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薪明
摘要:音樂欣賞教學不是一個表象層面的教學,其目標不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喜歡音樂,更是要培養學生藝術修養和精神品格。現在的高中音樂欣賞教學受多重因素影響,大多并沒有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學生音樂素養的建設還是較淺層的,教學有效性值得深入探究。
關鍵詞:高中 音樂 欣賞 有效性
有些音樂教師對自己教學成效很自得——“學生越來越喜歡音樂了,他們能獨立評判音樂的優劣”。只能說,這樣的音樂欣賞教學僅僅是達到了一個淺層的目標,并沒有達到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的預期目標,不能說是無效的,但其有效性是值得商榷的——音樂欣賞教學不能僅僅用學生能分辨某個音樂“好聽不好聽”為標準,而是要看學生通過欣賞音樂有沒有提升藝術修養、有沒有在精神品質上得到發展、能不能從音樂中感悟到精神層面的內涵。
這樣看來,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的有效性依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一、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有效學習的基礎動力,但一些音樂教師對音樂教學的激趣并不用心,他們認為音樂本身就魅力無限,學生不喜歡音樂是不可能的——這顯然是對高中生學情的一種誤判:教師這樣理解學情其實是以自己的音樂素養為出發點的(教師能欣賞、能聽懂音樂的內涵,懂得音樂旋律的獨特魅力),但普通高中生沒有達到這樣的音樂素養,他們對音樂即便有興趣,也是對一些流行歌曲的“追逐”,對教材中的經典音樂其實并不“感冒”——所以,要想保障欣賞教學有效,教師需要在調動興趣方面下點功夫,讓學生喜歡這些經典的、高雅的音樂。
比如帶領學生欣賞《黃河大合唱》時,當代學生可能對這種深沉的情感不那么理解,就不太愿意去接受這種高亢和凝重——教師可以通過對音樂歷史背景的回顧和直觀引導的方法,將學生情感先帶入特定情境中,使他們從歷史、家國的情感出發,產生對這個曲目的探究欲望。如播放抗戰題材的電視劇片段、展示黃河奔騰的畫面和北方地區的壯麗山河,激發學生對家國歷史的感觸。
二、音樂欣賞教學應結合生活
在欣賞時,學生會覺得這些音樂離自己過于遙遠,有的是時間上,有的是地域上——對這些音樂,就算教師帶領他們進行了解讀,也能夠理解,但總是不能產生深度共鳴。
比如欣賞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時,教師向學生講解兩種民族絲竹音樂的特征以及之間的區別——江南音樂的細膩、委婉,廣東音樂的開放、熱情——學生能聽懂,但不能產生那種觸類旁通、“知音”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音樂脫離了學生真實生活。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突破教材,從學生現實生活中去尋找欣賞的素材,讓音樂與學生的文化基因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就容易吸引學生,也容易被他們理解。比如將我們巫溪的一些傳統音樂形式引入課堂(如薅草鑼鼓、五句子山歌、巫姑舞樂等),對照教材中的音樂,讓學生體驗自己所處的“山城文化”體系下的音樂與江南、廣東音樂間的差異。不僅能增加學生對音樂分辨感悟力,而且能促進他們對家鄉的情感。
再如注意欣賞對象的時代特征,引入一些與時代同步的音樂元素補充教學內容,使音樂審美取向更具現代氣息。比如欣賞朝鮮古老民歌《桔梗謠》時,教師就可以把熱播電視劇《大長今》的主題歌《希望》帶入課堂,用新的、學生們喜愛的朝鮮“民族風”來組織教學,學生們的接受度就要高出很多。
三、音樂欣賞教學的跨門類整合
藝術都是相通的,只不過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為了能深化學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教師應注意突破音樂學科框架,將多種藝術門類整合到音樂欣賞教學中,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音樂、綜合發展藝術素養。
比如音樂與美術的整合,將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結合起來,用視覺的形式美使音樂具有具象感染力。如欣賞布隆迪《鼓舞》時,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陳俊穆系列油畫作品“激情非洲”中的《非洲舞蹈系列》組畫——在激情蕩漾的非洲鼓樂聲中,教室里就突然變得安靜起來,油畫的靜與音樂的動產生別樣的交融——音樂仿佛不是來自音箱,而是來自遙遠的非洲,學生的情感一下被定格了,就如同音樂來自于油畫中那些“模糊”寫意的舞者。這時,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就不再是喧囂、熱鬧和跳躍的鼓點,而是一種非洲人特有的那種原生態的、生命的訴說。
再如音樂與語文的整合,有些音樂就是與語言結合起來表述情感的——歌曲,因而用語言來闡釋音樂的精神內涵,用音樂來渲染語言的情緒,是最常用的藝術綜合表現形態。如欣賞《茉莉花》時,教師帶領學生誦讀宋代詩人江奎的《茉莉》詩:“雖無艷態驚群目,幸有清香壓九秋。應是仙娥宴歸去,醉來掉下玉搔頭。”姚述堯寫的詞《行香子·茉莉花》:“天賦仙姿,玉骨冰肌。……香風輕度,翠葉柔枝……”用意境幽遠的文字將學生帶入音樂的形象。
總之,音樂欣賞教學不應滿足于淺層目標,只有關注了學生欣賞情感、調動了欣賞的共情、融匯了藝術的門類的欣賞教學,才能真正有可能實現有效,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特別是藝術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郎玉會.關于高中音樂欣賞有效教學的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0(4):13-13
[2]喬慧明.探討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有效教學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6(12):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