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儒
創造性思維是物理教學的靈魂,創造性教育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的一個重要職責。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能將有關信息按內在聯系,抽象歸納、邏輯地概括成規律,并按此規律進行操作、推理和想象的思維,它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思維,是創造力的發端。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任務中,就必然處于重要的位置。
物理教學是教給學生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活動。此目的正是通過兩個過程的完成,并經過多次的循環往復來實現的。其第一過程,是指學生從課本、參考書、教師那里學到知識到對這些知識的體會、消化形成知識體系。第二過程,是把這些體會、消化形成的知識用到實踐活動中去,逐步形成能力。這兩個過程是相互聯系、交織在一起的,經過多次的融合,反復轉化,遞次進行。
在這兩個過程中有規律可循,其本質可歸結為用思維的角度來看待這兩個過程,不外乎由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轉化。
實現這種由此及彼的轉化的“橋梁”,是創造性思維;聯系這種由表及里的轉化的“紐帶”,是創造性思維;促進這種由淺入深轉化的“催化劑”,還是創造性思維。
明確了創造性思維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地位,那么,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在物理教學中創造力的養成問題。
學習知識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可以從學習主體的角度出發,概括為“了解---理解---遷移---應用”四個階段。在這個對知識的掌握由淺入深的思維過程中,實際上對轉化起“催化劑”作用的創造思維,也就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首先,了解---創造活動的準備階段。要求通過實踐活動,認識和記憶物理基本概念、單位換算、原理、圖像、定理、定律等等,關鍵是抓住教材,明確知識點,分析重點、難點。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從方法上加以指導,以學生思維為主,開發創造力,并注意記憶的準確性。
其次,理解---創造活動的孕育階段。是運用已有的經驗、知識去認知事物的種種聯系;直到認知其本質規律的一種逐步深入的思維活動。在物理教學中,要求弄懂物理其本概念的涵義、原理、以及原理的適用的條件、公式的應用條件、范圍和結論等,領會基本方法,弄懂基本性質,并能用它們進行具體的判斷、推理和計算,并注意思維的探討性。
再次,遷移——創造活動的明朗階段。是由客觀存在的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使人的大腦反映客觀事物知識經驗及由此形成的學習能力。是知識經驗、能力等之間形成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和相互變遷。在物理教學中,表現為學生會用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分析、解決一些物理問題,把掌握的知識體系變遷為解題能力。教師應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分析、綜合、類比、聯想、推理、假設等。對典型題目有針對性的指導,在學生掌握后,促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而不思則罔”,“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知識的遷移,沒有創造性思維的“催化”作用,知識遷移只能是量的積累,而絕不會產生質的飛躍。同時,對于創造性思維只能激發,不可抑制,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終,應用——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升華階段。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將獲得的新知識用來解決物理問題。在此過程中,特別強調的就是解法的探索和突破;對學生而言,創造性思維表現較多的是新穎、獨特的解題思維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十分注重培養學生靈活地、變通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教學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并掌握學習方法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源于學習物理的目的、興趣和學習的堅強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因此非智力因素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智力發展又使學生提高了能力。良好的學習成績,能激勵和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堅強的學習意志,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這兩者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貫穿著思維能力發展的全過程。
物理教學中,從學生生活中所能接觸的物理現象引入概念、規律,并用這些概念規律聯系實際說明物理在工農業生產、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應用,結合物理教學內容介紹物理學史、中外物理學家的事跡,這些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對他們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會促進非智力因素發展。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克服亂套公式等壞習慣。學生解答選擇題,多數學學習習慣有助于克服亂套公式等壞習慣。學生解答選擇題,多數學生憑第一反映,憑直覺確定答案,跟著感覺走。沒有養成在分析的基礎上找出答案的依據而做出選擇的良好習慣,這是選答題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經過教師嚴格要求養成分析的習慣,不僅錯誤率降低,而且也會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學生物理學科學習能力的提高,并使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