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冰洋
摘要:自2007年P2P登陸中國市場以來,我國的互聯網消費金融依次經歷了“野蠻發展”的瘋狂期,“合規整改”的盤整期。現在隨著這種既有傳統金融功能又融合互聯網科技元素的“現金貸”的興起,我國的互聯網消費金融進入了一個“最好的”發展時代。
關鍵詞: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
一、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概況:
(1)互聯網消費金融概念
互聯網消費金融本質上是信用貸款業務,一般指機構或企業為滿足個人消費目的而提供的線上或線下信貸服務。有別于住房和汽車等大額消費貸款,主要用于消費者日常消費的小額信貸,主要消費場景如3C 產品、教育、租房、裝修、旅游等。通常來說信貸期限不會超過一年,信貸金額在20萬以下。根據貸款是否直接用于消費場景分為了消費現金貸款與商品消費分期兩種。其中消費現金貸款簡稱現金貸,與傳統金融機構的相應服務比具有申請門檻低、業務模式靈活、流程快捷等特點。商品消費分期簡稱消費貸,則大多與場景相結合,數碼3C、校園、汽車等場景切入時間早,旅游、租房、裝修、醫美等場景也已開始被逐漸挖掘。
從消費偏好來看,互聯網金融消費人群對旅游、房產、裝修的關注度明顯高于普通人,尤其是旅游偏好,關注度達40.9%,遠超普通人群的26.7%,數據說明,互聯網金融消費人群對生活品質有更高要求,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藍領等傳統金融服務覆蓋不足的客戶群體,還包括有固定收入的白領和中產階級。
從地域分布來看,互聯網金融人群分布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這些經濟發達的直轄市和沿海省份如福建、江蘇、浙江、廣州等。其中北京排名第一。也就是說經濟越發達的地方,人均收入越高的地方,人們越愿意借錢。(以上數據來自2017年1月中國電信天翼大數據)
(2)互聯網消費金融現狀
2015年末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元年,增長率達到1179.8%。2017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整體交易規模接近萬億,環比增長達128.6%,發展速度異常迅猛。
雖然中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仍在持續增長,但相對于美國來說消費金融滲透率仍然較低。盡管從2014年的18%快速提升到2017年的25%,但仍然顯著低于美國。早在2011年,美國的金融消費滲透率就到了60%,并以差不多每年都以2%的速度增長。我國消費金融的未來發展空間仍然很大。
在2017年末現金貸監管政策出臺之前,整個行業處于“火爆”狀態,融資金額一次次刷新紀錄,一度接近600億,主要集中在現金貸領域。其中我來貸現金貸獲得來自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等的15億人民幣的戰略投資;小贏科技現金貸獲得10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點融網獲得新加坡政府2.2億美元D輪融資。
自從2015年12月宜人貸成為國內首個赴美上市的網貸平臺之后,2017 年似乎進入了互金平臺的上市狂潮,4月信而富納斯達克上市;10月趣店紐交所上市,上市融資額高達9億美元;11月和信貸、拍拍貸以及融360 也先后成功登陸美國資本市場。
從“野蠻生長期”進入“合規整改期”
自2009 年銀監會頒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以及2010 年首批消費金融公司獲批以來,政策層面對消費金融的發展一直持鼓勵和支持的態度,國內消費信貸規模也快速增長,銀行、互聯網公司以及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等主體紛紛入場。
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消費金融借助互聯網渠道和模式,服務人群不斷擴大,包括農民工等流動人口以及大學生等中低端無卡人群成為目標受眾。但我國個人征信體系建設不完善,消費金融風控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貸款規模的擴張,服務人群的下沉進一步加劇消費金融平臺所面臨的壞賬風險。
