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夢園 熊楓
摘要:本文以湖北鄂州為立足點,根據實踐中考察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現狀、存在的困境。致力于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決策依據,助力農村環境質量的改善與提高。推動我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立法進程,為其他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貢獻湖北模式,分享湖北經驗,助力美麗鄉村,作為當代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美麗中國建設。
關鍵詞:農村;生活垃圾;立法
一、農村環境生活垃圾處理法規現狀
美麗鄉村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十三五”期間我國各地共建設了6000個美麗農村。但是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垃圾圍城”卻變成了“垃圾圍村”,觸目驚心的農村垃圾污染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塊“短板”。“美麗中國”,加強環境治理是最重要的建設。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道路中,國家在法律層面上也進行了很多的嘗試,1992,國務院頒布的《城市城市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系統地對城市固體廢物的管理進行了規定。1995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作為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單行法,對于城市垃圾做出了更為詳細的規定。到2007年建設部頒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可以說是從國家法律法規、單行法律法規到地方性法律法規,已經對城市生活垃圾的防治處理有了十分系統全面的管理規范。但是同樣重要的農村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的相關法律規范卻是基本上處于空白階段。誠然,國家對于環境保護制定了相關的法律規定,但是由于農村的特殊性,如此高度總結概括的環境保護法在農村的落實卻是寸步難行。農村問題關系到我國發展的方方面面,農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黨在長期斗爭之中取得勝利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采取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而現在美麗中國的建設,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反過來走“城市輻射農村”的道路是很難走通的,我們必須要回過頭去將一部分的重心放回農村,從農村的實際著手,去探索出一條建設美麗鄉村的道路,一條完善農村生活垃圾防治處理的道路,而這一條道路歸根結底,就是要完善關于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就是要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進行地方性立法——即完善關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地方性法規。
二、農村垃圾污染的原因
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和搜集的資料顯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現狀可以說是觸目驚心。在垃圾處理方面,農民的傳統生產生活習慣不好改變,再加上不注意環境衛生、垃圾分類意識不強、污水處理不當、科學知識匱乏、農藥濫用等。此外農村環境投資嚴重不足,許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資金和土地而緩慢發展。由此可見,農村垃圾泛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統一的規劃與管理。多年來,垃圾管理已在農村和城市,城市生活垃圾已成為城市管理局,在無人值守狀態的農村,雖然城市管理局開展了一批環衛活動進入農村,但由于種種,工作不到位的原因,由于機制的缺乏,導致無污染郊區和農村垃圾管理。
三、農村垃圾處理的措施方法
實踐期間 “美麗鄉村”實踐隊赴鄂州期間走訪了鄂州市垃圾中轉站,向正在工作的工人請教了鄂州市在治理垃圾時所遇到的困難、取得的成就以及工作的經驗之談。之后“美麗鄉村”奔赴被國家命名為“全國生態文明村”、第四批“美麗宜居村莊示范”、為江南最美鄉村之一的梁子湖“萬秀村”。萬秀村村委副書記楊書記分享了萬秀村在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村”的經驗。隨后,實踐隊參觀了萬秀村獨有的垃圾分類兌換室。之后的行程中,“美麗鄉村”走訪了鄂州市環保局,鄂州市國土資源局等地,并簽訂了實踐基地合作協議。實踐中通過對比示范村和其他村子關于垃圾治理的對比,感受到了系統化垃圾管理的顯著效果,對于垃圾治理的認知也進一步提升。實踐隊前往萬秀村調研發現,該村按照“統籌規劃、統一建設、布局改造”的原則,改造了20幢房屋和公共建筑。建立并運行了“戶分類、集體清理、村集、鎮運”的垃圾分類處理機制。其中的一個特色就是村委會的一個垃圾兌換站。村民可以將自家垃圾分類送往村委會,村委會根據垃圾種類、數量給予村名積分,村名可以根據積分兌換油、洗衣粉、洗潔精等生活用品。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這一難題因為農村環境的復雜性,必須要強有力的手段才能取得實質性的效果,而法律規范恰恰正是為解決這樣的難題而產生的。法的規范作用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強制,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管理鏈來確保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穩定高效的執行。本文所談到的關于農村生活垃圾立法的出路要著落在地方性法規之上,這是一段時間以來的實踐顯示出來的結果,因為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地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設立的僅在本行政區內有效的法律規范。當然地方性法律規范設立的前提是不得違反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并且按照法律的位階關系來說,是屬于國家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下位法的,它的效力一定是低于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的。根據我國憲法和立法法的有關規定,對于地方性法規的設立和執行有十分完善的規制,這也就為關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地方性法規的設立提供了堅實有力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國家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制定后,與法律、行政法規不一致的地方性法律、法規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修改或者廢止。諸如此類的關于地方性法規的限制性規定,就極大程度地制約了地方性法規的濫用,使得地方性法規的設立是在我們所期望的大的環境保護法之中去實施,并且可以隨時根據國家的戰略方陣轉變而改變。我們毫不懷疑國家在關于地方性法規的立法基礎等方面的條件已經十分成熟,那么通過制定地方性法規來規制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無疑是必要性加上可行性所得出的客觀必然性。
結語:
中國領土東西經跨度六十多度,南北緯跨度五十多度,幅員遼闊,造就了我國各地農村不同的地理、經濟、民俗條件,這也恰恰是環境保護法無法落實的原因之一。而地方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夠規避這一缺陷,盡可能小范圍的立法,使得地方性法規極為貼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在確保順利落實推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同時,也使得所施行的相關法律規范更加容易落實,使“美麗鄉村”的建設更容易取得實質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