間分別對其實施預見性護理及常規護理,對其治療護理效果進行觀察計較。結果觀察組患者在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結果上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可有效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其對治療護理的滿意程度更高,能讓患者取得更好的預后。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預見性護理;護理方法;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5.139.02
近年來,我國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人數逐漸升高,該疾病患病后極易發生猝死,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如在患者出現某些輕微癥狀時做好預見性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發病或將疾病所導致的危險程度降至最低。本文主要研究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的方法以及臨床效果,現進行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60例患者中,有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最大80歲,年齡最小48歲,平均(64.8±3.8)歲。兩組患者中男女均分,在年齡,病程的比較結果上,兩組患者無差異,可以進行有效比較。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全部入組患者疾病確診,經研究人員講解后對本研究有一定的了解,自愿配合本研究,除本疾病外醫生確診體健,無精神異常情況,可以無障礙的對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排除有嚴重威脅生命安全的疾病,精神有異常,萎靡,存在溝通交流障礙,抵觸本研究,中途轉院或死亡的患者。詢問醫院倫理委員會并得到許可后方開展本研究。
1.3護理措施
全部患者在入院后接受相同方式的治療,期間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預見性護理,具體為。
(1)制定預見性護理方案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越早,存活率越高,故在收治患者后,需立即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保證患者獲得特定程序的護理服務,制定方案時須重視患者的個體差異,及時發現患者可能出現的身心問題,保證患者順利渡過危險期_3l。
(2)心理護理
患病時劇烈的心前區疼痛會讓患者出現嚴重的恐懼,焦慮,絕望等負面情緒,嚴重時患者甚至排斥治療,影響治療效果。為此,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做好心理護理,告知其保持平和心態的重要性,使患者自己也控制自己情緒。每天定期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鼓勵患者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開導患者,消除患者對疾病所擔心的問題。通過播放幻燈片,知識講座等方式主動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進行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對疾病及治療的認識。為患者介紹經積極配合治療后預后良好的患者,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囑患者家屬多陪伴探視患者,與患者共同面對疾病。
(3)加強基礎護理
科室接待患者后立即對其進行心電監護,監測患者各項基礎生命體征,囑患者嚴格臥床休息,遵醫囑抽血行各項指標檢測。患者入院后快速為其建立兩條靜脈通路補血補液,準備好各項搶救用品及搶救儀器,使其完成自檢并處于備用狀態。
(4)預見性并發癥護理
該疾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為心律失常,早晨是疾病的高發時期,故護理人員在此期間需加強對患者的巡視,連續進行心電監測,詳細記錄患者各項基礎生命體征相關數據。如出現輕微并發癥痕跡,需立即告知主治醫生及時進行處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在并發癥發生率上的比較
經過觀察發現,觀察組患者中有心律失常1例,心臟衰竭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67%。對照組患者中有心律失常3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臟衰竭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0%。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在護理滿意度上的比較
經過觀察發現,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67%,對照組為76.67%,觀察組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患病后的最初幾分鐘多決定了治療能獲得的療效和患者的預后。故在患者入院后續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對其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最大程度的減少心肌耗氧量,保證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
預見性護理是以患者為主,遵循特定護理程序,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問題。對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時,護理人員不再是簡單的對醫生的醫囑進行被動執行,而是主動投入到了對患者的救治中,與醫生共同制定救治決策。通過觀察患者的各項基礎生命體征,提供精準的患者信息,主動計劃好治療護理方案。縮短治療時間,為患者盡可能的爭取救治時間,最大化的降低心肌壞死程度,保證救治療效。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可有效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其對治療護理的滿意程度更高,能讓患者取得更好的預后。
本文編輯: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