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華 麻永紅
摘要:鴉片戰爭失敗后,西風東漸,中國人民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它經歷了“師夷長技”、學習西方技術和自然科學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文化,中國一步步走向近代化。
關鍵詞:近代思想的發展;中國社會影響
中國近代思想發展的核心是向西方學習,它經歷了由淺入深,逐漸前進的三個階段,或者說是三個層次。
一、第一個階段是從鴉片戰爭到中日甲午戰爭(1840——1895),其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以堅船利炮為核心的物質文明,是器物層的近代化階段。
1840——1860年為中國近代化啟蒙時期。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之后,中國人看到了西方的堅船利炮,先進人士開始了解西方,他們認識到,要制服洋人必須向洋人學習。
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是中國近代學習西方的先驅者。林則徐被后人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既主張抵抗外國侵略,又提倡學習外國的長技,并研究和了解西方的情況。他在廣東主持禁煙時,便開始派人翻譯了英國人的《世界地理大全》(譯名為《四洲志》)等西方著作,使人們獲得了不少西方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史地等方面的知識,猶如在閉塞已久的社會中打開了一扇窗戶。林則徐從尋求“制夷”之策出發探查“夷情”,在中國思想文化近代化歷程中,起到了開路先鋒作用。
魏源同林則徐一樣苦心探索救國之路。1842年,他受林則徐之托,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系統地介紹了世界各國的政治、文化、歷史、地理等情況,是當時東方和中國的劃時代的史地巨著,是世界知識的百科全書,此書受到世人的矚目和推崇,影響了幾代知識分子。
這部書不僅是近代中國第一部全面介紹世界歷史地理的著作,而且總結了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最先表達了向西方學習的愿望,開創了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新風,揭開了中國人民了解世界和邁開步伐走向世界的序幕,成為探索新路的開端。
但當時大多數人還認為學習西方“有失國體”。可是歷史潮流不可阻擋,隨著中國門戶洞開以及中國人對西方了解的日益增多,向西方學習形成思潮。
1861年——1895年為中國近代化由理論轉為實踐時期。洋務派出于鎮壓農民運動的需要和鑒于民族危機的加深,打出“求強”的旗號,向西方學習,并付諸實踐。他們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購買洋槍洋炮,編練新式陸海軍、派遣留學生、創辦新式學校和近代軍事、民用工業——這就是歷史上的洋務運動。洋務派是“師夷”主張的實踐者。他們舉辦洋務事業,把“師夷長技”的思想變為具體行動,這是封建官僚學習西方的一次大膽嘗試。
洋務派幻想在“中體西用”的框架內調和封建體制與近代工業之間的矛盾,使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去適應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但是,資本主義的幼苗不可能在封建舊物的雜草叢中茁壯成長,洋務企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封建社會環境的嚴重干擾和影響,這從根本上制約了洋務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沒有也不可能使中國真正走上富強之路。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在政治上的破產。殘酷的現實無情地粉碎了洋務派的自強之夢。向西方學習技、器不能救國,人們轉而追求社會制度的變革。
二、第二階段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期(1895——1912),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制度層的近代化階段。
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君主立憲制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二次潮流。這在更高的層次、更廣泛的范圍內,開啟了學習西方的大門。
甲午戰爭中,中國敗于蕞爾小國日本,給人們以極大的刺激,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希望破滅,人們轉而追求制度近代化。
首先站出來追求政治體制近代化的是以康有為為主要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促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認識的亟變。梁啟超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中國在戰爭中的慘敗以及隨之而來的亡國滅種之禍迫在眉睫。康梁等資產階級維新派高舉“救亡圖存”的旗幟,要求以日本明治維新為榜樣,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變封建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但是,軟弱的維新派依靠一個同樣軟弱的沒有實權的皇帝,在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較量中敗下陣來,維新派所追求的政治制度的變革沒有實現。
但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救亡圖存”的吶喊,喚醒了人們的民族意識,激發了人們的愛國之心,促使更多的人從沉睡中驚醒過來,投入到愛國救亡的洪流中。
改良不能救國,救國就得革命。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的舞臺,它主張用暴力推翻清王朝來實現中國政治制度的變革。
1894年11月興中會成立,孫中山在起草的《興中會章程》中,第一次響亮地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1905年8月,孫中山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革命的綱領——三民主義。最終用武裝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這是一個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辛亥革命建立的中華民國將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理想付諸實施,從而把學習西方運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三、第三階段是從辛亥革命至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1912——1919),以民主和科學作為旗幟,學習西方民主思想,向封建倫理道德宣戰,并逐步發展成為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思想文化運動,掀起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三次潮流,是思想文化層的近代化階段。
中華民國的建立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偉大意義并占有重要地位。但它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袁世凱篡權后,民國只剩一個外殼,民主共和被當作招牌。先是袁世凱專制獨裁,后是各派軍閥以軍事力量為后盾爭奪中央政權,中國陷入極度混亂的年代。
“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鑒于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意識到革命不只是推翻皇帝便算了,更重要的是喚起多數人的民主意識。他們認識到,封建專制思想還未清除,袁世凱破壞共和實行獨裁的行為還為人們所容忍,民主政治缺乏足夠的思想基礎。因此,他們要向人們頭腦中灌輸新思想,喚起人們的民主自由意識,促進人的覺醒。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掀起波瀾壯闊的思想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把近代學習西方發展到文化的最深層。他們以雷霆萬鈞之力、排山倒海之勢向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禮教、禮法、舊倫理、舊政治、舊文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這一恢宏的運動極大地破除了對自由探索的各種桎梏,真正終結了專制主義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舊道德、舊文化、舊風俗在中國的主流地位。同時,西方的各種思潮源源不斷地輸入,在中國激起了主義的狂潮,形成了一個各種新思想百家爭鳴的局面。
新文化運動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意義,它的開展真正啟蒙了沉睡中的中國人民!
但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還沒有超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范疇,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缺陷的暴露,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人民帶來的浩劫,進一步顯現出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矛盾的尖銳化,這引起新文化運動左翼人士對西方文明價值的懷疑和批判。
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勞苦大眾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把學習的目光投向蘇俄。
中國近代的思想啟蒙運動始終與“救亡”相伴隨。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態度曾經是十分熱烈和虔誠。但是,向西方學習既沒有使中國爭得民族獨立,也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迷夢。” (《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頁)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 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把目光轉向馬克思主義,尋求新的救國救民真理。從此以后,中國先進人士的救國目光由西方轉向東方。正如毛澤東所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用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頁)
參考文獻:
[1]齊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
[2]史遠芹.中國近代化的歷程[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