在經歷了近幾年互聯網消費金融集中爆發的風險外溢事件之后,類似校園貸等分期購物平臺遭遇到了政府監管的強監管,針對大學生的校園貸被國家明確取締。2017年2月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應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轄內主要P2P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隨著網貸合規整改最終期限的臨近,運營平臺數量隨之大幅減少,從2015年底最高峰的3500家跌到目前的不足2000家。
2017年對于行業發展來說是典型的去泡沫去杠桿時期,雖短時間內行業發展會遭受挫折,遇到“寒冰期”,但對于未來合規化、成熟化的行業發展和市場運作是必要和有利的。
二、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格局
互聯網消費金融產業主要包括資金提供方,服務商與消費群體,除此之外銀監會負責監管,征信和大數據提供信用報告,催帳機構催收欠款。服務商類型主要分為銀行以及非銀行系的垂直分期購平臺,電商消費金融,消費金融公司,P2P平臺四類。
(1)銀行機構互聯網化
銀行主要以信用卡、現金貸、銀行電商平臺開展消費金融。消費者使用信用卡或是通過銀行指定的線上線下商家或銀行電商平臺來購買產品或服務,銀行提供分期付款的方式開展消費金融。
以招商銀行信用卡為例,利用“掌上生活”App等移動互聯網渠道,搭建獲客平臺。同時,通過智能客服等科技手段拉動刷卡意愿,交易金額10年增長超過33倍。同時非利息收入穩步增長,并于2017年以31.8%的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長率超過22.4%的利息收入同比增長率,讓信用卡從“消費支付工具”發展成為“消費信貸工具”。
銀行系互聯網金融業務以吸引公眾存款作為資金來源,在資金成本以及風控能力上優勢最明顯,但主要服務對象仍然是信用卡存量客戶,客群雖質優卻數量有限,覆蓋上明顯不如消費金融公司與P2P網貸平臺。且風控成本較高,壞賬接受度低,審批周期過長。
(2)垂直分期購平臺
根據用戶消費需求的不同,分為租房分期、裝修分期、醫美分期等,通過分期服務或者消費貸款的方式,切入傳統消費金融滲透率不高的消費場景。垂直分期購平臺運營模式與電商平臺類似,但體量和獲客能力上與電商平臺有差距。由于是針對某一垂直細分市場,又無電商大數據優勢,因此風控要求較高,大部分分期購平臺依賴互聯網征信,壞賬率較高,近年來負面新聞較多。
以趣店為例, 校園貸瘋狂蔓延的時候,也是趣店用戶體量膨脹的高峰期。但很快這個模式便爆發了致命危機,一樁樁校園貸命案接連發生,裸貸等丑聞頻見報端,校園貸在一片討伐聲中被肅清,即使轉型為現金貸,趣店也一直搖曳在合法性的邊緣,近期將目光轉投至汽車消費場景。
從校園貸到現金貸再到汽車場景分期,趣店經歷的兩次轉型無疑都與監管政策有關。目前的大白車屬于重資產項目,把消費群體定位在三、四、五線城市的青年群體,這與趣店6000萬的注冊用戶有很高的重合性。至于趣店汽車場景分期能否轉型成功,前景尚未可知,畢竟市場上不乏阿里、騰訊做背后金主的汽車分期企業,而重資產的汽車新零售領域,未來或將成巨頭們的另一個燒錢戰場。
(3)電商消費金融
電商互聯網消費金融運營模式是以電商平臺為基礎,通過為客戶提供商品的分期服務在平臺上進行消費,此類模式以螞蟻金服的花唄和京東金融的京東白條為代表,通過與各消費場景的合作,從多元化預授信發展為多元化的消費信貸。
電商類消費金融相比其他的消費金融業態,具備眾多天然優勢。首先具
備自有消費場景,又擁有穩定用戶,在獲客能力上高人一籌;其次能充分借助電商平臺的大數據優勢,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根據客戶的消費能力和信用等級進行授信,由消費者按照貸款期數償還借款,有效降低風險,提高風控能力。
京東白條是京東金融推出的一種“先消費,后付款”的全新支付方式,是業內第一款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
作為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京東白條做了很多創新性的努力與嘗試。一是多元化消費金融開拓:在打通自有體系內消費領域的全覆蓋之后,合作各消費場景客戶從賒購服務延伸至信用貸款;二是構建征信生態圈:將大數據風控和風險定價能力輸出至各個消費場景中,由此積累更多的金融大數據,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底層征信生態。
(4)消費金融公司
消費金融公司消費通常是商業銀行與商貿機構或與國內外金融的合作產物,具有成本與場景優勢,是銀行與產業的強強聯合,更具惠普金融特征。比起銀行的嚴監管,消費金融公司的風險容忍度更高,面向群體更具普羅大眾,產品定位上普遍是中低收入與年輕一族,授信額度最高不超過 20 萬,申請流程較為簡化,審批周期上遠比銀行時間短,最快 1小時即可放款,但費率較高最可至 33%。
消費金融公司與信用卡模式類似,都是吃利差的,但是形成了互補的關系。在經營模式上既有類銀行模式、亦有偏互聯網模式,但其最重要的價值在于牌照,能夠享受更多元的資金來源、更寬松的監管和更靈活的業務經營。
