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仁俊
摘要:小學語文對話教學是教師自覺追求與學生人格平等,精神相遇的心靈對話過程。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賴于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對話教學就是一個有效的教學手段,運用它可以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張揚學生個性。
關鍵詞:語文;對話教學;交流溝通
在我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程當中優化運用的對話教學模式,能夠重新定位教師跟學生相互間關系,使得課堂活動通過平等尊重的形式展開實施,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全面調動,促使學生自身潛能得以被激發出來,基于教師積極引導,讓學生相互間、學生跟教師間、學生跟課本的有效對話獲得實現,產生相對優良的示范性作用。基于對話教學模式的合理運用會讓小學生跟語文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更加頻繁,兩者間日常形成的矛盾問題同時能夠獲得及時有效地解決,教師跟學生相互間更多展現的朋友關系,學生充分信任教師,最終達到小學語文課堂進行對話教學的目標。應用對話教學模式的時候,能夠把課本當做主要媒介,教師應起到引導作用,歷經一系列對話交流活動,學生日常實際的學習狀態會被有效反饋給教師,教師參考相關信息,完成下階段教學計劃的合理制定,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顯著強化。
1.營造融洽氛圍
民主的課堂首先是要容忍學生出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著引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實踐地位要得到落實,就應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進行多角度思維,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表揚“善講、善問”是容易的,而真正蹲下來聽學生那些奇談怪談卻是不容易的。作為小學生,他們受知識能力的限制,在學習中有一些奇思怪想,是正常的。所以,教師應該善待這些有怪想法的學生,努力營造一種言者無過、善言有功的民主課堂氛圍。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課堂語言的規范性、藝術性,給學生造成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壓迫感。現在,我盡量注意語言的規范性和藝術性,在情感上與學生拉近距離。比如,盡量避免出現口頭語,多用“請”、“我們”等文明用語,盡量彎下腰來和他們對話,讓學生充分感覺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學生確實因此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變得愿意提出問題,愿意與老師交流。
2.實現學生與老師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摒棄傳統語言教學,不應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絕對服從教師的“教師中心論”。師生之間的對話應該是平等的,不是簡單的問與答。所以教師必須營造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消除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將自己當作學習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真正成為學生的同伴,與學生建立平等、親和、友善的合作關系,這就需要做到,師生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獲得精神的交流和價值的分享。它不僅表現為提問與回答,還表現為交流與探討,獨白與傾聽,欣賞與評價。這是對話在“質”方面的要求。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師生的對話是平等的,但不能忘記教師的角色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也就是說,教師時刻要把自己當作是孩子們學習中的大伙伴,對他們起著指導、幫助作用。因為,小學生正處于兒童時期,他們的發言往往是天真幼稚的,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難免有失偏頗,教師首先是應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學生,寬容和善待學生,在贊揚、鼓勵中保護學生對話的自信心和創造性。同時又給予“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不失時機地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3.珍視多元,不獨裁
新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繁瑣分析來代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真正的對話應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在對話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尊重閱讀體驗,進行個性化的閱讀交流,。否則,個性化閱讀無從談起。要想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彰顯個性的風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學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獨特的感性經驗解讀的結果,他通過文本與作者的“對話”是極富個性化的。陶行知先生曾倡導過“六大解放”即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空間。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學生的大腦,在我們閱讀教學中的集中體現,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師都應該抱著寬容、欣喜的態度去對待,不應簡單地以教師的“一家之言”、“標準答案”去取代學生豐富多彩的解讀。其次,教師要引入“容錯”的評價理念,要能適度容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種種差錯,這樣學生就會在閱讀過程中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實踐自己的設想。師生間就會有認識上的溝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靈上的對話。
4.聯系生活,拓寬對話的廣度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喚起他們的生活記憶儲備,幫助學生提煉生活經驗解讀課文。如在教學《寓言二則》中“濫竽充數”這一課時,我抓住課文主要一句“演奏的時候,他就鼓著腮幫捂著芋眼兒,裝腔作勢,混在隊里充數。”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鼓”、“捂”動作詞理解“裝腔作勢”的詞語,再讓學生演一演南郭先生吹竽的樣子更深理解詞語,從而我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如:我們每天早上做操,有些同學就像南郭先生這樣“裝腔作勢”混在隊里瞞天過海。再讓學生自由暢所欲言,積極發言。
總之,課堂里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對話教學使課堂充滿生機,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關系更真誠。在不斷生成的對話中,實現了語文教學的互動,我們應該呼喚對話,拓展對話,將旺盛的生命力融滲在這濃郁的對話里。
參考文獻:
[1]沈紅亮.小學語文對話教學有效實施策略探究——以《觀潮》對話教學實施策略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5):35-37.
[2]王其華[1].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的理性審視和科學構建[J].中國基礎教育,2006,(1):40-42.
[3]賈萍[1].論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的有效策略[J].科教文匯,2013,(14):17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