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恒富
摘要: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主渠道。本文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引的方向,結合新課程教學實踐,對新課程初中語文教學設計進行了幾方面嘗試、總結。
關健詞:語文教學;新課程;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語文課程的評價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教學,改善課堂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主渠道。
一、情境導入
《語文課程標準》中教學要求的安排和教學策略的選擇,體現了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更要去積極響應,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在學習者身上培養發現的快樂,創設符合學生心理,貼近學生生活,且又能與本節課密切相關的導入部分。
1.揭示課題,引入情境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作品,時空跨度大,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很多內容不是中學生閱歷中的。教學新課時,如何把學生帶進教材特定的情境中,從而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時空距離,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的鉆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親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準作品情感的閃光點,導讀時或簡介作品的寫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或攝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從而把學生引入情境。
2.繪聲繪色,優化情境
“文章不是無情物。”情境教學就是要以“情”為紐帶,以教師之“情”去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語文教材里的課文大多是為時而著、為事而作的佳品,所謂“綴文者情動而辭發”,無論寫人敘事,還是議論抒情,都飽含著作者的情感。
3.設計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說、戲劇,有很多對話描寫。為了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情境教學常常利用角色效應,設計角色讓學生充分活動,或分角色朗讀,或分角色表演。這樣可以從教材語言出發,落實教材語言。即“語言→情境→語言”不斷溝通結合,以切實訓練學生語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時,學生加深了情感體驗,加深了對情境本質的認識。
二、交流探討
具體到語文課堂中,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動起來,這也體現了本次課改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去解決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 規律,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一環節,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動起來――動口、動手、動腦,倡導課標中提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問題設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點又要有探究性,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交流探究的過程嘗試到學習的樂趣。這種交流可以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小組之間、正反方之間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即可。但必須誠心誠意。師生間的交流,教師必須要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這樣不僅符合學生心理,更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三、預習嘗試
預習。這在傳統教學中非常重視的一個環節,但在新課程教學中,往往把精力花在課堂45分鐘的花樣設計上,而把這一環節忽略了或者是重視不夠。對學生的預習嘗試來講,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讓學生完成自主是不可能的,必須以任務管理促進自主學習,并施以方法指導。課前學生按照“讀、劃、查、注、思、寫”這樣的流程進行預習嘗試。讀,是讀課文,默讀朗讀,精讀略讀。劃,就是使用多種不同的符號,將生字新詞,精粹句段,中心所在,疑難問題標注出來。查,就是對所劃生字詞和疑難問題通過查閱工具書和已有的相關信息資料,加以解決。注,就是把查到的答案和自己的理解感悟以標注,批注,評注的形式,注到課文中去。思,就是思考課文的思想內容,層次結構及表達方法以及課后練習題。這一個環節要讓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手頭的資料,幫助理解課文,但要提醒學生“用書而不唯書”,參考資料只是理解問題的一個視角,只能作為自我嘗試理解的一個比照。寫,就是將自己嘗試所得,感受最深的地方以及自己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寫下來,準備帶人課堂和老師同學一起交流探究。預習嘗試的過程體現了最大的自主,久而久之會形成終身受益的讀書習慣和能力。
四、重視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信息、理解課文、積累語言、提高學生語言表達水平的重要途徑。正如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閱讀,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從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如在設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靜夜》這兩首詩的教學時,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沒有過多地進行講解,而是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以讀來促進理解。在教學時,在介紹完作者生平與作品寫作背景后,我讓全班學生聽錄音,使學生對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我再指名讓學生朗讀,最后讓全班學生齊讀。這樣,教學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生的朗讀上,讓學生讀出音韻美,感受畫面美,品味意境美,在讀中把握詩歌清新、悠閑、自在的感情基調以及柔和的語調、舒緩的節奏,并在讀中展開充分的想象與聯想,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其目的就是為改變過去那種過于強調學科本位,課程內部各部分之間割裂的狀態,要強調加強與其它學科的溝通,與生活的溝通,在語文課程中學習到其它方面的知識和方法。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改變過去那種陳舊的課堂結構,建立一個開放式的課堂。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以教材與學生實際為出發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民主、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優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和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倪文錦等編著,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彭怡、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