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決定其當前生活狀態,及未來發展方向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本文簡要分析了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強調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重點從師生關系、自我認識、社會關系、實踐經驗等方面,以積極心理學為出發點,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為目的,提出了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以期能夠為中職教師提供參考,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正強化
前言:
中職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心理發展尚未完善。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自閉、自卑的性格,以及焦慮與抑郁等負面情緒極容易產生。如未給予干預,學生的學習及生活,均會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根據積極心理學的要求,為了能夠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必要提出相應的策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一、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
受年齡、社會經驗、受教育情況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中職學生中,大量學生均存在以下問題:(1)師生關系疏遠:教育過程中,中職教師往往過于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論及實踐技能,而未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態。長此以往,極容易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2)自我認識不足:中職學生自我認識不足,學習與生活中,一旦受到打擊,容易產生抑郁情緒。(3)與他人聯系缺乏:與他人缺乏聯系,容易導致學生失去自我認同感,進而對其心理健康狀態造成影響。(4)缺乏實踐經驗:中職學生缺乏社會經驗,且難以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長此以往,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樣可能有所降低。
二、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策略
(一)改善師生關系
為提高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職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聯系,改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的信任感。例如:假設教師發現某學生近階段,明顯存在情緒低落、精神萎靡的現象。教師應立即尋找機會,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談心。在表達對學生的認可與同情的同時,肯定學生的優勢,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其解決問題的積極性[1]。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當學生在課間針對某事物進行討論時,教師可適當參與到討論過程中。逐漸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能夠主動與教師溝通,解決心理問題。
(二)增強自我認識
為增強學生的自我認識,中職教師可舉辦“自畫像”活動,要求學生在創作“自畫像”的基礎上,深入的認識自我。例如:教師可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要求學生畫出自己的形象,或寫出自己的優勢。任何有關自我認識的問題,均可成為學生“自畫像”中的內容。采用上述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為學生“自我思考”以及“自我剖析”提供機會。創作“自畫像”的過程中,學生對自身優勢的認識,將會有所加強。積極的心理狀態,也將隨之形成。這對于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
(三)建立公益小組
教師應主動幫助學生建立“心理健康公益小組”,使學生通過小組活動,與他人建立起聯系,增強其自我認同感。例如:教師可將小組成員的數量,設置為10至20人。學生可通過報名以及競選的方式,參與到小組中。當班級中某位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小組成員需及時發現,并及時表達對學生的關心。在此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安慰、鼓勵的方式,使學生的自信心得以增強,使其心理健康狀態得以改善。在活動中,小組成員會深刻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這對于其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態的形成,可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加強教育實踐
加強教育實踐,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同樣可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例如:教師可以以一個月為一階段,組織一次“樹洞”活動。每位學生均可匿名投稿,在活動中說出自己的心里話。也可在活動中,為其他學生分享自己戰勝負面情緒的經驗。假設有學生匿名投稿,說出了自己在家庭、情感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師需立即通過現身說法、疏導,以及鼓勵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確保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考其他學生戰勝負面情緒的經驗,積極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研究,為我國各中職學校及教師,對學生負面情緒的消除,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議。對此,我國中職教師應在教育過程中,深入分析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在此基礎上,積極改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的自我認識。并通過建立公益小組、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將學生教育成為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程沁漪.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大班級團體輔導”成效分析——以陜西省電子信息學校為例[J].新西部,2018,30(12):50+45.
作者簡介:
陳泊佳(1990.03--);性別:女,籍貫:湖北武漢,學歷:本科,畢業于湖北中醫藥大學;現有職稱:助理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