以中銀消費金融為例,是銀監會批準設立的首批全國性消費金融公司之一,成立于2010 年6 月,目前公司的合作商戶及網點已達500 多家,覆蓋城市80 多個。近幾年公司在傳統現金貸款的基礎上,增加與外部商戶的合作、擴展消費場景,并不斷推出新的信貸產品滿足消費需求,如商戶專項貸,互聯網貸款等。中銀消費金融在近年來的財務表現持續飄紅,貸款余額與凈利潤高速增長,年復合增長率均超過100%,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銀行融資渠道和獲客渠道方面。融資渠道,控股東中國銀行承諾在其出現支付困難時,及給予流動性支持;獲客渠道,作為銀行背景的消費金融公司,目前中銀80% 的客戶都是通過合作渠道獲得。
(5)P2P平臺
以現金貸為主,運營方式與傳統商業銀行的借貸業務相通,通過平臺的信息優勢將資金供求雙方進行對接,并按照借貸資金的數額按比例抽取利潤。但P2P互聯網消費金融審核、監管的成本和難度較大,無法對項目借款人的真實身份以及借款意
圖進行完全掌控,因此風險較大;P2P平臺與消費場景基本不產生直接關聯,無法進一步獲取消費數據,在獲客與貸后管理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在眾多P2P金融機構中,人人貸以其獨特的本金保障金商業模式,極大降低了壞賬率,2011-2017年累計成就金額462億元,成為行業內領軍企業。
三、互聯網消費金融未來趨勢預測
(1)進入品牌時代,金融持牌機構將迎來重大機遇
在監管、線上線下融合、內部競爭等因素的多重壓力下,劣質的金融平臺將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品牌底蘊和品牌背后所代表的金融沉淀將成為愈加謹慎的用戶選擇平臺時的重要指標。
當前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正處在監管的風口浪尖,按照監管規定做金融必須持牌的要求,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等持牌機構將會成為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主角,由于銀行的受眾群體和風險風控能力承受度較低,消費金融公司無疑成為最大贏家。
于是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消費金融公司掀起了一股“增資潮”。所謂“增資潮”就是在增加企業總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由于提高了實繳資本,借貸額度、同業拆入資金的額度也會提高,從而達到加大覆蓋率、擴大市場份額的作用。與此同時,紛紛增資也代表了消費金融公司普遍看好后續市場,以此方式加大投入做強做大,從而搶占市場份額。
(2)場景消費將進一步細化
2017年12月監管部門對現金貸市場進行了整頓,目標是市場上的‘四無現金貸業務,即無場景依托、無指定用途、無客戶群體限定、無抵押等為特征的借貸。因此以網貸為首的機構在逐漸退出目前現金貸市場的同時,正積極布局場景化的消費渠道,深耕消費場景將成為未來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主流,無場景不信貸。
(3)科技元素滲透,線上信貸內涵擴大,模糊線上線下邊界
在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流程的重要節點“線上獲客,大數據風控,IT系統構建及貸后管理”四個領域中,不同程度引入金融科技元素后的泛線上信貸領域,2017年交易規模超過10萬億,年復合增長率均接近40%。如此高增速的背后并非互聯網消費金融單方面的努力,而是傳統信貸與金融科技融合達到的效果。換句話說,在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雙重推動下,金融科技開始向傳統信貸滲透,使得大量傳統信貸的交易規模被納入到互聯網金融的版圖中。這也是線上信貸內涵擴大的主要原因。
四、綜述
自2007年P2P登錄中國以來,傳統信貸業就開始了漫長的互聯網進程,但是有礙于體制和理念等原因,傳統信貸的互聯網化始終停留在“電商”層面,以一種網絡兜售信貸的方式試水互聯網信貸。這種初級又低效的方式持續了很久,對傳統金融機構的促進極其有限,直到2017年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中現金貸興起。這種創新的貸款產品既保留了傳統金融的運作方式和理念,又融入了許多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技術元素。更為重要的是,現金貸在網絡平臺出現之后,使得經歷多次改版升級的電子銀行產品也悄無聲息的融入了現金貸功能。至此,中國的金融業真正進入到了互聯網人常說的“最好的時代”。