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琳 邵琳偉
摘要:當代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離開了中學時父母、老師看管式的教育模式,步入大學后,他們有了充沛的自由支配時間,更多的將精力投入到文體活動、戶外拓展、備戰四六級英語、升本、考研等方面,“朗讀”這件事兒,似乎漸漸地就被很多大學生拋出了視線以外,慢慢地被淡忘了……魯迅說:“我國的漢字有三美:形美,所以感目;意美,所以感心;音美,所以感耳”;朱熹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也就是說,人不但要活到老、學到老,還得學到老、讀到老。因為,朗讀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手段和途徑。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把“朗讀”變成習慣,從朗讀中培養自己的語感、學會朗讀的技巧,做到能朗讀、會朗讀、懂朗讀,成為一個有思想、有內涵的長效朗讀者。
關鍵字:朗讀 習慣 文化傳承 藝術魅力
一、引言
你多久沒有朗讀了?
如今,著名主持人董卿的《朗讀者》、著名配音演員徐濤的《見字如面》等朗讀類節目的出現,將“朗讀”搬上熒幕,讓無聲的文字遇見有聲的傾訴,迸發出別樣的張力與藝術魅力!然而,當這一檔又一檔“清流”般的朗讀類文化節目,于近幾年刷爆熒屏的時候,我們當代的大學生又該透過這些開播即火的節目,學到什么呢?
二、朗讀及其藝術魅力
顧名思義,朗讀就是朗聲讀書,即運用普通話把書面語言清晰、響亮、富有感情地讀出來,變文字這個視覺形象為聽覺形象。
朗讀是一項口頭語言,需要創造性地還原語氣,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活生生的有聲的口頭語言。如果說寫文章是一種創造,朗讀則是一種再創造,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
朗讀是一門藝術,優秀的朗讀作品能給人美的享受;朗誦是一座殿堂,藝術的高雅和華貴仰首可見;朗讀既有文本的文化傳承血脈,又有當代人文精神的關懷;“口耳之學”在朗讀中得到了具體說明,“膾炙人口”在朗讀中顯出了形象內涵。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數不勝數的優秀文學作品,漢語豐富的聲調變化,給朗讀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外在條件。朗讀能教會大學生審美,并能創造美;朗讀能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朗讀是我們進行美育的核心目標,也是美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朗讀能激發大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朗讀能培養大學生的人文情懷,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三、大學生朗讀的策略與技巧
1、朗讀需要一個由形象感受向內心視象轉變的過程。“感受”,即“感之于外,受之于心”,也就是說,對于朗讀者來講,理解是基礎,感受是關鍵。而“視象”就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的那樣:當你給別人講述看過的一部影片時,你的腦海里頓時浮現出影片的一些畫面,這些畫面盡管不是連續的,也不是十分清晰,但它的映現使你立即喚起有關的情緒,這種不是真地看到而是在想象中、回憶中重新映現的畫面就叫內心視象,簡稱“視象”。
2、朗讀絕不能只停留在出聲念字上,要注意抓“實詞”,也要有豐富的想象。朗讀時要被語言符號所喚醒,透過文字去切身的感受現實生活,讓作品中所寫的人物、事件、景物在腦海里活起來,像“過電影”。例如:鳥語花香一詞,要通過想象獲取形象感受,加深作品理解,深刻體驗這個詞的內涵,朗讀時就好似 “身臨其境”一般,聽到鳥兒在歌唱、看到陽光明媚照耀、鮮花朵朵盛開、滿園花香撲鼻而來......
3、朗讀要注意氣息的控制。補氣和換氣是一種朗誦技巧。依情取氣,依照感情發展的變化采取不同的用氣方法。換氣就是用氣的過程,補氣是偷氣、搶氣、就氣。不同的播出內容,就要采用不同的用氣方法,美妙的聲音來自正確的呼吸,氣息短,做姿不正確就會造成緊張狀態的出現。
在詞語或句子里,有的音節常常失去原有的聲調而讀成又輕又短的調子,這種調子就是輕聲。在詞語和句子中,輕聲作為一種變調的語音現象,對某些詞有區別詞義和詞性的作用。如兄弟 xiōng di(指弟弟)--兄弟 xiōng dì(指哥哥和弟弟);對頭 duì tou (仇敵、對手,名詞)--對頭duì tóu(正確、合適,形容詞)等。
4、朗讀要注意重音和停頓。重音可分為語法重音和強調重音。語法重音是按語言習慣自然重讀的音節。在不表示特殊思想和感情時,根據語法結構的特點,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讀;語法重音是由語句結構自然表現出來的重音,有規律可循,不受語法制約,是由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頓處理,是為了突出表達某種思想感情而把語句中的某些詞語加以強調的音,又叫“邏輯重音”。在朗讀中,重音位置不同,語意也會有所不同。 結束語:
自語言符號誕生以來,語言文字就成了人們表情達意的載體,蘊藏在其中的情感、內涵等通過朗讀才能更好地表現,無論是《詩經》還是《離騷》,無論是《唐詩》還是《宋詞》概莫如此。
朗讀總是伴隨著對文本的理解而進行的,有效的朗讀過程,其實就是深入解讀文本的過程,感悟文本的過程,也是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實現語文本體(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過程。當代大學生就應該是這樣的一個載體和一個傳承者的身份,將經典的厚重和深邃及文本的精美和雋永進行血脈相傳,只有深入地理解文字語言的形式和內涵,并有了自己的感悟,才能真正體現朗讀的價值,也才能真正受益于大眾。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
[2]李紅明.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的藝術[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7).
[3]孔建芳.朗讀,到底該如何指導[J].青年教師,2005(8).
第一作者簡介:
邵琳 1984.12 女 漢族 籍貫:河南濮陽 當前職務:教師 當前職稱:助理講師 學歷: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教學(語文)
第二作者簡介:
邵琳偉 1988.10 男 漢族 籍貫:河南濮陽 當前職務:科員 當前職稱:初級 學歷:大學本科 研究方向:播音主持(編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